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9556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湖北省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湖北省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湖北省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湖北省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湖北省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湖北省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

(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传统书院的精神

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

《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

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

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

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

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统末”,“举本”才能“统末”。

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

一方面,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都是“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不同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再次,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

孔子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如也”。

因此,学子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

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古代常见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来求学,主动性很强,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教学。

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此外,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

这是书院非常好的传统。

书院的精神是:

注重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

最后,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这都是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

是的,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同构,古人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然后把家天下推扩到国天下。

近百年来,我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直指家国同构,不能否认家国同构确实有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有其他的维度,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把官员、百姓的关系纳入“父母、子女关系”中,就绝对的不好吗?

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

有这一层关系,恐怕比雇佣关系要好很多。

所以,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化。

当今教育非常需要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的书院传统。

传统书院里所有的老师同学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这样做呢?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就是开启了一个误区。

B.朱熹的六条读书方法,从学习到实践都提到了,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

C.只要一个人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就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

D.已有的教育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新思维都会影响我们对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多个维度审视书院的传统精神,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传统书院的师生关系。

B.文章围绕着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展开,并由此指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界所存在的问题。

C.文章在叙述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书院教育的精神,彰显了立足中国当代教育的立场。

D.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文章先交代理念和宗旨,接着逐层分析,最后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学子没有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启发也没有用。

因此,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

B.如果当代教育能够践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每个学生的才华就可以保证得到施展。

C.只有同窗、师生之间相互切磋,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才能自由讲学,避免灌输。

D.家国同构是很复杂的问题,密切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1.D2.C3.B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错在“完全不一样”,范围扩大。

原文第二段是“西方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B项错在以偏概全,“朱熹的六条读书”是为学之方,而不是为人之道。

C项错在说法绝对,“只要……就”根据原文应改为“如果……也”。

2.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是立足于传统教育的立场。

点睛: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法。

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试题分析:

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保证得到实展”的说法过于绝对。

原文第六段只强调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人家,差不多家家都有几棵相当大的树。

前院一棵大槐树是很平常的。

槐荫满庭,槐影临窗,到了六七月间槐黄满树,使得家像一个家。

槐树寿命很长,有人说唐槐到现在还有生存在世上的。

这种树的树干就有一种纠绕蟠屈的姿态,自有一股老丑而并不自谦的神气。

后院照例应该有一棵榆树,榆与余同音,示有余之意。

至于边旁跨院里,则只有枣树的份,枣实只合做枣泥馅子。

院子中央的四盆石榴树,那是给天棚鱼缸做陪衬的。

我家里还有些别的树。

东院里有一棵柿子树,每年结一二百个高庄柿子,还有一棵黑枣。

垂花门前有四棵西府海棠,艳丽到极点。

西院里有四棵紫丁香,占了半个院子。

后院有一棵香椿和一棵胡椒,椿芽、椒芽成了烧黄鱼和拌豆腐的最好的佐料。

在从前的一处家园里,还有更多的树,桃、李、胡桃、杏、梨、藤萝、松、柳,无不俱备。

因此,我从小就对于树存有偏爱。

我尝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

树的姿态各个不同。

亭亭玉立者有之,矮墩墩的有之,有张牙舞爪者,有佝偻其背者,有戟剑森森者,有摇曳生姿者,各极其致。

我想树沐浴在熏风之中,抽芽放蕊,它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

等到花簇簇、锦簇簇,满枝头红红绿绿的时候,招蜂引蝶,自又有一番得意。

落英缤纷的时候可能有一点伤感,结实累累的时候又会有一点迟暮之思。

我又揣想,蚂蚁在树干上爬,可能会觉得痒痒出溜的;蝉在枝叶间高歌,也可能会觉得聒噪不堪。

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

小时候听“名人演讲”,有一次是一位什么“都督”之类的角色讲演“人生哲学”,我只记得其中一点点,他说:

“植物的根是向下伸,兽畜的头是和身躯平的,人是立起来的,他的头是在最上端。

”我当时觉得这是一大发现,也许是生物进化论的又一崭新的说法。

怪不得人为万物之灵,原来他和树比较起来是本末倒置的。

人的头高高在上,所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可是历来有不少诗人并不这样想,他们一点也不鄙视树。

美国的佛洛斯特有一首诗,名《我的窗前树》,他说他看出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

树和人,都是上帝的创造。

最近我到阿里山去游玩,路边见到那株“神木”,据说有三千年了,比起庄子所说的“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的上古大椿还差一大截子,总算有一把年纪,可是看那一副形容枯槁的样子,只是一具枯骸,何神之有!

我不相信“枯树生华”那一套。

我只能生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想。

我看见阿里山上的原始森林,一片片、黑压压,全是参天大树,郁郁葱葱。

但与我从前在别处所见的树木气象不同。

北平公园大庙里的柏,以及梓橦道上的所谓“张飞柏”,号称“翠云廊”,都没有这里的树那么直、那么高。

像黄山的迎客松,屈铁交柯,就更不用提,那简直是放大了的盆景。

这里的树大部分是桧木,全是笔直的,上好的电线杆子材料。

姿态是谈不到,可是自有一种榛莽未除、入眼荒寒的原始山林的意境。

局促在城市里的人走到原始森林里来,可以嗅到“高贵的野蛮人”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

(摘自《梁实秋散文选》,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形象地描写了北平的大树,也细致地描写自家的各种各样的树,寄托的是自己内心浓浓的乡愁。

B.文章引用美国诗人佛洛斯特的诗,谈及诗人对树的认识和感悟,朴素的文字却写出了不凡的生活理趣。

C.作者回忆“名人演讲”,其目的不过是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把树更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树有更全面的认识。

D.文章结尾写阿里山的原始森林,既有直接描写,又以其它地方的树来衬托笔直的阿里山桧木。

自然景物和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5.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6.“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面写树,实为谈情说理。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表达了生活中哪些情趣和理趣?

【答案】4.C5.1.点明树木有其情,亦有其性的哲理。

2.运用排比和拟人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使用了叠词,使语句节奏分明、韵律和谐。

6.1.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也有生老病死,也有荣枯,也晓得传宗接代,应该算是“有情”。

2.树是活的,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

3.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

4.局促的城里的人去接触树木森林,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

【解析】

4.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C项,作者写“名人演讲”是为了和下文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对树的情感,而不是让读者全面认识树木。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试题分析:

题干是“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重要句子的的艺术魅力。

赏析句子题,先要回答出句子使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首先分析表现手法:

“我想树沐浴在熏风之中,抽芽放蕊,它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

”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花簇簇”、“锦簇簇”、“红红绿绿”等叠词的使用,“满枝头红红绿绿的时候……。

落英缤纷的时候……,结实累累的时候……。

”该句运用排比的手法。

本剧排比和拟人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

使用叠词,使语句节奏分明、韵律和谐。

点明树木有其情,亦有其性的哲理。

6.试题分析:

题干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面写树,实为谈情说理。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表达了生活中哪些情趣和理趣?

”本题考查概括作者的生活情趣和理趣。

阅读全文,第2节末句“我尝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

”第3节末句“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

”第5节“美国的佛洛斯特有一首诗,名《我的窗前树》,他说他看出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

树和人,都是上帝的创造。

最后一节说“局促在城市里的人走到原始森林里来,可以嗅到‘高贵的野蛮人’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

”根据以上有效的语句,概括出作者的生活情趣和理趣。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15年年初,一则关于大陆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的新闻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

据报道,日本温水7洗净马桶盖成为国人赴日采购清单的首选,有人甚至一次买两三只带回国。

2015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马桶盖”现象作了回应。

对于“出国买马桶盖”问题,总理表态:

第一,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反对贸易壁垒,因为“消费者有权享有更多选择”;第二,中国企业要升级,如果国内也有相同质量的产品,应该更有竞争力。

“起码能为消费者省下机票钱!

