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9521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估计桎梏

痼疾

故弄玄虚

余勇可贾

B.负疚针灸

马厩

既往不咎

鸠占鹊巢

C.慰藉押解

告诫

戒骄戒躁心存芥蒂

D.喧嚣

发酵

枭雄

惟妙惟肖

响彻云霄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街上车流如洪水,各种“紧急拆迁,疯狂甩卖”令我厌恶,振聋发聩的街边音乐

令我烦躁,我发现我竟找不到一个安静的环境,心情糟糕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

于是我迅速回到学校,走进了图书馆,这才发现,原来这里才是宁静的世界,没有了粗俗、躁动、狂热,只有呼之欲出的书法作品、伟人画像和那浩如烟海的书籍。

徜徉其中,含英咀华,我才真正体会到学海无涯,也真正体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意境。

A.振聋发聩

B.三月不知肉味

C.呼之欲出

D.浩如烟海

3、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让世界不仅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

B.他在某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C.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不在于它文辞多么优美,形式多么新颖,而在于它要有思想有风骨,惟有此才能永恒。

D.由于这几年网上银行、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整个社会进入了非现金支付时代!

4、填入下面的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

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迎接朝阳和大海。

几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A.

B.

C.

D.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2分)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

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

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

“绾长者,善遇之。

”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

“君知所以得参乘乎?

”绾曰:

“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

”上问曰:

“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

”对曰:

“死罪,实病。

”上赐之剑。

绾曰:

“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

”上曰:

“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

”绾曰:

“具在。

”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

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

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

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

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

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酎金失侯。

酎金:

诸侯于宗庙祭祀时献金助祭

(选自《史记·卫绾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功次迁为中郎将

次:

依次

B.将河间兵击吴楚

将:

统率

C.常让他将

让:

责备

D.坐酎金失侯

坐:

因……犯罪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绾称病不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上赐之剑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有功,常让他将

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

B.

C.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敦厚谨慎。

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召请文帝左右近臣宴饮,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宝剑,被卫绾回绝。

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忠诚正直。

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又因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刘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只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

从他开始做官直至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卫绾因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3分)

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1)“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3分)

(2)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在写景方面的特色。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小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刘禹锡《陋室铭》)

(2)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无题》)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苏轼《赤壁赋》)

(4)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李白的诗歌固然有高超的艺术技巧,但若论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未必就比其他诗人高明许多。

李白乃以气夺人。

气的充沛与浩大是盛唐文化的特点,也是李白诗歌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艺术技巧,不过是在气的统帅之下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而已。

气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已经屡见不鲜。

气的概念首先被引进音乐理论,在《左传》中已有这方面的记载。

曹丕创作《典论论文》开始以气论文。

此后绘画、音乐、书法等领域也运用了气的概念。

气是指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以及创作的激情、冲动、勇气等心理准备。

说李白的诗以气胜,就是着眼于这些方面。

读者会感到,李白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

李白的诗,综而言之,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

所谓气奇,是指李白的诗歌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按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使人惊讶、叹服。

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激发了唐人的创造力,而李白的创造力尤其旺盛。

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他最为不齿。

他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也是前人不敢想象的。

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成为新的意象。

海就是这样。

自《诗经》开始,写海的除了曹操的《观沧海》之外,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并不多,写海而能写出海的气魄的,要推李白。

在“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半壁见海日”这些诗句中,海与风、日相互配合,构成了一幅幅壮观的图画。

李白诗歌的气逸表现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李白的诗风飘逸不群,他的才情不受拘束,他一再把自己比做大鹏。

李白用以自比的大鹏,既不同于蓬莱的黄鹄,也不同于报晓的天鸡。

那些鸟都丧失了自由,唯独大鹏可以无拘无束地翱翔于天地之间。

李白不甘心受礼教的约束,不屑于做一名皓首穷经的儒生,他甚至不屑于参加士大夫视为正途的进士考试,而欲凭借自己的社会声望直取卿相,功成身退,依旧还他自由的身份。

这种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得很突出。

他笔下那种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往往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李白的求仙、饮酒诗也曲折地表现了这种精神。

他厌恶世俗,向往仙境,想在仙境中求得自由。

李白追求自由的精神还表现在他不肯让诗歌格律束缚自己,到高潮时,往往冲破格律的束缚,写出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等。

气壮,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自信心,而这也是植根于唐代的。

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了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和打击,李白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

他有苦闷和忧愤,但主导方面还是对前途的自信和斗争的勇气。

李白也经常写愁,但只要和中唐孟郊、李贺的愁比一比,和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愁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即使是愁,也是强者之愁,有一股浩然壮气充溢其间。

