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段考一模拟测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2950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段考一模拟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段考一模拟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段考一模拟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段考一模拟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段考一模拟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段考一模拟测试.docx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段考一模拟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段考一模拟测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段考一模拟测试.docx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段考一模拟测试

高二历史段考一模拟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余粮收集制确保国家收集了大量的粮食,但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生产日益萎缩。

特别是在1921年,国内形势已转向和平,农民却还没有看到余量收集制结束的希望,于是不满情绪便变成了绝望情绪,农民由消极对抗变成公开反抗。

据此可知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该强制推行B.余粮收集制不符合国情

C.苏俄社会主义道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D.经济政策转变的迫切性

2.据统计,截至1929年10月1日,苏联共收到2670份承租申请。

1921-1927年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72份租让合同。

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在

A.探索经济建设新模式B.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

C.利用大萧条发展经济D.反击西方国家的封锁

3.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对苏联的影响,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

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

A.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B.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经济近代化

C.为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D.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4.下图是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变化示意图。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①的变化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②的变化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③的变化源于斯大林体制最终确立D.④的变化在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5.下表是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

1965

1970

1975

1979

家庭总收入

100

100

100

100

集体农庄的收入

39.6

40

43.5

43.7

个人副业收入

36.5

31.9

25.4

26.9

家庭总支出

100

100

100

100

购买食物、衣物

58.9

55.1

47.9

50.3

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

14.0

15.0

16.0

14.5

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

A.庄员生活总体水平较低B.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稳步上升

C.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6.1933年,苏联规定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规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给付的价格却低于成本,这就是苏联的“义务交售制”。

这一制度

A.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B.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

C.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D.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

7.1928年1月一个苏联农民给《农民报》写信诉说:

“农民非常愿意帮助苏维埃政权,准备全力帮助国家,但是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

应当给农民自由,让他们发展,让他们发家致富。

”材料主要反映出

A.固定粮食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B.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

C.列宁新经济政策得到继续执行D.苏维埃政权得到广大农民拥护

8.1962年,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

这观点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

C.推动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D.将苏联经济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

9.1929年9月26日,英格兰银行为制止黄金外流,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地位,提高利率6.5%;30日,又从纽约撤回数亿美元到伦敦,致使美国股票市场大幅下跌,不久后,大危机全面爆发。

这说明美国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

A.为美元全球霸权地位动摇所直接导致B.根源于疯狂的股票投机和超前消费

C.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D.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有关

10.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

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

A.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籍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11.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以1929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中部各州农民破产、逃荒和斗争为背景描述了得克萨斯、阿肯色各州的农民负债累累,无家可归,只得向西迁移,想在加利福尼亚州寻找出路的故事。

小说中描写的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联邦制体制存在诸多弊端B.美国国内矛盾的日益尖锐

C.美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无力D.美国国内法西斯势力猖獗

12.经济民族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

它深切关注民族国家整体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由民族经济竞争力决定的民族的长期发展趋势,而不是世界的共存共荣。

在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美元贬值B.计划指导C.减耕减产D.以工代赈

13.罗斯福在新政中曾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美国文明就像一出现枯枝烂木的树一样。

激进派说,把它砍掉;保守派说,不要动它;改革派认为,可以采取折衷的办法,把这棵树修剪下,既保留老树干,又使它长出新枝,重新茁壮成长。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坚持自由主义的前总统胡佛属于“激进派”B.“折衷的办法”是指大规模地建设福利国家

C.“老树干”具体是指资本主义固有基本矛盾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新政中长出的“新枝”

14.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

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

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

这一改革旨在

A.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B.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

C.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D.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

15.美国就业部门构成的变化,据下表可知,战后美国

A.工农业发展逐渐走向衰败B.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已丧失

C.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增强D.在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16.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财政经济的有关政策。

该政策的实施

时间

政策

1950

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规定绝大部分财政归中央财政部“统收统支”

1951

将“统收统支”改为“划分收支,分级管理”,即中央、省(市、自治区)县(市)三级财政,由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绝大部分资金集中在中央

A.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充分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D.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

