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80628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docx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docx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2.理解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

方法;

3.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了解。

(二)教学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一、生态学的概念

公认的的定义是: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所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的生物类群,并涉及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的组织层次。

环境则包括无生命的环境和生物环境。

二、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生态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朴素的生态学细想阶段;个体和种群生态学阶段;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全球生态学阶段。

三、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农业生态学属应用生态学,它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则,运用系统分析的细想和方法,将农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农业生物和环境三者协调。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现代生态学与环境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科学是研究与人类有关的环境过程和环境问题的应用生态学。

二、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保护在研究目的、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保护在生产实践方面的关系

1

从生产实践看,农业生态学着重从宏观方面研究农业生产。

第三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

一、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学科的特点:

(一)性综合:

(二)整体性:

(三)实践性:

(四)战略性:

二、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重视多科学的协作

(二)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三)整体观

(四)层次结构理论

(五)新生特性原则

(六)系统分析

作业:

1、生态学的概念

2、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学科的特点

2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系统的概念、性质和类型;

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特征和类型;

3.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二)教学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五业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

1.5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组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

是自然界得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

它是由一定空间生态系统的组分

生态系统均可以划分为而大部分:

既无生命的环境部分和有生命的生物部分。

1.无生命的环境部分包括三中成分:

2.有生命的生物部分

二、生态系统的特性生态系统是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存在的实体。

三、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生态系统的分类有很多方法,按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序可分为三类

(一)自然生态系统

(二)半自然生态系统

半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经人类改造而改造形成的。

(三)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是人造组分与人工过程为主的生态系统,是经过人类强烈干预而建成的。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农业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在一定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下,以作物、家畜为主体,包括林木、草地、病虫、杂草、微生物等,所构成的特有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系统。

3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1.无生命的环境部分: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分。

2.生物部分:

二、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一)系统的发展方向不同

(二)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

(三)系统的生物构成不同

(四)系统服从的规律不同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三个方面:

A各组分量的关系

B各组分的时、空配置

C各组分间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途径。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平面结构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五)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能量流

(二)物质流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五业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

农、林、牧、副、渔五业。

一、农牧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一)供求关系:

(二)连锁关系:

(三)限制关系:

二、农林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三、农渔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四、农副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当前破坏浓、林、牧结构的问题

作业1、生态系统的概念

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4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能量来源和热力学定律、能量转化率和生态金字塔;

2.掌握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具体表现。

(二)教学食物链

二、

(一)食物链的基本类型

1.捕食食物链2.腐食食物链3.混合食物链4.寄生食物链

(二)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二、食物网

第三节能量转化效率和生态金字塔

一、能量转化效率和十分之一定律

二、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

1.数量金字塔

2.生物量金字塔

3.能量金字塔,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

一、生态系统的生产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一)初级生产力的现状与潜力

5

(二)辅助能与初级生产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一)次生产的作用

1.生产动物蛋白食品

2.转化农副产品

3.提高经济价值

(二)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作业1、食物链的基本类型

2、生态金字塔的三种类型

6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结构及;

2.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3.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

(二)教学物质循环的特点和类型

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类型

(一)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二)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三)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1.库:

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2.物质流:

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称为流。

二、物质循环的特征

1.生物量与现存量:

2.周转率与周转期

3.循环效率

4.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5.物质循环的调节

第二节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一、碳循环

(一)与碳循环有关的环境问题

(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碳素流动

(三)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及全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

二、氮循环:

氮是氨基酸和叶绿素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一)氮的贮存库

(二)氮素的输入和输出

1.输入:

生物固氮,工业固氮,

2.输出:

燃烧,挥发反硝化,渗漏

(三)、氮循环

7

1、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农田氮素控制的途径

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

三、水循环

(一)生物圈中水循环的特点

(二)影响区域水分平衡的因素

四、磷循环:

磷素是有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一)磷的贮存库及循环过程

(二)农业生态系统磷的循环

(三)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中得养分循环

一、养分循环特点

1.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

2.系统1、物质循环的特征

2、养分循环特点

8

第五章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生物种群;

2.掌握农业生物群落的机构特点;

(二)教学农业生物种群

一、生物种群

(一)生物种群的概念:

一定时间是生物潜力和环境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种群的指数增长(J型增长)

3、种群阻滞增长(“S”型曲线)

(四)种群的调节

种群的调节:

指种群自身及其所处的环境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使种群数量表现有一定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性。

二、农业生物种群

(一)农业生物种群的分类

(二)农业生物种群的特征

第二节:

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概念:

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群落的集合体

(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种群有一定的种类构成

2、群落有其特定的外貌

3.群落的时相:

9

(三)群落1、生物种群的概念

2、农业生物群落的特点

10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限制因子原

理;

2.掌握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和影响,生态平衡以及生态演替。

(二)教学2、水圈3、岩石圈4、土壤圈5、生物圈

(二)区域环境、生境、小环境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生态因子:

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称为环境因子或生态因子。

三、生态因子与生物的分布

(一)日照长度

(二)温度

(三)水分

(四)土壤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限制因子原理

一、最小因子律

2、在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中,最小因可能出现第二种情况:

(1)最小因子的利用率可能以其它的因子存在而发生变化。

(2)有时环境中所缺乏某种物质,可以部分地为化学上相近的其他物质所替代。

二、耐性定律

耐性定律的补充:

(一)耐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11

(二)同种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一般在幼年、繁殖期耐性范围较窄

(三)耐性的相互作用

(四)耐性与生物分布

(五)耐性与竞争

三、限制因子的综合概念

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度的状况都可以是限制因子。

第三节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

(一)生态型

(二)生活型

(三)生态位

二、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森林的生态效应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增加降水量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二)农田的生态效应

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2、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3、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4、对环境的净化作用

(三)草原的生态效应

(四)淡水水域的生态效应

第四节生态演替

一、生态演替的概念和一般过程

(一)生态演替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所占据的环境向着一定方向进行有顺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这种变化过程称为生态演替。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演替

第五节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与失调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一般认为,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补偿,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及相应的功能,这种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特征

⑴、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⑵、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⑶、在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12

2、生态平衡的原理: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二、农业生态平衡

农业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2、结构平衡。

3、功能平衡。

(二)导致农业生态平衡失调的1、耐性定律的补充有哪些内容

2、生态平衡的概念

3、农业生态平衡

13

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目的、调控机制、调控原则和层次;

2.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就是指某一农业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维持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就要指系统在遭受外界干扰时,仍能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