(摘自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李白的诗歌以气取胜,但在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等艺术技巧方面并不比其他诗人高明。

B、李白的诗歌具有吞吐群星、包孕日月的豪迈之“气”,这和贯通南北中外、充满自信的盛唐文化密不可分。

C、在关于海的诗作中,李白能通过海与风、日的相互配合构成一幅幅壮观的图画,从而写出大海的气魄。

D、李白诗歌中无拘无束地翱翔于天地之间的大鹏形象,是渴望直取卿相、建功立业的自身形象的象征。

E、李白笔下的愁和孟郊、李贺等人的愁都不相同,它是强者之愁,充溢着浩然壮气,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气壮”。

13.下列对文中“气”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气”是一个哲学概念,先被引进音乐理论,后又被引进文学理论。

B、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格才调等是“气”的内容之一。

C、“气”在我国出现极早,春秋时的《左传》就有了以气论文的记载。

D、“气”可以统帅艺术技巧,使艺术技巧充分发挥其作用。

14.根据文意,李白诗歌的“气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15.在诗歌创作中,李白是如何体现自己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的?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请把选做题题号后的涂黑。

注意:

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16—18题。

雨洒梅花岭

郑纯方

扬州的雨,是多情的泪,纷纷扬扬挥不去。

当地人说,扬州一旦下起这样的雨,不见雪花不会晴。

偏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一心要去拜谒史可法纪念馆。

淋湿的不仅是衣襟,还有凝重的心。

也许天公通晓了人意,泪水也有些禁不住似的。

史可法纪念馆原名史公祠,坐落在广储门外梅花岭畔。

梅花岭,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

我想象着那素洁的梅花瓣上应当浸润着点点血色霞光。

冬天还未到,梅花初含苞,正好啜饮着雨汁做一点精神上的准备吧。

我缓步跨进纪念馆大门,恍然觉得开封与扬州就近在咫尺了。

仿佛英雄史可法伸开巨大的臂膀一搂,两座历史名城就亲如兄弟般地拥抱在一起了。

因为,史可法是开封(祥符)人,却为保卫扬州而壮烈殉国,岂不是一个人连起了千里之遥两座城么?

其实,史可法的确一人成全了两座城池。

先说开封。

一个地处中原的历史文化名城,多少年来尽管历史地位不断下滑(由都城而省会而省辖市),始终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么一种皇城人的派头。

这里不缺少帝王将相文韬武略。

不缺少才子佳人风花雪月,就是一个普通的市民也多少带点儿精明、算计、义气,外加上显而易见的自负自居……它所欠缺的大约也就是燕赵之士的那种慷慨悲歌、大义凛然的英雄大气吧!

但恰好又由史可法填补了这项空白。

他在扬州仅仅十天的时间,却用生命完成了开封人另一面性格的辉煌展示:

忠诚、爱国、大义、爱民,清正廉洁,文武全才,视死如归。

宛如女词人李清照因为“人比黄花瘦”等绮丽词章被冠以婉约派之名,终于也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金刚怒目式。

这倒是开封人更可引以为傲的一个资本。

再说扬州。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扬州是一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自古以来就是达官贵人、诗家墨客诗酒游乐的地方。

晚唐诗人杜牧可以说才华横溢,时人把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名声可谓高矣……《红楼梦》中写的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曾是扬州一位负责盐运的官员,当年林府乃是这里的名门望族,据说他的政绩和名声都不错。

林黛玉在病入膏肓时还念念不忘梦里扬州,不住地感叹;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诸事可以任意。

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相传也是以扬州的园林为背景的。

这里的秀丽风光也多是与诗人居士等有着不解之缘的。

凡此,扬州之美、之秀、之文、之雅、之风流、之享乐等等,应有尽有了,惟一缺憾的仍是史可法这样的大丈夫气概也!

所以,短短的扬州十日,绝不仅仅是史可法全其名节、成为一个时代大英雄的特别时段,也是历史给予扬州一个机遇,得以展现刚烈强悍、威武不屈的性格风采。

偶尔露峥嵘,就消除了漫长的历史误会:

除了“烟花三月”,还有“绿扬喋血”!