17.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

这些措施的贯彻

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顺利开展

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18.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19.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时说: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此,毛泽东主要强调

A.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经济建设模式B.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的比例关系

C.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坚持借鉴与创新结合的发展模式

20.下表为1956—1961年中国粮食进出口量的统计数据(单位:

1000公吨)。

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年份

出口量

进口量

净出口量

1957

2092.6

166.8

1925.8

1958

2883.4

223.5

2659.9

1959

4157.5

2.0

4155.5

1960

2720.4

66.3

2654.1

1961

1355.0

5809.7

-4454.7

A.表中数据与该时段的粮食生产状况不符,明显失真

B.1957—1959年粮食出口持续增加,表明农业政策效果显著

C.1961年粮食进口量激增,记录客观,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

D.该时段粮食出口量过高,说明“一五”计划成效有限

21.1983年,我国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已降到62.1%,林牧副渔业比重上升到37.9%。

1983年粮食商品率由1978年的49%提高55%。

促使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得到扩大B.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根本性的突破

C.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D.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22.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

万人)。

 

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B.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D.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

23.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

据此可知

A.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上升B.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D.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

24.“(2000年)中国75%的国有小型企业通过拍卖、租赁、股份合作制以及中外合资等方式,转变成非国有企业……85%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其中520户国家重点企业有70%改成了多元持股的股份公司。

”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C.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开始被打破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25.1947年7月,英国为稳定国内金融秩序,从IMF贷款后恢复了英镑的自由兑换,结果使黄金和美元储备急剧流失,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就减少了10亿美元。

该结果主要取决于

A.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B.美国在新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C.二战后英国丧失经济强国地位D.经济全球化拉大国家间经济差距

26.《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的作者谭智元认为,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

作者旨在说明

A.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B.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其国际货币地位

C.美国利用黄金实现经济独裁D.美国依靠经济优势垄断国际贸易

27.20世纪末,全世界仍有12亿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一些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还在上升。

为此,世界银行改变了援助方向,主要关注识字率、健康、妇女儿童等问题,以改善受援地区人民的生活。

这表明世界银行

A.是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的机构B.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C.消除了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D.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良性发展

28.下表为二战后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表(单位:

10亿美元)

年份

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尚未支付的外国银行债务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此表说明了

A.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B.美元不再是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

C.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断变化,储备资产不断减少D.战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逐渐丧失

29.某同学把区域性合作组织几种模式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下列模式对应组织正确的是

A.模式1—欧洲联盟B.模式2—上海合作组织

C.模式3—北美自由贸易区D.模式4—亚太经合组织

30.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第三天就签署了退出亚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TPP行政命令被解读为贸易保护主义。

此前泰国、韩国和加拿大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这反映的是

A.区域化合作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B.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范围财富分配

C.区域化合作是把双刃剑D.发达国家失信于发展中国家

31.“乌拉圭回合”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名义下的最后一轮(1986一1994年)谈判,这次谈判明确把非货物贸易的壁垒(以前主要解决了货物贸易壁垒问题),诸如服务、知识产权、投资等壁垒,正式作为谈判的对象,制定了相应的协定和减少壁垒的安排。

这可以用来说明

A.经济霸权主义的行为已无法实行B.发展中国家左右了经济规则的制定

C.建立更加开放的世界是大势所趋D.从此世界贸易的各种壁垒不复存在

32.下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全球化运动的部分事件表。

这说明

时间

地点

事件

1999年11月

美国西雅图

反对世界贸易组织

2000年9月

澳大利亚墨尔本

围堵世界经济论坛(WEF)

2000年10月

韩国首尔

抗议第三届亚欧会议(ASEM)、反对全球化

2000年12月

加拿大魁北克

反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A.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B.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地位

C.经济全球化加剧竞争中各方利益失衡D.反全球化运动符合世界各国利益需要

二、非选择题

33.现代国家的崛起,都是以钢铁产业为根基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早在1886年,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美国钢产量已达260万吨。

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欧洲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摧残,但是远在北美的美国钢铁产业,却渔翁得利,获得了发展良机。

