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学习指导与同步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644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课》学习指导与同步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后一课》学习指导与同步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后一课》学习指导与同步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后一课》学习指导与同步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后一课》学习指导与同步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后一课》学习指导与同步训练.docx

《《最后一课》学习指导与同步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课》学习指导与同步训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后一课》学习指导与同步训练.docx

《最后一课》学习指导与同步训练

《最后一课》学习指导与同步训练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捂(wǔ)戒(jiè)凳(dèng)郝(hǎo)

叟(sǒu)膝(xī)诧(chà)惩(chéng)

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祈(qí)

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

皱(zhòu)

二、形似字正音组词

三、掌握多音多义字

四、词语积累

征发:

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

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

心里想。

诧异:

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

喧哗热闹。

懊悔: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

(面容)苍白。

五、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生于工厂主家庭。

做过教师。

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

26岁时发表短篇小说集《磨房文札》,两年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

战争生活,民族爱国主义的高涨,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更是世界著名小说的名篇。

1873年发表的《最后一课》显示了他在创作上所达到的新境界,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全世界广为传诵。

许多国家都把它列入传统的语文教材。

都德一生共写了长篇小说13部,以《达拉斯贡的戴达伦》最为突出,短篇小说集4部,剧本4部和诗作1部。

2.作品简介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选自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

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关于普鲁士

普鲁士原为古普鲁士人居住地。

13世纪为条顿骑士团征服。

1525年成为公国,臣属波兰。

1518年霍亨索伦家族勃兰登堡选帝侯兼领。

1660年摆脱波兰宗主权。

1701年成为王国,以后疆土不断扩大,与奥地利同为德意志最大的两国。

1871年以普鲁士为中心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普王兼帝国皇帝。

4.关于“我的孩子们”和“我的朋友们”

韩麦尔先生开始上课时“又柔和又严肃地”对学生们说: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韩麦尔对小学生没有称“同学们”“我亲爱的同学们”,甚至也没有简单地称“孩子们”,而是亲切地称之为“我的孩子们”,这个称呼强烈地反映了老师对就要沦为奴隶的学生的痛惜、怜悯和依依难舍之情,说明老师和学生紧紧地连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亲如骨肉。

最后一课结束时,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艰难地说道: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我的朋友们”这一称呼的改换,一是表示说话对象的范围扩大了,开始时,他是专对学生讲话,现在既是对学生讲话,也是对专门赶来上最后—课的“好些镇上的人”讲话;二是表示人物感情的升华,称学生和文化水平比自己低的镇上人为“我的朋友”,表现了大家在热爱法兰西祖国、热爱法语方面的本质的一致,包含了希望大家一起来摆脱奴役、拯救祖国的爱国衷肠。

六、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普奥战争后,法普矛盾加深。

法皇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意志统一,夺取莱茵河左端的德意志领土,扩大他在欧洲的势力。

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则企图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

1870年7月19日,拿破仑三世在俾斯麦的挑动下,对普鲁士宣战。

战争开始后,法军迭次失败。

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10万军队在色当投降。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成立共和国。

但普军仍长驱直入,包围巴黎;战争性质由普鲁士方面的防御转变为侵略。

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执行卖国政策,于1871年1月28日同普鲁士签订屈辱的停战协定。

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夺取政权,并宣布成立公社。

资产阶级政府迁到凡尔赛,于5月10日同德国缔结《法兰克福和约》,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赔款50亿法郎。

5月28日,凡尔赛政府在普鲁士军队帮助下,镇压了巴黎公社。

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

课文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

七、文章结构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全文共29个自然段,按上学路上、上课、下课的记叙顺序,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第7~23段),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上课)

这—部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按情节的发展,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7~10段),写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这一层主要运用对照写法。

作者分别从气氛、学生、老师、后排板凳四个方面写出了上课前教室里的异乎寻常。

这一层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把这“最后一课”庄严、悲愤的气氛烘托得愈来愈重,愈来愈强烈,充分表现了“最后一课”引起的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第二层(第11~16段),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韩麦尔先生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

“最后一课”是抗议普鲁士统治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作者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

这一层,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

普鲁士占领者强迫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学校学德语,这是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

它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因而学习法语的感情一下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第三层(第17~23段),写“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这一层里依次写了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

语法课上,韩麦尔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对这场悲剧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韩麦尔先生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认识,对阿尔萨斯人对教育作用认识不足的直率批评,对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缺点的检讨,表现了他对教育工作的高度热爱,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美。

小弗郎士说不出分词用法时,心理活动有了变化,“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是小弗郎士从自悔到自尊的升华。

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他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升华。

他带着爱国的感情细心听讲,所以觉得以前最怕的语法“全都懂”、“挺容易”,并对老师的苦心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习字课主要写了字帖、教室里的气氛和小弗郎士的所见所想。

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的新字帖,上面用美丽的圆体字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

小弗郎士感到这些字帖“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意图,将永远把“法兰西——阿尔萨斯——祖国”牢记在自己心中。

作者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这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无限依恋,不忍离开的感情。

历史课作者只一笔带过。

初级班的拼音一课则特别描写了郝叟老头儿读拼音的情景,从郝叟的身上,人们看到了沦陷区人民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

第三部分(第24~29段),写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无比悲痛的表现。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一句,歌颂了韩麦尔先生——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哽住”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的无比悲愤。

“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把故事推向高潮。

“使出全身的力量”是因为倾注了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最后以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和无声的手势结局,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在面对国土沦丧的残酷的现实时,又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些动作中包含了极其复杂的感情。

八、重点语句分析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普鲁士兵在操练,点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

“许多人”和“挤”表现了人们对布告的关心,暗示了事件的重大。

3.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感叹号,突出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的感情上引起了强烈共鸣和反响。

4.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懊悔当初未努力学习,想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表现了他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5.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韩麦尔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6.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这是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7.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个比喻句含义十分深刻。

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

8.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这个句子说明了小弗郎士领悟了老师的意图,将永远把“法兰西——阿尔萨斯——祖国”牢记在自己心中。

9.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写钢笔在纸上的“沙沙”响声,表现了教室的安静;写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人注意,表现了孩子们的专心。

教室里的气氛表现孩子们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染。

10.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里关于鸽子的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讽刺、轻蔑。

11.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小弗郎士设身处地地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

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

12.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使出全身的力量”是因为倾注了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九、写作特点

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紧紧围绕中心选材。

(1)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沦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

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普通、平常。

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感情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

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

(2)小说第一部分“上学路上”是由主人公路上的见、闻以及感受等材料构成,它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表现孩子的心理状态,为后来小弗郎士的变化做了铺垫。

显然,这些材料是为下文表现中心服务的。

另外,“上课前”表现气氛的不平常也是材料构成,表现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重视,说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即对祖国的爱。

总之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2.标题的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