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的伟大在哪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1752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卓别林的伟大在哪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卓别林的伟大在哪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卓别林的伟大在哪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卓别林的伟大在哪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卓别林的伟大在哪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卓别林的伟大在哪里.docx

《卓别林的伟大在哪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卓别林的伟大在哪里.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卓别林的伟大在哪里.docx

卓别林的伟大在哪里

卓别林的伟大在哪里

  在中国要做一个文学艺术大师,谈何容易?

因为我们当下的文化本身就是残缺的,不人性的。

  很早就知道卓别林,也看过他的电影片段。

真正看完他的主要作品,却是这两年。

看完了,就感动了,甚至被深深地打动了。

从他那里,我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一个艺术家应有的品质,什么是高贵,什么是艺术。

也痛彻地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没落、低俗。

  《摩登时代》,表现了工业化时代对人的异化,里面的精彩片段,经常在电视里看到。

卓别林的演技真是登峰造极,他对时代的把握非常之敏锐,在大家都歌颂科学技术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它的另一面。

《大独裁者》,讽刺希特勒,不仅外貌像,也达到了神似。

里面他玩地球仪的那一段,真是精彩绝伦。

《舞台生涯》,写了一个过气的老年喜剧演员卡贝耳,与一个沦落底层的芭蕾舞女演员泰莉的悲酸经历。

看完这个电影,我好久无语,作品里那种人性的光辉深深地触动了我。

我明白卓别林为什么伟大,因为他不仅是搞笑,或者说他不是搞笑,他是通过喜剧的形式挖掘、张扬人性的善良与光明,人的尊严与对艺术的执著。

电影里充满着底层人的悲欢,充满着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对人的尊严的渴望。

通过电影,我们真的看到人性也能如此博大与宽容,如此美丽而光耀。

  不管哪种艺术,都是需要技术的,这毫无疑问。

但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那只是做一个工匠而已,与艺术无关。

庄子说“进乎技”,就是这个道理。

卓别林电影的技术是高超的,但是它们能作为伟大的艺术被全世界的人所喜爱,却不仅仅因为他的演技,而更是因为想象力与情感。

作为集导演、主演、编剧、音乐等于一身的卓别林,他的想象力是超人的,而作为艺术家,他的情感更是丰富而厚重的。

他真正在为人类创作。

他说了他是世界公民。

他为底层人服务,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服务,他反对强权,反对战争,他为自由而创作,而战斗。

在希特勒还没有完全暴露真面目的时候,他就感觉到了他的邪恶,他编剧、主演、导演的《大独裁者》上演,在电影里他淋漓尽致地讽刺了这个战争狂人,歌颂了自由,呼吁为自由而战斗。

当时的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丝毫不退缩,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人生信仰。

二战后,他被美国政府以涉嫌共产党为由而审问,那正是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候,他也没有屈服。

他的高贵的精神使他无法容忍这种侮辱,他离开了美国,晚年定居在瑞士。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喜剧,其实严格地说我们没有喜剧,就说是小品吧,比如赵本山,大名鼎鼎,确实影响了中国小品近20年,给国人带来无穷的笑声与快乐。

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演员,他达到了自己的极限。

我对他是很敬重的。

可他的小品里那种对底层人的挖苦、嘲笑,却是我绝对不能认同的。

他的“卖拐”系列,就技术而言,活做得很漂亮,但无意识中对残疾人的侮辱,也是残疾人无法容忍的,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感情。

他的白云黑土系列,也存在这个问题,侮辱农村人的无知和对新鲜事物的盲目追求,虽然搞笑,在中国来说,很多人都习惯了,可认真想一想,还是太出格了。

他之所以在香港和美国并不受欢迎,正因为他的小品里没有人性之光,有的只是低俗。

当然,在这里,我绝不是责怪赵本山,他能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驰骋近20年,被广大观众喜闻乐见,是与中国文化有关的。

