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4.76KB ,
资源ID:280389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038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1、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17 古诗四首教学目标:1会正确书写“横、侧、庐、缘、亩、渠、源、移”8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

2、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二、教师范读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四、指导学习生字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楼:l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独体字,两笔。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n

3、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ng,读后鼻音。独体结构。有7笔。层:cng,读平舌音,后鼻音。五、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

4、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六、体会诗的意境1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

5、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七、指导朗读,背诵课文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白日 / 依山尽,黄河 / 入海流。欲穷 / 千里目,更上 / 一层楼。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八、课堂练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组词:人( )日(

6、)入( )目( )3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第二课时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二、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生说风景。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课件:放映庐山录像。)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三、讲解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

7、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3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课件:配乐)1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

8、,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课件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2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生汇报。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3巩固: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生观看录像。(课件:庐山风光视频)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

9、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1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

10、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2背诵: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3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师略讲观书有感(其二)无题。生自学观书有感(其二)无题。10、结束: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

11、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学生想象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于是就自然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1填空题“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 )部首,再查( )画。第四笔是( ),名称是( ),第五笔是( ),名称是( )。2补充诗句( )依山尽,( )入海流。欲穷( ),更上( )。横看( ),( )各不同。不识( ),只缘( )。3依据

12、诗句完成下题登鹳雀楼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答案:依、入、目、上、尽、流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答案:白、黄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答案:千里、一层题西林壁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 );从上往下看,庐山是( );从远处看庐山,像( );从近处看庐山,像( );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 );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 )。同座讨论,完成填空:( ),是因为( )。因为( ),所以( )。( ),所以( )。之所以( ),是因为( )。 18 谁是第一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朗读中感受元元前后感情的变化。3能流利、有感情地

13、朗读课文,能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元元感情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故事的发展,能学习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了解差异,接受不同。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叫元元,看看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吧。让我们一起学习谁是第一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有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查查字典,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老师啊有个小要求,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元元画儿画得好,他认为大家都应该跟他一样。在去动物王国参加完绘画比赛后,元元知道了:每个人的世

14、界都不一样呢!(孩子回答不完整或不简洁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师:同学们从文中找找,元元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生自由做答)师:下面呀我们就来看看这部分内容。“元元觉得自己画的画儿最好,大家都应该跟他画得一模一样”(第2自然段)“你画错了,太阳是红色的!”元元大声叫喊起来。(第7自然段)“真奇怪!你怎么画的都是一个小点儿一个小点儿的?”元元再次高声大叫起来。(第10自然段)元元并不知道,却说:“我当然知道。”然后元元就不再讲话了。(第13自然段)元元提议:每一个小动物都是第一名!(第16自然段)但他看到别人的画儿跟自己的不一样时,他会想:每个人看见的世界都路一样呢!四、总结:是啊,孩子们你们说得

15、都很好,老师希望你们通过学习这则故事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不能一味的要求别人的想法要和自己的一模一样。1 9.陶罐和铁罐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发生在国王御厨里,一只陶罐和一只铁罐的故事。骄傲的铁罐仗着自己的坚硬瞧不起易碎的陶罐,常常奚落陶罐,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表现出了谦虚、克制和友善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只罐子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陶罐出土成宝,铁罐却消失得无踪无影。本文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语言,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年段教学目标、本册教学目标和本专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形成的。(一)培养学生自觉,独立的阅读能力。(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一部份一部份地细读课文,把每部份的内容读懂,从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三)联系学过的课文或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本寓言故事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