这也许就是扬州那场大悲剧的喜剧余音。

见仁见智,大约总不是一个开封旅游者的牵强附会吧。

还应该感谢那位写出千古名剧《桃花扇》的孔尚任先生。

生活窘迫,不得不卖掉心爱的马,穷得几乎“离唱莲花落不远”的程度,他仍旧大义凛然地写出了史公“为国事,不顾残躯”的壮哉之气……他不拘史实,让史公在恨与爱的痛彻肺腑中“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而慨然沉江殉国。

因为史可法,开封与扬州可以说同时完成了自己的城市性格史,找回了久藏于内的精神主体。

所以,它是英雄用生命写下的血色诗篇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宏观题旨啊!

暮秋时节,扬州多雨。

那雨总是不停地洒落在郁郁葱葱的梅花岭上。

古老的梅花岭耸起英雄的脊梁,便将那雨点点吸入冬梅的苞蕾,一经雨收雪飞,漫岭的梅花吐艳流芳,于是,扬州便绽开了最美的笑容。

16.阴雨绵绵的日子,为什么仍然“一心”要去拜谒史可法纪念馆?

(4分)

17.“这也许就是扬州那场大悲剧的喜剧余音。

”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5分)

18.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扬州的雨中梅景,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19—21题。

“小白菜”谈志愿者价值:

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笔者的几十位学生都是上海世博会上的“小白菜”(世博会上绿衣白裤的大学生志愿者)。

回到课堂,课间聊起世博志愿服务的感受时,他们不假思索地说:

“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上岗前,“小白菜”们接受了“志愿者角色与使命”、“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礼仪训练”、“应急处置训练”、“沟通与接待训练”、“领导力训练”等内容的培训,但对志愿服务究竟需要他们干些什么,他们并不十分明确。

进入世博园区和园外城市志愿服务的各个站点后,“小白菜”们发现,他们“被需要”之处既出人意料又数不胜数——游客和路人需要他们像“人肉搜索机”、“活地图”甚至像“百科全书”一样回答各种问题,需要他们指点迷津,甚至帮着推轮椅、看孩子、买可乐;工作人员需要他们做随叫随到的“临时工”,搬搬运运的“棒棒军”,一天烧600杯咖啡的“免费小工”和维持秩序的“人墙”;外国人来了,需要他们充当翻译;再苦再累再怨,也需要他们笑脸相迎,微笑相对,倾力相助……

从“被满足”到“被需要”

多年来,“小白菜”们很少如此“被需要”过。

从小到大,他们的“被需要”主要限于“乖一点”、“读好书”、“好成绩”、“好名次”等极有限的几个方面。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更多充当的则是“需要”者——衣食住行及其生存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对家庭和社会提出了种种“需要”。

一般来讲,成长的过程就是“需要”被满足的过程。

作为成长中的人,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再正常不过。

不过,不同于前辈的是,“小白菜”这一代人,其种种“需要”的满足程度也许是前所未有的:

长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父母就多方打探、深入研究,精心为他们构建好了“维生素体系”;时尚潮层出不穷,大人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使他们的玩具库、文具库、衣橱中形成与时俱进的时尚品牌系列……“小白菜”甚至还没想到、还来不及表达自己的“需要”,无数的“需要”便在他们不经意间充分地“被满足”了。

“被满足”意味着不忧匮乏短缺,只需现成受用;“被满足”意味着不必扶弟携妹,尽管独自享用;“被满足”意味着可以不闻“风声雨声”,只要“书声朗朗”;“被满足”意味着自然而然索取,无需尽心尽力奉献。

于是,在需要不断“被满足”中长大的“小白菜”被骂为“脑残的90后”、“娇生惯养的垮掉的一代”。

以此为背景,世博志愿服务中“被需要的感觉”,便被放大为“最强烈”的感觉。

在层出不穷、预想不到的种种“被需要”面前,“小白菜们”第一天新鲜,第二天累,第三天烦,第四天习惯,第N天爱上。

笔者一位做过“小白菜”的学生在校园网本系空间中写道:

“当换上自己的衣服,去跟馆内的老师、姐姐们和其他工作人员说再见的时候,看到华理的同学已经上岗了。

看着那个岗位,我熟悉的区域,已经换成了不一样的面孔……现在却是有点哀伤,因为离开,即使我还会以游客的身份进世博,但是身份不一样了,感觉和责任也会不一样。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让我好好为这次志愿者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一位叫“会思考的芦苇”的志愿者说:

志愿者精神就是“更高的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由“被需要”的感觉而生发出“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小白菜”对人生和生活的理解在丰富、升华。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9.纵观全文,为什么大学生志愿者“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4分)

20.文章虽短,但结构上却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5分)

21.“小白菜”们从只知“需要”,到感受并认识到“被需要”,这是成长中的一次跨越,也给我们很多启示。

读完此文,你觉得家庭和社会应该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根据下表的内容,回答问题。

(6分)

广东佛山某旅游景点统计表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门票价格(元)

20

25

30

35

60

游客量

(万人次)

10

14

20

28

4(1、2月份)

旅游收入(万元)

150

280

500

780

220(1、2月份)

(1)用一句话概述该旅游景点2006至2010年的发展变化。

(3分)

(2)如乐观预测,该旅游景点2010年的情况可能会怎样?