我们有的是等级制的专制文化,我们缺的是宽容、仁爱和对底层人的尊重。

我们从孔子开始,就是一个为尊者讳、为贤人讳的国土,我们从来没有为老百姓讳,我们从来没有把他们当“人”看待。

最开明的唐太宗也只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才善待老百姓,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我们历史上的优秀文学作品大多数只是出于对统治阶级的关心,才要求他们“仁爱”百姓,所谓“是进忧,退亦忧”。

而老百姓所企求的也只是一个平安的日子,一个太平盛世,所谓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

一直到鲁迅笔下的《药》里,华老栓还是那么一个唯唯诺诺的麻木之人。

  大家知道,电影史上靠拍悲剧成为大师的人很多,但靠喜剧片成为大师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因为喜剧是一门艰难的艺术,而要喜剧让人发笑的同时还要给人灵魂以强烈的震撼,这比悲剧要难上一百倍。

但是,卓别林做到了,百年来只此一人。

脚蹬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笑。

这欢笑背后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

  英国作家毛姆认为,悲伤的成分反映了卓别林留恋穷苦生活的阴郁心情。

更有人认为,卓别林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欢笑和幸福,而留给自己的只有挥之不去的抑郁症。

卓别林也认为,自己一直无法忘记出身低微,经常担心受人轻视,暴富后只感到凄凉,成名后只觉得孤独。

这种复杂人格造就了他伟大的艺术。

可能也正是感动我的地方。

有一次,他与朋友路过贫民区,看着那肮脏的地方,卓别林轻轻地说: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我喜欢卓别林,可能也有这一点原因。

那些真正的贵族,他们的文字总是有点高远,比如阅读罗素的书,我就很难进入,那种平和的风格,波澜不兴的叙述,无疑是一种贵族气质,高傲,宽容,而独立。

所谓的绅士,并不是我们中国人所能理解的,毕竟我们生活在《水浒传》社会太久了。

我们有的是不平,是反抗,是激情,回顾百年中国史,就一清二楚了。

但我们缺乏的是常识、耐性、人情物理,我们总想一夜之间改变中国的面貌,我们总喜欢毕其功于一役,因此,“革命”是我们最喜欢的名词,也是最时髦,最热血的行动。

这种东方式的思维,其实最可怕。

它远离操作层面,它远离宽容、自由,它远离清晰,而更是一种混沌。

其实,在政治层面,回到常识最难。

它需要不屈不挠的信念。

  卓别林出身寒微,能取得那么伟大的成就,除了他熟悉底层社会,他本身就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贵族文化对他的提升。

他没有成为梁山好汉,而超越了自己阶级文化的限制,从一条河流终于抵达了大海。

他回忆自己的童年遭遇,没有怨恨,没有仇恨,以博大的胸怀宽容那些可怜的恶人,或有点恶的人。

他也知道自己有很多缺点,他都承认。

他没有把自己塑造成完人,他没有给自己贴金。

他就是他,一个不完美,但在努力完美的人。

他有自己的尊严,他也尊重别人。

而这正是我们的艺术家所缺乏的,这是一种文化底色。

  我们能要求赵本山什么呢?

他的那些弟子文化程度还不如他,完全是底层出身,就如那小沈阳,不可谓无才,技术可说优秀,但更多的就不能说了。

只要看看他出道前的小品表演,那个低俗,甚至流氓气,也就不要有什么期待了。

这样说,不是歧视底层,我们很多人就是出身底层,齐白石也是。

但我们要活得有尊严,要懂得尊重底层人。

不要自己跑上去了,就开始侮辱自己原来的那个阶层。

中国人说,人一阔,脸就变。

这是中国国民性里最可恶的一点,也是鲁迅等思想家一直反思的重点。

齐白石的伟大,与卓别林一样,他们都是出身底层,但又能超越底层,并一直尊重底层人。

他们超越底层来自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尊重,他们尊重底层是因为他们高洁的人品。

  我们阅读梅兰芳的传记,也可以看出他从一个伶人,一个被人瞧不起的旦角演员到一个世界知名的大艺术家,是多么的艰难。

他20多岁就开始广泛地向文化界知识界请教,他的班底基本都是一帮文化人,给他出主意、编剧本、改台词,担当出国演出的高参。

多年的努力,他脱胎换骨,在日本、美国、苏联等国的演出不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得到了与卓别林、布莱希特等大师交流的机会。

因此,他谈到卓别林,就非常到位,在《伟大电影生活》中写道:

“他在荧幕上几乎看不见有欢乐大笑的镜头,至多是讽刺性的冷笑,或者是痛苦的微笑。

他的内心活动是深藏不露,不容易让你看透。

一种富有诗意的、含蓄的像淡云遮月、柳藏鹦鹉那样的意境,是令人回味无穷的。

  在中国要做一个文学艺术大师,谈何容易?

