浅谈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docx
《浅谈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摘要】:
本文以从对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各自优点与不足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群体决策较个人决策更加符合民主,更科学,正确性更高。
并尝试着用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来分析群体决策优势的理论因素。
通过对群体决策存在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表述自己对完善群体决策的看法。
【关键词】:
个人决策、群体决策、分析、问题、完善
【正文】:
所谓决策,从广义上讲,就是作出决定,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及其抉择。
从狭义上讲,决策是指社会组织在管理活动中所作的决定,是社会组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决策”应该是一个外延广泛的概念。
大至国家的行政,小至个人的消费,无不蕴涵决策与其中。
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国家、个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科学性是决定决策正确与否的基础。
选择何种决策模式是任何个人或组织进行决策前应该实现解决的问题。
此文,我将以自己所学的知识,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分析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因为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人决策更为可靠、准确性更高,更具有科学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体决策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被强调。
故本文偏向分析群体决策。
一、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比较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是按照决策的权力和责任是集中于一人还是分散于多个人安排划分的一种决策类型。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有着性质的不同,其各自的优缺点也相对比较的明显。
个人决策的决策速度快,决策效率高,能对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作出迅速反应,但容易由于主观片面或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而导致决策失误,而且由于缺乏与组织成员的沟通,决策执行时非常困难,甚至由于组织成员的有意阻碍可能无法执行下去,另外个人决策也容易营私舞弊。
群体决策模式中的群体参与决策能集思广益,发挥群体的才智和创造力,弥补个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减少决策失误。
当参与决策的个人能代表组织中不同利益阶层时,那么就容易作出较为公正的决策,从而使决策能得以有效的执行,但决策迟缓,常常要多次开会协调才能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决策责任也不明确。
群体决策模式中的群体参与决策能达成最公正、最合适的决策,由于全体人员均认同决策结果,所以会齐心协力执行决策,是唯一可能达到决策预期效果的决策模式,但全体参与时意见分歧最大,要想达成一致意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少数服从多数可能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决策速度非常慢,决策效率非常低,有时甚至不能形成决策。
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还有一个大的区别就是:
两种模式所作决策的质量不一样。
如果个人决策中的个人有较高的领导素质和较宽的知识面,则很可能在对各种方案进行利弊分析后采取一种有利于整体组织的较好决策。
而群体决策中当采取参与决策的人都一致同意才能形成决策的方式时,决策方案可能为了照顾各方面的利益而一再妥协,最后形成的很可能是一种较差的决策;群体决策当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时,不但肯定要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且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就是于整个组织最有利的,最后形成的也有可能是一个较差的决策。
由上,我们可以概括出群体决策相对于个人决策的优点与缺点:
1、群体决策的优点
(1)信息全面、完整:
群体决策可以收集多个人的意见,利用每个群体成员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资源,综合多人掌握的信息。
在拥有丰富信息的情况下作出的决策一般比较全面,正确几率比较高,最能反映大多数人的意识表示。
(2)选择余地大:
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可以从各自擅长的角度、方面提出可能的方案,这样群体所收集的意见十分广泛,使决策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及选择角度,这样通常可以选择出最佳的方案。
(3)可以降低错误发生率:
个人独自作出决策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错误,且一般很难发现自身存在的错误。
而在群体决策时,是把所有的意见都表达出来,某些群体成员的决策错误在大家的分析讨论下,容易被其他成员发现。
(4)提高对最终决策的认同感:
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决策,既可以使决策更为稳妥,合理性强,同时也会增加人们对决策认同的可能性,接收并支持决策,促成决策的执行。
而且,如果决策的执行人同时也是决策的参与者,可以增加他们的满足感。
(5)增加决策的合法性:
群体决策符合民主社会的理念,同事、下级甚至上司都愿意接受群体决策。
他们感觉由于这类决策建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不带有个人偏见,不是独裁的产物。
2、群体决策的缺点
(1)耗费时间:
群体决策往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因为集合决策的群体需要时间进行信息交流需要时间,群体表决决策方案也需要时间。
因此在需要迅速进行决断时个人做出决策的效率更高。
(2)群体压力难以克服:
群体中存在着社会压力,这种压力迫使成员屈从多数人的意见。