”一个小小的马桶盖能使总理如此重视,原因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重要。

(摘编自新华社报道)

材料二:

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

(数据国家统计局)

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驱动力,是拉动经济增长必不可缺的要素,从增长动力角度而言,净出口大小受外部经济体运行程度影响,属于外生驱动力,而消费和资本形成属内部驱动力,具有主动性,能够在经济疲软时自主拉动经济增长。

材料三: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释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新常态”不同于以往相对稳定发展状态,是30多年高速增长后的稳定换挡,是进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新阶段的标志,是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新时期。

我国正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消费主导的经济自主协调发展是向新常态平稳过渡的主要路径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问题。

(摘编自杨英杰《新常态下的心常态:

让我们习惯增长的“极限”》)

材料四:

我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不仅较低,而且还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2000年以来,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一直保持在55%~57%之间。

其中,美国一直保持在70%以上,日本和韩国也在50%~60%之间。

而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下降到2013年的34.1%。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占比会不断下降,发展和享受型的消费支出占比会持续上升。

但在我国,生存型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高,而且呈现上升趋势。

2000—2013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类消费支出占比由69.3%提高至74%,发展和享受型的“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与娱乐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则由27.3%降至26%。

另外,我国城乡和区域消费差距不断扩大。

就城乡差距来看,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为18022.6元,而占据总人口比例46.2%的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仅为6112.9元。

2013年,东、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支出相差高达2.7倍,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分别为52.3%、20.4%、17.9%和9.4%。

(摘编自《经济日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必不可少的要素,能够在经济疲软时自主拉动经济增长。

因此,消费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重要。

B.净出口大小受外部经济体运行程度影响,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波动较大。

而属于内部驱动力的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就较为平稳。

C.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的向经济发展“新常态”过渡,就要强化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自主协调性。

D.我国城镇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占比也会不断下降,发展和享受型的消费支出占比会逐渐上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大陆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的现象能引起总理重视,其关键原因就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对国家经济增长极其重要。

B.根据材料二可知,属于外生驱动力的净出口和属于内部驱动力的资本形成,在拉动国内生产总值时都有较大波动。

C.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释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缩小我国城乡和区域消费差距,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D.因为消费者有权享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应抱着开放的心态,反对贸易壁垒,鼓励我国居民赴境外采购高档优质商品。

E.我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处于低位,且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因而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不同于以往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D8.AB

9.1.提高我国高质量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国内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促进国内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2.积极改善居民消费支出比例和区域消费差距的不合理现状,推动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解析】

7.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根据材料四第2段说“但在我国~降至26%。

”,可知D项的叙述错误。

8.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错在“唯一挑战”的“唯一”。

根据材料四,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比例也不合理。

D项,“鼓励我国居民赴境外采购高档优质商品”原文没有这一说法。

E项,因果关系不存在,属于强加因果。

点睛:

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9.试题分析:

题干是“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

材料一中引用李克强总理的话“……第二,中国企业要升级,如果国内也有相同质量的产品,应该更有竞争力。

”这表明:

提高我国高质量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国内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促进国内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材料四中列举了一系列数字,说明在我国,生存型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高,而且呈现上升趋势。

我国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类消费支出占比有所提高,发展和享受型的“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与娱乐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则呈下降趋势。

另外,我国城乡和区域消费差距不断扩大。

就城乡差距来看,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

2013年,东、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支出相差高达2.7倍,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依次下降。

这一切现象表明:

积极改善居民消费支出比例和区域消费差距的不合理现状,推动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本题从产品质量的提高、消费自信,改善消费差距等方面回答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做法。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

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单于曰:

“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

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

骞曰: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

康居传致大月氏。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

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

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

是岁元朔六年也。

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

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

骞既失侯,因曰:

“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

岁余,骞卒。

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B.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C.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D.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