因为我们当下的文化本身就是残缺的,不人性的。

看完了卓别林的电影,从无声电影到后期的有声电影,都很精彩。

然后又阅读了他的自传。

一般来说,自传好的不多,尤其中国人的自传,更是可看的不多。

可是阅读《一生想过浪漫的生活――卓别林自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却是整整阅读了两周时间。

这在我的阅读史上是非常慢的了。

因为,这不是一部自我表扬的书,也不是一部给别人吐唾沫而抬高自己的传记。

这是一部真正的传记,记载了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成长过程、及他的真实心路历程,还有他对电影艺术的体会和见解。

其间还穿插了与许多当时世界名人、政治家、艺术家的交往,真是内容丰厚,受益匪浅。

我阅读的版本是叶冬心翻译的,非常漂亮。

查他的简历,是1914年生,安徽桐城人,193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

难怪译笔如此典雅精练,并且富有情感。

传记结尾写道:

  怀着这种快乐,我有时候坐在外面我们的阳台上,夕阳西沉,我的阳光越过了那大片青绿的草坪,眺望远处的湖水,而湖水以外则是那些凝重的群山,怀着这种心情,我一无其他杂念,只知道欣赏那庄严的宁静的美。

  这样的结尾,真是太和谐了,也太美了。

其实,整部传记都在这种气氛里,阅读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卓别林能有这种心态,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想与英美国家那种对文化人的尊重,与平等的交流,关系甚大。

这不像我们的传统,对知识分子“倡优蓄之”。

阅读卓别林的传记,这种感觉非常强烈。

即便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候,对卓别林也有侮辱性的谩骂,导致了卓别林定居瑞士,而不再踏进美国大门一步,保留了一个艺术家的尊严。

可这种事情遇到我们的国家,那只不过是母亲了儿子一个耳光。

而且有哪个知识分子敢向国家讨要什么尊严?

  这里就有一个信仰的问题。

当然这里的信仰不是指具体的宗教,卓别林并不信仰基督教。

但他一直认为生与死是如此的绝对,又是如此的不可调和,因此它们不可能是偶然的。

他认为冥冥中存在着一种绝对和确定的目的,它是我们三维空间思想所无法理解的。

他相信,信仰是人类一切思想的先行官,信仰是思想的延展,否定信仰,即等于反对自己,反对我们一切创造力的精神源泉。

  中国文化太多狡诈与阴谋了,翻遍二十四史,都是“相斫史”,满纸都是“阴谋”二字。

我说过,一个崇尚三十六计的民族,是一个可悲而又可怕的民族。

想想法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有多大,就可以明白一切了。

儒家思想有它优秀的一面,君子从道不从君,但往往培养了一大批奴才,这也是事实。

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他们一直是软弱的,依附的。

毛泽东说了,他们与任何政权的关系,都是“毛”和“皮”的关系。

这也就注定了我们的知识分子,我们的艺术家很难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除了偶尔的一两个特异的人物例外,比如曹雪芹,比如鲁迅。

这样的特异就如田径场上的刘翔,不代表国民体育素质的普遍性。

  春节晚会作为我们国家电视台的一个大型的晚会,它应该有更高的品位,有更高的标准,而不是仅仅成为捞钱的平台,或黑洞。

赵本山作为一个老艺术家,应该把人格、尊严、平等、艺术放到第一位,而不是如目前所显示的仅仅是为赵家班争名捞利的班头。

  我们的艺术家,应该多想一下卓别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