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4168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4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docx

《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docx

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

精选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史历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后辅导练习八十七

第1题【单选题】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是()

A、全盘西化的过程

B、碰撞分化与融台的过程

C、东学西渐的过程

D、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包括()①创办各类刊物 ②翻译和撰写宣传文章 ③组建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 ④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919年,胡适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

”这有助于()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抵制尊孔复古逆流

C、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D、提升国人文化素养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李泽厚先生曾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认为“现代中国在启蒙与救亡这两重同等紧迫的使命之间徘徊,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最终救亡压倒了启蒙”。

李泽厚此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好诠释是()

A、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戍变法

C、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D、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陈独秀曾经声称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

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

A、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

B、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

C、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

D、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

“你欢迎资本主义吗?

”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

”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

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②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③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④它们之间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民国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

与此改变有关的事件是()

A、国民大革命

B、中共成立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下列作品中,体现出毛泽东思考中国共产党开始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是

A、《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论联合政府》

【答案】:

【解析】:

第12题【问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胡适有一个著名论断:

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既然是以孔子思想为正统,那么,孔子思想自然而然也要为专制负责。

但胡适在1939年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主持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纪念堂揭幕典礼时却说“中国受孔子民主理想及其教育方法之熏陶,故富于民主思想。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自由主义及民主主义国家者,孔子之学说有以致之也。

──邢哲夫《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态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胡适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变化。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五四运动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广泛传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某些契合点。

近年来,关于《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时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素,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团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

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李大钊在1919年7月《每周评论》上发表的《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提出:

“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

协合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就可以发现出来社会主义者共同一致规定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协合、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就是把家族的精神推及于四海,推及于人类全体的生活的精神……”同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到:

“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的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

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

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

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材料四: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

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

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

十年研究述评》

材料一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概括指出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新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政策由此发生了怎样变化?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对大同思想有何新发展?

为此李大钊所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活动?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各是什么?

文中的“第二次飞跃”带来了哪些成果?

【答案】:

【解析】:

第14题【综合题】

列举宋代获得发展完善并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

根据材料一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论证。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19世纪中期有何显著不同?

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元时期、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思想解放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其理论依据却是依据古礼制,不脱离天理之说与纲常伦理之教,却正是源于主流思想儒学,并没能真正解决反专制、限君权的理论基础问题。

其思想存在着无法摆脱的内在自相矛盾,缺乏理论的自洽性,只是一种对旧理论作并无新哲学基础的阐发。

而启蒙思想之反专制思想是基于新勃兴的理性主义思考,其限制君权的手段不是恢复古制,而是采取新的手段——分权而达到制衡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强调的人民主权说,其最基本的价值观乃是天赋人权说。

启蒙思想是理性主义的重大发展,……并非经由旧的统治思想——天主教思想的异端发育而出。

——丁翀《源头活水来自哲学高度》

材料二有历史学家称,启蒙运动是一个英国问题,又有历史学家认为启蒙运动是一个法国问题,还有人认为启蒙运动本质上是一个德国问题。

——刘建伦《文化史模块教学的几点反思》

材料三“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康德(1724——1804年)

请回答:

概括材料一的两个观点,分别说明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限制君权的思想主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别指出“英国问题”“德国问题”的各自的时代背景,并指出“本质上是个德国问题”的含意。

指出据材料三康德所说的这“一场革命”应该可以指向中国近代史的哪次革命?

20世纪初中国又是怎样解决康德提出的这个问题的?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