因为通常人们不希望自己被群体拒绝,因而避免发表与多数人不一致的意见,这使得群体决策的优势无法发挥。
(3)有时候会有少数人把持的现象产生:
即使是群体决策,通常也由一些关键人物主持或操纵。
有时极具自信的成员能令人信服地阐述其论点,使其他人不作过多争辩就接受他的论点。
如果控制了整个群体决策的大趋势的少部分人能力平庸,则无法产生高质量的决策。
(4)责任模糊:
由于每个成员都参与了群体决策,因而所有的成员对决策结果共同承担责任,而不是确定的成员承担责任。
这实际上会造成责任模糊,导致推诿责任。
综上,通过对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优缺点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
群体决策有着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但相对于个人决策而言,其更具决策的科学性,更加符合民主的要求,具有更高的正确率。
二、对群体决策的分析
相对个人决策,群体决策的产生及其所具有的科学性、优异性有着其理论上的因素。
下
面我尝试着用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来分析一下群体决策。
1、公共选择又叫群体选择,是与个人选择相对应的一种决策方式和决策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的特征构成了群体选择存在的理由。
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能够供许多人同时享用且供给成本和享用效果不随享用人数的多寡而变化的物品。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即任何人都可以享用公共物品,且任何人享用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公共物品既包括航标、路灯等物质产品,也包括由政府提供的非物质产品和服务,如法律、政策、天气预报、社会保障等。
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公共物品的供给是必要的,但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所以自利性的任何个人皆无为公共物品的供给付出代价的动力;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物品的供给要么不足,要么为零。
因此,个人具有搭便车动机的结果就是:
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生产和供给,必须由政府或公共部门来承担公共物品的供给任务。
而由于公共物品不能象私人物品那样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有效率地供给,因此就需要通过群体选择来决定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
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而每个人的偏好又各不相同,因此群体选择的首要问题是确定“社会需要什么”,即通过某种方式对个人偏好进行加总,然后再作出社会决策。
群体选择是指参与者依据某种投票规则和选择程序进行的有序的公共抉择。
由于在比较不同个人利益效用偏好时存在难以量化等诸多困难,至今为止,无论是直接民主制还是代议民主制都未能成功地解决个人偏好的加总问题,即尚未找到一种可能把个人偏好集合为理想的社会偏好的群体决策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为群体决策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它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广大群众的公共需要,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群体决策的优势所在——它是一种为了满足广大或是大多数人需要的一种选择模式。
个人构成群体,小群体构成大群体,大群体构成社会,个人的需要简单的说可以直接反映成社会的需要,而社会的需要也可以直观的反映个人的需要,这是一个互动的形式。
社会的需要或是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有一个总的需要的表达,这就要求应该由个人组成的群体来作出投票。
当有着不同需要的个人组成的群体为满足各自需要而作出决策时,就可以说是反映了全体民众对于社会的需要,毕竟民主的社会是倾向大多数人的。
因此可以认为群体决策体现了民主,而民主的决策在某种意义上就可以等同与正确、合理的决策。
社会选择理论是群体决策产生的理论基础,而群体决策是社会民主的必须。
2、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用于分析竞争的形势,这种竞争的结果不仅依赖于一个人自己的抉择及机会,而且依赖于其他参与者的抉择。
如果从博弈论方面来分析群体决策的话,我们可以看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囚徒困境”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
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
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
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
检察官说:
“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1年刑期。
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
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3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10年刑。
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10年刑,他只判3个月的监禁。
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
”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大家都只被判1年。
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
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
因为,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串供),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
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
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
