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纲要修改分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7484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纲要修改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1《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纲要修改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1《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纲要修改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1《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纲要修改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1《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纲要修改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纲要修改分析.docx

《11《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纲要修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纲要修改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纲要修改分析.docx

11《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纲要修改分析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纲要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学时与学分

开课护理学专业,第一学期开课。

课程总学时70学时;4学分。

课程总学时包括课堂讲授48学时、课程实验18复习课4学时。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是指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化学知识,其内容是根据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选定的,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内容。

本课程是研究溶液的浓度、渗透压、缓冲溶液、酸度、烃及其衍生物、糖类、脂类化合物、蛋白质等与护理学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1.明确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

使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时,能合理的运用化学原理和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常用的溶液浓度、溶液的渗透压、缓冲溶液等基本知识及对专业的意义。

3.能熟练地进行有关的化学计算。

4.认识有机物的结构特点;运用命名原则进行命名;理解有关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并书写化学反应式。

5.养成积极主动、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

6.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学会一些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分离、提纯和鉴定方法。

7.具有准确观察实验现象、合理处理数据、准确描绘仪器装置图、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门课程是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其它专业基础课如:

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和相关专业课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溶液和溶胶

1.基本内容:

分散系分类;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的定义、阿佛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的换算;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稀溶液的依数性;滲透现象和渗透压;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2.基本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方法;

(2)掌握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等混合物组成标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和计算;

(3)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和溶液渗透压力的概念;

(4)掌握渗透压力和渗透浓度的计算。

3.重点内容:

混合物组成标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和计算;渗透压力和渗透浓度的计算。

4.难点内容:

混合物组成标度和渗透压力、渗透浓度的计算。

5.课时安排:

6学时。

(二)酸碱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1.基本内容:

酸碱质子理论;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酸碱解离平衡和弱酸、弱碱的标准解离常数;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作用原理和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pH值的计算;缓冲容量和缓冲区间;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溶度积规则。

2.基本要求: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要点;

(2)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一元弱酸和一元弱碱解离平衡的影响;

(3)掌握一元弱酸和一元弱碱的标准解离常数的应用及共轭酸碱对的关系;

(4)掌握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缓冲作用的机理;

(5)掌握缓冲溶液pH的计算;

(6)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规则。

3.重点内容:

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溶液、缓冲容量、缓冲区间和相关计算。

4.难点内容:

溶液pH值的计算。

5.课时安排:

8学时。

(三)烃

1.基本内容:

有机物概念、特点、结构、同分异构、分类;.烷烃、烯烃的结构、同系物、通式、命名和通性;共轭二烯烃的性质;脂环烃的分类、命名、性质、稳定性;芳香烃的结构、同分异构体、性质;苯环取代的定位效应;重要稠环芳烃的命名。

2.基本要求:

(1)掌握烷烃的结构、碳链异构和碳原子的杂化方式;

(2)掌握烷烃、烯烃、炔烃的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

(3)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烯烃、炔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物理性质;

(4)了解环烷烃的结构及环烷烃和芳香烃的命名;

(5)掌握烯烃和炔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

(6)熟悉苯的结构;

(7)掌握烯烃、炔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的化学性质及常见鉴别方法;

(8)了解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

3.重点内容:

烷烃、烯烃、炔烃、环烷烃、芳香烃的命名、结构和化学性质。

4.难点内容:

烃的结构、异构和碳原子的杂化方式。

5.课时安排:

12学时。

(四)醇、酚、醚

1.基本内容:

官能团的概念;醇的概念、结构、分类、命名和性质;几种重要的醇;酚的结构、命名和化学性质;醚的结构、命名和性质(生成过氧化物)。

2.基本要求:

(1)掌握醇、酚、醚的分类方法和命名;

(2)熟悉醇、酚、醚的结构特点;

(3)了解醇、酚、醚的物理性质;

(4)掌握醇、酚、醚的主要化学性质;

(5)了解醇、酚、醚主要官能团的优先次序;

(6)了解与医学有关的醇、酚、醚的代表物。

3.重点内容:

醇、酚、醚的结构、命名和主要的化学性质。

4.难点内容: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5.课时安排:

4学时。

(五)醛和酮

1.基本内容:

醛和酮的概念、结构、命名、分类、化学性质;重要的醛和酮。

2.基本要求:

(1)掌握醛和酮的分类方法、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

(2)了解醛和酮的结构;

(3)了解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4)掌握醛和酮的主要化学性质;

(5)熟悉醛和酮的鉴别方法;

(6)了解与医学有关的醛和酮的代表物。

3.重点内容:

醛和酮的分类、命名和主要的化学性质。

4.难点内容: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5.课时安排:

4学时。

(六)羧酸与羧酸衍生物

1.基本内容:

羧酸的概念、结构、分类、命名、通式;羧酸的化学性质;重要的羧酸;取代羧酸的分类、命名;重要取代羧酸的结构、性质。

2.基本要求:

(1)掌握羧酸的分类方法;

(2)掌握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命名和化学性质;

(3)了解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4)了解酮式和烯醇式互变异构现象;

(5)掌握二元羧酸的受热分解反应;

(6)了解与医学有关的代表物。

3.重点内容:

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命名和主要的化学性质。

4.难点内容:

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酮式和烯醇式互变异构现象。

5.课时安排:

4学时。

(七)有机含氮化合物

1.基本内容:

胺的结构、分类、命名;胺的性质;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的性质。

2.基本要求:

(1)掌握胺类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化学性质;

(2)了解伯、仲、叔胺的鉴别方法;

(3)了解胺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物理性质;

(4)掌握重氮盐的化学性质;

(5)了解与医学有关的代表物。

3.重点内容:

胺类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主要的化学性质;重氮化合物的性质。

4.难点内容:

胺类化合物、重氮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5.课时安排:

2学时。

(八)杂环化合物

1.基本内容: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名称和结构;嘌呤及其衍生物;生物碱的概念和一般性质。

2.基本要求:

(1)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掌握吡咯和吡啶的结构;

(3)了解重要的五元和六元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4)了解嘌呤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5)了解生物碱的组成和性质。

3.重点内容: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吡咯和吡啶的结构。

4.难点内容:

五元、六元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嘌呤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5.课时安排:

2学时。

(九)糖类、脂类化合物和氨基酸

1.基本内容:

糖的概念、分类及生理意义;单糖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重要的单糖;二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的组成和性质;多糖的概念和水解产物;油脂的组成和性质;磷脂的组成、卵磷脂和脑磷脂;甾类化合物的结构;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2.基本要求:

(1)掌握糖类的分类方法;

(2)掌握葡萄糖和果糖的开链结构、环状结构和哈沃斯式;

(3)掌握单糖的化学性质;

(4)掌握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的哈沃斯式;

(5)掌握二糖的组成和性质;

(6)了解多糖的组成和性质;

(7)掌握油脂的组成、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

(8)熟悉油脂的命名;

(9)了解卵磷脂、脑磷脂和甾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10)掌握氨基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11)了解氨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3.重点内容:

糖的分类;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的结构;单糖和二糖的性质;油脂的组成、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的两性性质和显色反应。

4.难点内容:

糖的结构,油脂的结构。

5.课时安排:

6学时。

(十)复习和总结

1.基本内容:

课堂考察及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概括。

2.基本要求:

各章的重点内容要求熟练掌握。

3.重点内容:

基本原理、基本公式、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4.难点内容:

公式计算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推理。

5.课时安排:

4学时。

(十一)实验部分

实验一量器的使用和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

实验属性:

必做

实验类型:

验证型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2.练习滴定操作,掌握滴定管和移液管的正确使用和确定终点的方法;

3.掌握酸碱指示剂的选择方法。

实验内容:

认识常用量器并熟悉移液管、吸量管、滴定管和容量瓶的使用。

配制标准的氢氧化钠溶液或者盐酸溶液并进行标定。

实验二HAc的解离度和标准解离常数的测量

实验属性:

选做

实验类型:

验证型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弱酸的解离度和标准解离常数的测量方法;

2.了解电位法测量溶液的pH原理;

3.学习酸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

配制不容浓度的HAc溶液,测定HAc溶液的pH。

实验三酸碱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实验属性:

选做

实验类型:

验证型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平衡及平衡移动的原理;

2.掌握缓冲溶液的性质及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3.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溶度积规则的运用;

4.学习液体及固体的分离及pH试纸的使用等基本操作。

实验内容:

测定溶液pH,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配制及性质,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实验四蒸馏

实验属性:

必做

实验类型:

验证型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蒸馏的意义;

2.掌握圆底烧瓶、直型冷凝管、蒸馏头、接受器、锥型瓶等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蒸馏装置的装配和拆卸技能;

3.掌握正确进行蒸馏操作的要领和方法。

实验内容:

以工业酒精为原料进行常压蒸馏,通过实验要求掌握仪器的安装方法、操作要领及沸程的确定。

实验五熔点的测定

实验属性:

选做

实验类型:

验证型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熔点测定的原理和意义;

2.掌握熔点测定的操作方法。

实验内容:

测定有机物(苯甲酸、尿素和乙酰苯胺等)的熔点。

实验六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实验属性:

选做

实验类型:

综合型

实验学时:

5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生物碱提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2.掌握升华法或溶剂萃取法提纯有机化合物的操作技术;

3.掌握咖啡因的性质和鉴定方法。

实验内容:

利用升华法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实验七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鉴定

实验属性:

选做

实验类型:

验证型

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有机化合物(主要是醇、酚、醛、酮和糖)的官能团的鉴定方法;

2.掌握未知有机物的鉴定方法。

实验内容:

有机化合物的鉴定;

实验八乙酰水杨酸的制备

实验属性:

选做

实验类型:

验证型

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酰基化反应原理和乙酰水杨酸的合成方法;

2.熟悉固体有机化合物重结晶提纯的方法和减压抽滤等基本操作。

实验内容:

乙酰水杨酸的合成和精制。

三、教学方式与方法

(一)教学手段与方式

理论课采用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同时将学生自学、课堂讨论、辅导答疑、阶段总结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实验课采用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讲解式、讨论式、自主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各种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四、课程考试方式与要求

课程总成绩根据平时成绩、期中测试成绩、期末考核成绩与实验成绩综合判定,其中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实验成绩20%。

在平时成绩中,出勤情况,预习情况与课堂表现(5﹪,满分为5分),作业情况(5﹪,满分为5分);期中考核(10%,满分10分)。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采用百分制记分。

实验课程考核采取以平时实验成绩为考核成绩的考核办法。

平时单次实验成绩按10分制考核,其中实验预习情况(占实验成绩的20﹪),实验操作情况(占实验成绩的40﹪),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占实验成绩的40﹪)。

五、课程使用的教材与参考资料

(一)教材

徐春祥,徐瑞兴主编.《医学化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二)参考资料

1.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第三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第四版).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邢其毅,裴伟伟等.《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4.高鸿宾.《有机化学》(第四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5.徐寿昌.《有机化学》(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

6.汪小兰.《有机化学》(第四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三)

7.高占先.《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8.曾昭琼.《有机化学实验》.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9.周科衍.《有机化学实验》.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10.麦禄根.《有机化学实验》.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三)其它参考资料

1.谷亨杰主编.《有机化学实验》.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吉林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北京: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5

3.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校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天津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编.《分析化学实验》.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执笔人:

卢声

审批人:

洪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