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80389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17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书写“横、侧、庐、缘、亩、渠、源、移”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

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

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

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

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

lóu,读边音。

“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入:

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

穷:

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

目:

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

更:

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

有7笔。

层:

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

白日:

此处指傍晚的太阳。

依:

挨着,靠着。

山:

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尽:

完。

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黄河:

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

入海流:

向大海流去。

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

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

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

这句诗的意思是: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

欲:

想要。

穷:

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

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更;再。

这句诗的意思是:

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六、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思考:

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

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

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

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

(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

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七、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

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

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八、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组词:

人()日()

入()目()

3.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师: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课件:

放映庐山录像。

师: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师: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诗题)

三、讲解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

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

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

(课件:

配乐)

1.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

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

课堂预计:

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决办法:

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课件资料:

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2.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

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

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3.巩固:

师:

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课件:

庐山风光视频)

师:

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1.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

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

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

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2.背诵:

师:

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3.总结:

师: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略讲《观书有感》(其二)《无题》。

生自学《观书有感》(其二)《无题》。

10、结束:

师:

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引发感情:

在朗诵这首诗时学生想象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于是就自然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1.填空题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

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

2.补充诗句

()依山尽,()入海流。

欲穷(),更上()。

横看(),()各不同。

不识(),只缘()。

3.依据诗句完成下题

《登鹳雀楼》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答案:

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答案:

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答案:

千里、一层

《题西林壁》

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

从左向右看,庐山是();从上往下看,庐山是();从远处看庐山,像();从近处看庐山,像();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

同座讨论,完成填空:

①(),是因为()。

②因为(),所以()。

③(),所以()。

④之所以(),是因为()。

18谁是第一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中感受元元前后感情的变化。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元元感情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故事的发展,能学习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了解差异,接受不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叫元元,看看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让我们一起学习《谁是第一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

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有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查查字典,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老师啊有个小要求,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元元画儿画得好,他认为大家都应该跟他一样。

在去动物王国参加完绘画比赛后,元元知道了:

每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呢!

(孩子回答不完整或不简洁时教师要适时引导)

师:

同学们从文中找找,元元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自由做答)

师:

下面呀我们就来看看这部分内容。

“元元觉得自己画的画儿最好,大家都应该跟他画得一模一样”(第2自然段)

“你画错了,太阳是红色的!

”元元大声叫喊起来。

(第7自然段)

“真奇怪!

你怎么画的都是一个小点儿一个小点儿的?

”元元再次高声大叫起来。

(第10自然段)

元元并不知道,却说:

“我当然知道。

”然后元元就不再讲话了。

(第13自然段)

元元提议:

每一个小动物都是第一名!

(第16自然段)

但他看到别人的画儿跟自己的不一样时,他会想:

每个人看见的世界都路一样呢!

四、总结:

是啊,孩子们你们说得都很好,老师希望你们通过学习这则故事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

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不能一味的要求别人的想法要和自己的一模一样。

19.陶罐和铁罐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发生在国王御厨里,一只陶罐和一只铁罐的故事。

骄傲的铁罐仗着自己的坚硬瞧不起易碎的陶罐,常常奚落陶罐,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表现出了谦虚、克制和友善的态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只罐子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陶罐出土成宝,铁罐却消失得无踪无影。

  本文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语言,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年段教学目标、本册教学目标和本专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形成的。

(一)培养学生自觉,独立的阅读能力。

(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一部份一部份地细读课文,把每部份的内容读懂,从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联系学过的课文或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本寓言故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