因此,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
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把“合作”理解为群体决策行为。
在群体决策之中,每个个体都有着对于自身利益的期望所得,广义的说这种自身利益可以是完全自私的自身利益,也可以是依托在群体利益上的自身利益。
如果群体中的个人为了完全获得自身的利益而对自己的意见坚持不变,那么就会在这一个群体中可能出现许多种不同的意见,而这一情况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每个人的意见无法达成一致,难以得出结果,从而发生每个人都无法获得自身利益的现象。
因此在群体决策中,个人为了获得自己所希望的利益,而不得不充分考虑别人将会作出的决策以及其决策对自己利益的影响及利弊,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决策,以确定自己的最佳对策,达到一种彼此意见的平衡,从而期望在群体作出决策时产生对自己有利的一种结果。
在群体中的个人都怀有这样思想的时候,群体决策才可以得出结论,而这种决策的结果将会带来包含着每个人利益的群体普遍利益——一种共赢的局面。
三、群体决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群体决策是一种民主的、科学的的决策方法,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决策
是一种主观的意识行为,所以无法避免出现不足之处。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杜绝群体决策不足的出现,但深入了解产生的原因可以尽量减少其发生,并在此基础上日臻完善群体决策机制。
1、所耗费的时间一般比较长,快速反应能力差
许多百姓对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有很大的意见,看来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却总是被告知
“还在研究”、“还要讨论”,这在群众的眼里不一例外的是一种托词。
这种情况我不否认存在推脱或是拖延不办的嫌疑,但是也有很大的因素是因为群体决策的性质决定的。
群体决策要求以大多数成员的意识表示为统一结论,但当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较大,且持有不同意见的成员的人数差距不大之时,群体就很难统一意见,从而无法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与此同时群体的规模越大,耗费的时间越长。
时间也就在一次次的统一意见中被耗费,直至有了结论,或是依然没有结果。
因为群体决策所耗费的时间比较长,这就直接导致了其缺乏快速反应能力。
在突发事件面前或是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群体决策的这样弊端尤其显得的十分突兀。
2、容易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
同样,人性的不同决定了组成群体的个人对待同一事
物的看法可能是不同的。
当群体的范围越大时,个人看法不同的几率就越大,而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
因为个人思考的角度或是方法不同会造成很多种意见和看法的现象发生,对问题的思考发散化、扩大化,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将本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难以得出一个较为合适的解决方法。
3、群体成员自身存在的差异性
群体由一个个的成员所组成的,一个群体的决策能力是由组成群体的每个个体的平均决策能力决定的。
在一个决策群体中,如果成员素质的差异性很大,虽然可以收集到很多不同的意见及方法,但在很多时候这样的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很可能是错误的或是难以作出决策。
试想,如果群体中包含有政客、商人、农民、工人,或是数学家、物理学家、语言学家等,再或是从只字不识的人到学识渊博的专家,在没有任何倾向性和偏见性的前提下,这样的群体是很难作出正确的决策的。
4、个人意识容易被压制
群体所作出的决策是由大多数成员的意识表示所决定的。
在群体做决策时,不论意见有多少种不同,只要产生结果,就必然会有部分人的意见因为与所产生的结果不同被排除。
在某些群体中,一个或几个人的决策能力可能要强于其他多数人,但是群体决策以多数服从少数的原则,使得这些人的个人意识被压制。
5、群体中的个人怀有从众心理
在群体决策时,往往第一个发表意见的个人对其他人决策的影响较大。
这是因为当别的
个体在听到第一个人的意识表述时会对比与自己意见的不同,而当发现对方的意见在某些方面比自己的更加可行或是正确的时候,就不自然的动摇了原先自己所要作出的决策。
当更多个体作出一个相同的决策时,就会使得自己也不自然的接受大众的观点,而越发忽略自己的意见。
这种从众的心理所造成的就是个体在群体决策中没有发挥决策的功能,而只是一个没有自己意思表示的跟随者,并没有真正的体现群体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6、更容易产生风险性决策
群体决策有一重要的特点就是由群体作出决策,相应的,决策所产生的责任也是由群体来承担,因此个人在群体决策中所承担的责任相对个人决策所产生的责任来说小的很多。
当个体意识到决策所产生的责任对自己的影响很小时,往往更容易作出超出一般常规的行为,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发表风险性很强的意见。
这就自然的提高了群体决策的错误几率。
四、群体决策的完善
群体决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决策方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日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
健全民主与法治是完善群体决策的前提所在,在此前提下,我所要表达的是我对如何完善群体决策的一点看法:
1、正确理解群体思维
在群体思维的状态下,群体会很快达成一致的意见。
群体思维也并不是总是不好的,对一些简单问题的决策,如果领导人也十分肯定地认为有解决办法的话,就可以只进行简单的讨论,成员们以简单的追加意见的方式进行决策。
群体决策的一个缺陷就是决策速度慢,快速反应能力差。
群体的一致性从某种方面可以减少这些耗费,使群体较快地作出决策。
但是在重要的决策问题上,群体必须避免附和性与极端化的危险,还要避免群体的过度自信。
在任何情况下,群体的领导人如果希望群体决策更有效果,就应该多方寻求不同的意见,并保留群体成员自己的意见。
2、加强群体间相互交流
重视群体中的不同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应当参与情况收集工作,群体应当注意收集不同的意见,鼓励人们尽可能提反对意见,提出他们的看法,相互交流意见和想法。
萧伯纳曾经说:
“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
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