(3分)

23.某校要举办一场诗词朗诵会,下面是这次朗诵会的节目单:

第一首词: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首词: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其余略)

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与风格,在两首词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将以上两首词串联起来。

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不少于80字。

(6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自然”既可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也可指天然的,非人为的或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

是的,自然界总是以万千的姿态呈现给我们,让我们体会无尽的美的存在;而现实中,那些不加装饰的、不造作的事、物,那些流露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的人是否也能让你体会到美丽?

请以“有一种美丽叫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故事,也可以写你的认识或感受。

要求:

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估”读“”,“梏、痼、故”读“”,“贾”读“”;B.“疚、厩、咎”读“ji”,“灸”读“ji”,“鸠”读“ji”;C.全部读“ji”;D.“嚣、枭、霄”读“xio”,“酵”读“jio”,“肖”读“xio”。

2.D【A振聋发聩:

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用在此句对象不合。

B三月不知肉味:

形容音乐美妙,用在此句属望文生义。

C呼之欲出:

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

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与书法作品搭配不当。

3.D【A项语序不当,改为“不仅让世界更全面地……”。

B项歧义,项“批评的人”概念不明确,可指“文章批评的人”,也可指“批评他这篇文章的人”

C项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

4.D【注意语段开头“我爱小池,也爱溪流……”以及“清”和“远”的先后顺序,依据前后照应一致的原则和比拟、比喻等修辞进行分析判断,可确定为一个句群,为一个句群,即可得出答案。

5.C【推让】

6.B【A、连词,表折;B、连词,于是/副词,才;C、代词,他;D、介词,因为。

7.B【因功而升迁

被免官的原因】

8.D【“滥杀无辜”错误,原意是指囚犯大多是无辜受到冤屈。

9.

(1)其明年/

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

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

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

拜为太子太傅/久之/

迁为御史大夫。

【每错、漏2个断句处扣1分,扣完为止】

(2)皇上派他取来那六把宝剑,宝剑都还装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

“盛”、“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盛”、“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丞相因为在景帝卧病时各官署的囚犯大多是无罪受到冤屈的,而他官居丞相未能负起责任,因而被免除了官职。

【“坐”、“任职”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建陵侯卫绾是代国大陵人。

卫绾依靠在车技上的本事,当上了郎官,侍奉汉文帝,不断立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为人忠厚谨慎而没有其他的才能。

孝景帝做太子的时候,召请皇上的左右近臣饮宴.而卫绾托称有病没有前去。

文帝临死的时候,嘱咐孝景帝说:

“卫绾是个忠厚的人,一定要好好地待他。

”等到文帝驾崩,景帝即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也没有呵责过卫绾;而卫绾每天都谨慎尽力。

景帝驾临上林苑,命令中郎将卫绾陪同乘车,景帝回来时问道:

“你知道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辆马车吗?

”卫绾说:

“微臣从一个驾车的士卒有幸得以依靠功劳逐步升迁为中郎将,我自己不知是什么缘故。

”皇上问道:

“我在做太子的时候,曾召你来饮宴,你却不肯来,为什么呢?

”卫绾回答说:

“真是罪该万死,我实在是有病在身。

”皇上赐他一把宝剑,他说:

“先帝赐给我的宝剑已有六把,我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

”皇上说:

“宝剑这种东西,人往往拿来送人或交易,难道你还保存至今吗?

”卫绾说:

“都还在。

”皇上派他取来那六把宝剑,宝剑都还装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

郎官犯了过错,卫绾经常隐瞒罪他们的罪责;他又不和其他的中郎将争执。

有了功劳,也往往推让给其他中郎将。

皇上认为他品性端正,忠厚老实而没有其他的心眼,于是任命他为河间王的太傅。

吴楚七国造反的时候,皇上任命卫绾担任将军,率领河间的军队去讨伐叛军,他颇有功劳,被任命为中尉。

三年之后,因为建立了军功,在孝景帝前元六年,被封为建陵侯。

第二年,皇上废黜了太子,诛杀栗卿等人。

皇上认为卫绾是个忠厚的人,不忍心让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