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WORD版合肥市2 0 1 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008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WORD版合肥市2 0 1 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2 0 1 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2 0 1 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2 0 1 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2 0 1 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校WORD版合肥市2 0 1 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

《精校WORD版合肥市2 0 1 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WORD版合肥市2 0 1 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校WORD版合肥市2 0 1 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docx

精校WORD版合肥市201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合肥市201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合肥市201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

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

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2

0世纪9

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

古人有言: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

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

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

诗歌的沉思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

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缺乏高雅精致、大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

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

现在的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娱乐与享受。

但散文创作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

要写好散文,需要具备卓异的审美素养、从容有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

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这便是散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

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顺畅地交流,则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体悟。

只有会读散文了,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国平、吴春燕《散文如水何以悟道》,有删改)

1.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散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B.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民族精神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蓬勃发展的华语散文。

C.散文将生活的简单化为文学的简洁,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对生活世界的感觉。

D.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联系。

1.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原文说的是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另外华语散文也扩大了范围。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散文文体平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B.至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散文文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C.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在于其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D.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既拥有优秀的散文,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2.C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A第段并没有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B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不同角度错,在文中文化传承、传播纽带是一个角度;D前后的因果关系不成立。

另外,并没有说新时期散文繁荣,只是说热闹。

【举一反三】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散文这一文体看似平淡如水,但我们的散文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取得了辉煌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B.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文体之母,所以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

C.散文既可以宏大,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也可以简单’’,将人们带入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

D.创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阐释,多些感受与体悟。

3.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解析】B项把因果关系说倒了。

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所以散文是文体之母。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

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

孔子曰: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

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

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

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

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

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

如何可获善人?

如晦对曰:

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

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

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有改动)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

太宗谓曰:

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

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

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

竞不许。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

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

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

对曰:

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

太宗曰:

朕意殊不同古人。

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

卿可撰录进来。

玄龄等遂表上之。

太宗见玄武门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日: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

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

史官执笔,何烦有隐?

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侍中魏征奏曰:

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

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

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选自《贞观政要卷七》,有改动)

【注】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玄武门事:

即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杀死长兄和四弟,得立为新任皇太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使术逾侪辈者

侪辈:

对手,敌手

B.今每年选集

选集:

集中选拔

C.庶几入主不为非法

庶几:

希望,但愿

D.雅合至公之道

雅合:

正好相合

4.A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侪辈:

同辈;朋辈。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谓玄龄日

因人之力而敝之

B.若事不师古

若入前为寿

C.而所为多不法

此余之所得也

D.书不以实

君何以知燕王

5.C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A项,连词,于是;介词,凭借。

B项,连词,如果;代词,你。

C项,均为所字结构。

D项,介词,用;介词,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提倡量才授职。

他引用孔子的话阐释选官宜善而不宜多的道理,强调只有让官员各当所任,才能杜绝徇私舞弊的腐败现象。

B.唐太宗重视选官方法。

他认为选官不当会损害百姓利益,准备改革当时选官制度,实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后来因故停止。

C.唐太宗看重君主德行。

他认为君主不应借文章不朽,而要做对百姓有益的事情,梁武帝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因多为不法而亡国。

D.唐太宗注重以史为鉴。

他希望亲览当代的国史来改正错误,并要求史官对玄武门之变秉笔直书,体现了他的非凡胸襟和高度自信。

6.A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A项才能杜绝徇私舞弊的腐败现象错。

原文是则无为而治矣。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

译文:

(2)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

译文:

7.

(1)我近来发现吏部选择官员,只看中他言辞文章,而不去了解他高尚的德行。

(2)我做的事情,按道义来说和这些相同,都是用来安定国家,惠及百姓的。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1)重点词:

比刀笔景行;

(2)重点词:

所以利。

【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

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审慎。

要根据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授予官职,务必精减官员人数。

如果任用了好官,尽管人数不多也可以让天下得到治理;用了不好的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

‘一千只羊的皮,不如一只狐狸的毛。

’这些至理名言都载入史册,数不胜数。

现在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

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

从今以后,如果谁有音乐、杂艺等一技之长,超过一般人的,只可以赏赐给他们钱财丝帛,一定不可奖赏过度,授予他们官职。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我近来发现吏部选择官员,只看中他言辞文章,而不去了解他高尚的德行。

几年之后,这些人的劣迹渐渐败露,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但是对老百姓已经造成了伤害。

那么,如何才能够选拔到优秀的官员呢?

杜如晦说:

西汉和东汉选择的官员,他们的美德闻名乡里,成为众人的楷模,然后他们被州郡推荐,最后才被任用,所以两汉以选拔人才出众而著称。

现在每年所选的人才,多达数千人,这些人外表谨慎忠厚、言语巧加掩饰,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