”
3、制造合理的冲突
对群体作出成功决策最大的障碍就是怕群体中产生冲突,也就是说,群体思维的一致性常常导致决策失败。
要想使群体决策过程不受思维的限制,就必须在群体中制造合理的冲突。
假如冲突是发生在一种彼此融洽的气氛中,就会有较高品质的预测与估计,最后就能作出一个优秀的决策。
为了尽量扩大群体的分歧,在决策时就要选择那些专业背景和思考风格不同的人来参与。
如果群体成员能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就有可能产生出冲突性的理念。
当然,这些冲突只能是关于解决决策问题方面的,而不是成员间的人际冲突。
4、防止过早形成一致性意见
防止过早形成一致性意见的方法是安排一个“局外人”或“挑战者”,由他专门对其他人的论点提出质疑,探究支持论据以及其他人的逻辑提出挑战,提供一系列的建设性批评意见。
这种方法能保证群体决策思路清晰,防止“非理性”。
还有一种国际上流行的收集意见的方法——“头脑风暴法”。
所谓头脑风暴法,实际上是一种智力激励法,它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为“反头脑风暴法”)。
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的基础上尽可能激发创造力,生尽可能多的设想和方案,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的方法。
5、防止群体转移
群体转移的产生是因为群体决策使得任何一个人用不着单独对最后的选择负责任,因为没有一个成员能够承担群体决策的全部责任,即使是决策失败。
后果责任的不明确使得群体决策更加冒险,甚至有时候比个人决策更加的具有风险性。
对于参与决策的群体成员来说,要有效地防御极端化倾向,首先要了解极端化倾向的存在,尽可能捕捉“极端”在哪里,而后在综合考虑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找出更符合实际的方案。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群体压力”对参与决策的成员的负面影响,要给成员一定的自由空间。
因而,可以尝试一定程度上的“分而治之”,即在明确陈述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尽可能引发两种或多种竞争性方案,以此将群体分为支持不同方案的亚群体。
让不同的亚群体检验并宣扬己方立场的优势和长处,然后,再回到整个群体中,进行竞争性阐述,在此基础上,产生最佳的新方案。
6、群体的最后抉择
当某项重大决策的情况收集层面工作已经完成,收集到的事实证据已经足够丰富,而且充分接纳了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意见之后就可以对决策方案进行选择了。
尽管群体成员可能还对某些因素有不同意见,但如果决策是遵循了一个良好的过程来做的,则所选择的决策就应该是一个最优的决策。
但是,如果群体中的不同意见还没有完全消除,还存在激烈的争论,对决策方案还有强烈的不同观点,群体应将各方面所得到的情况重新作出判断和分析,应当进一步收集资料,进一步讨论以减少不同意见,然后再找出更能配合双方价值观的新的替代方案。
作为决策的两种方式,强势管理的个人决策和相对温和的群体决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如果决策的群体是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那么依靠群体决策是相对有利的。
但是如果决策群体处于一个变革期或是尚未成熟,并且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制定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也不充分,这时候就要求有一位富有远见和魄力的强势人物制定个人策略,并且以较为强势的精神贯穿到执行中去。
7、建立决策监督制度
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较,之所以有着种种的优势,是建立在参与决策的人数不同的基础上的。
而群体决策中所指的群体是一个范畴性的表述,在不同的环境与情况中,群体所涵概的范围或大或小,大至万人,小仅几人。
而如若在群体之外形成一种监督机制,这无疑是将有限的群体范围扩大了。
群体范围的扩大也必将带来决策的正确性的几率的提高。
因此,为了增加一个群体决策的正确性几率,建立决策监督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提高群体决策活动的透明度和公开化程度,给社会人群提供一个监督的基础条件,以广泛征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外部专门的监督机构或是人员,构成一种长期、稳固性的监督形式。
五、总结
不难看出,群体决策作为现代管理中的一种广泛被采用的决策方式,由于组成群体的个人以及群体自身所受的心理、客观因素的影响,有着无法避免或是难以避免的缺点,甚至有时其缺陷性的一面表现的相当突兀。
但相对于个人决策那种完全依赖个人行为所做出的决策,群体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总体说来,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较,其利远远大于弊。
我国是个民主集中制国家,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个人决策服从群体决策是不容动摇的根本方针。
尤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求创新、求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的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时代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系统的理解研究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产生的因素,紧紧抓住两种决策的优点所在,扬长避短,相辅相成,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宋宝,张晓丽.论优化集体决策与落实个人责任[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02:
85-88.
[2]陈春花.集体决策个人负责[J].中外管理,2006,05:
60-61.
[3]李雪,张显柯.个人决策、组织行为: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现实应用思考——以A公司套期保值事件为例[J].经济师,2012,04:
82-84.
[4]邓开伟.集体决策行为与科学决策[J].统计与决策,1996,09:
15-16.
[5]李瀛凡.集体决策及其行为分析[J].决策探索,1997,10:
6-7.
[6]朱晴.集体决策VS个人决策[N].证券时报,2004-07-19.
[7]黄国菊.论集体决策的有效性[J].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93,03:
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