二战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需要,钢铁需求居高不下,美国钢铁产业继续“坐享红利”,不断刷新产量记录。

1973年,美国钢铁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峰,为1.36亿吨。

70年代后,美国经济对钢材需求增速明显放慢。

日本钢铁工业的崛起加速了美国钢铁工业的衰退。

美国政府限制钢铁工业内部兼并政策直接影响了美国钢铁企业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及新产能的形成。

面对进口钢材的冲击,政府通过关税等手段保护钢铁工业。

从长期来看,保护主义措施对美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摘自《美国钢铁工业的兴衰启示录》

材料二自1949年新中国诞生至今,我国以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从而有了从几乎是空白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钢铁产业的可能。

从“一五”计划时起,因家就不断地从农业和其他产业上为钢铁产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同时,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用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

几十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在战争的废墟上艰苦创业,一路上既有鲜花,也有荆棘。

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6年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大约一半左右(49.6%)。

钢铁工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息息相关。

——摘自《中国钢铁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钢铁业高速发展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发展现代产业应当注意的问题。

(5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以下是一组关于新中国历史变迁的漫画。

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图片进行比对,选择两张或两张以上图片,提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

依据史实进行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农业改革。

罗斯福批准公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实行有储“休耕”,提高农产品价格。

但是补助大多进了大地主的腰包,佃农几乎没有获得补助。

获得资助的农场主采用机械干活,失业的佃农涌入城镇。

沙尘暴严重的地区许多家庭得到了政府的直接救济。

除此之外,联邦政府还提供了其他援助,包括提供粮食和种苗货款等。

农业调整署向小麦种植户提供几百万美元的补助,鼓励改种其他作物,比如用能使土壤增肥的高梁代替导致土地贫瘠的小麦。

联邦政府还出台了长期政策,旨在改变土地的使用方法,遏制水土流失,恢复草原植被。

——摘鯿自约翰·马克·法拉格等著《合众存异:

美国人的历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改革的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改革的影响。

(6分)

 

高二历史周测答题卡班别:

高二()班姓名:

总分:

高二历史段考一模拟考试题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二、材料题

33、

(1)

(2)

(3)

方法提示:

1、认真审题,划出关键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划出求答要求[求答项、中心语、限定语],同时结合答案来源和分值判断。

2、答案要做到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标明求答项。

3、书写要整洁清楚;运用专业术语,切忌口语化,不写错别字。

 

34、

35、

(1)

(2)

高二历史段考一模拟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B

A

A

B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D

A

C

D

B

D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A

A

C

B

B

B

D

A

D

C

C

C

33.25分

(1)原因:

充分利用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钢铁垄断企业);

借助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及冷战刺激;

有利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美国政府的引导、扶持(积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特点:

国家高度重视;

发展历程曲折;

发展时间短,成就突出;

走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道路。

意义:

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有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增强国防建设,巩固政权;

对拉动其他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注意问题:

制订产业政策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注意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注重技术的升级换代,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34.(12分)示例一

论题:

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2分)

论证:

图2、图5(1分)

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得以确立,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图2中“光有钱买不了东西”的场景。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五花八门的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消费者的选择性多了,但却更加无法选择了,于是出现了图4中“握着钱不知买啥”的情景。

(8分)

示例二

论题:

20世纪60~70年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分)

论证:

图2、图3(2分)

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得以确立,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图2中“光有钱买不了东西”的场景。

20世纪70年代,十年“文革”动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而不是以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义,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这一时期的物资更加匮乏,于是出现了图3中“有点钱买不着东西”的情景。

(8分)

示例三

论题:

科技发展影响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2分)

论证:

图2、图5、图6(2分)

图2反映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

图3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五花八门的票证逐步退岀历史舞台,人们凭现金购物。

图4反映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信用卡竞相兴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门购物。

(8分)

注意: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如果考生能够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等角度拟定论题、进行阐述亦可,但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5.

(1)特点:

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果回答采取立法方式、设立专门的机构等,可酌情给分);

直接救济和长期政策相结合;

救济形式多样化;

注重环境保护。

(2)影响: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的农业危机;

促进了美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有利于缓和环境问题;

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