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2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9181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27.docx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27.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27.docx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27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大连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共31分,注意:

第1~11题中,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注意:

第12~14题中,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1.下面四个单位中,用来表示长度的是(  )

A.摄氏度B.米/秒C.光年D.赫兹

2.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放热的是(  )

A.初春,河面上的冰化成水

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

C.深秋的清晨,草地上有时会有一层霜

D.冬天,有时没见雪化成水,雪却不见了

3.如图是光在不同表面发生反射的光路图,其中属于漫反射的是(  )

A.

B.

C.

D.

4.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改进测量方法能减小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能减小误差

C.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能减小误差

D.误差和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5.小明同学用8个相同的水瓶演奏了一首音乐。

他在这8个相同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如图),从左到右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Doremi……的声音来。

演奏时,声音的发声体是(  )

A.瓶子和水B.空气柱C.水柱D.敲击棒

6.“冻豆腐”内部有许多小孔。

关于这些小孔产生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豆腐遇冷收缩形成的

B.豆腐受热膨胀形成的

C.豆腐里面的水先汽化膨胀,后液化形成的

D.豆腐里面的水先凝固膨胀,后熔化形成的

7.用细绳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

A.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B.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C.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D.研究声音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8.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阳光照射浓密的树叶,在地面上出现光斑

B.在不同角度能看清黑板上的字

C.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D.用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

9.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司机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

B.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C.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以河岸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则他自己是静止的

D.站在地球上的人若以自己为参照物,会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

10.如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采用了转换法,通过乒乓球的弹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听到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

C.敲音叉的力越大,听到的音调就越高

D.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11.甲、乙、丙、丁四图是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或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图表示的是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B.甲、丙两图表示的是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C.丙、丁两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D.乙、丙两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12.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B.2~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8m/s

C.2s~5s内,小车是静止不动的

D.5s~7s内,小车运动的越来越快

1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中,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分辨蛙声和蝉鸣是依据它们发声的音调不同

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波能粉碎结石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

14.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328

1740

A.80℃的酒精是气态

B.铅的凝固点高于328℃

C.357℃的水银吸热,温度不变

D.气温接近﹣50℃时,可以选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

二、填空题、(本题共有10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5.小明是一个吉他爱好者,他弹奏吉他时,左手按压琴弦,右手拨动琴弦,奏出了悦耳的声音。

右手拨动琴弦,目的是使琴弦  发出声音,左手改变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16.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  性质制成的。

在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之前,应注意观察所用温度计的  和认清分度值。

17.测量木块长度时,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  cm。

18.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发生了  。

19.研究机械运动时,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參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  。

20.甲、乙、丙三辆小汽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或v﹣t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知,若以丙为参照物,甲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经过5s,甲、乙两车相距  m

21.烧开水时壶嘴上方冒“白气”,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沸腾时温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炎热的夏天,人吹风扇时会觉得凉爽,此时空气的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寒冷的冬天,挂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会也变干,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2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做三次实验的目的是  ,量角器的作用是  。

23.如图所示,两面平面镜互相垂直,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请在图中完成光路图。

24.如图所示,一条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竖直向下射入深井中。

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标出法线。

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20分)

25.一辆小汽车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的一位乘客在车经过如图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7时整,当车经过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7时48分,假设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求:

①小汽车从A处到B处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②小车的行驶速度为多少千米/时。

26.如图所示,利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6s收到回波。

如果海水中声音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500m/s,此处海水约有多深?

用此方法能测出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吗?

为什么?

27.科考船“雪龙号”在南极考察时,静止在一座冰山前鸣笛后4秒听到回声,空气中声速为340m/s,)保留一位小数)。

求:

(1)冰山离船有多远?

(2)若在鸣笛后它以20m/s的速度匀速驶向这座冰山,坐在行驶的船上的人多久能听到回声?

四、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28.教科书上介绍:

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而小明却在动物园里听到大象的“吼叫声”,这是为什么?

29.寒冷的冬天,伐木工人在茫茫雪地里行走时,旁边的人看到工人的嘴里气喘吁吁的呼出了很多“白气”,过一会又能看见工人满脸长出“白眉毛”或“白胡子”。

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

五、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21分)

30.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1)图甲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  ,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  有关。

(2)图乙中,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淝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的  和  的关系。

(3)如图丁是用电线吊在钟翠里的电铃,可以通过通断电来控制电铃是否发声。

把正在响着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  (填“变大”或“变小”);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将会  (填“变大”或“变小”)。

(4)我们知道真空不能传声,假如抽气机把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的耳朵贴上玻璃罩时  (能/不能)听到铃声;你得出此结论的理由是  。

3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

平面镜M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垂直立在平销面上。

(1)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0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沿OB方向射出,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

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①上述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  。

②白色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写出一条即可)。

(2)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向镜面,则反射角是  。

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上,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的方向射出。

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3)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仍贴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  (选填“在”或“不在”)纸板这一平面内:

通过平面镜观察镜中硬纸板上的反射情况与图丙中相符的是  (选填序号)。

3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组装下列实验器材时,其合理的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

①温度计②石棉网③装水的烧杯④酒精灯

(2)温度计放置在水中的要求是  。

(3)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观察到第5分钟水开始沸腾。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加热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t/℃

89

93

96

98

99

99

99

99

气泡情况

少量气泡,上升过程逐渐变小大量气泡,上升过程逐渐变大

请画出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4)该同学根据实验信息得出水沸騰的条件:

一是水的温度要达到  ,二是水要继续吸热。

小明认为要得出“水要继续吸热”的条件,现有的实验信息不充分。

那么还需要采集什么实验信息?

  。

(5)有另外两组同学在相同的环境中,用相同装置分别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如图乙所示的a、b两个图象,由图象可知:

他们实验用的水量大小关系是  (选填“a水量多”或“b水量多”)。

2018-2019学年辽宁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共31分,注意:

第1~11题中,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注意:

第12~14题中,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1.下面四个单位中,用来表示长度的是(  )

A.摄氏度B.米/秒C.光年D.赫兹

【分析】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是m,另外光年、千米、毫米、微米、纳米都是长度的单位。

【解答】解:

A、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故A错误;

B、米/秒是速度的国际单位,故B错误;

C、光年表示光在一年内的传播距离,是长度的单位,故C正确;

D、赫兹是频率的单位,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物理学中各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符号和国际单位,不要将各符号和各单位相互混淆。

2.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放热的是(  )

A.初春,河面上的冰化成水

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

C.深秋的清晨,草地上有时会有一层霜

D.冬天,有时没见雪化成水,雪却不见了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

在物态变化的六个过程中,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和凝华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

A、初春,河面上的冰化成水属于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此选项不合题意。

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是因为钨丝吸收热量升华成了钨蒸气。

此选项不合题意。

C、深秋的早晨,空气中的水蒸气放出热量凝华成了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植物上,就是我们看到的霜。

此选项符合题意。

D、固态的雪吸收热量直接变成了水蒸气,是物质的升华现象,所以有时没见雪化成水,雪却不见了。

此选项不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此类题目是考查对物态变化过程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的理解。

3.如图是光在不同表面发生反射的光路图,其中属于漫反射的是(  )

A.

B.

C.

D.

【分析】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

由图可知,ABD表面是平整、光滑的,所以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C物体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不同方向的人的眼睛,不同方向的人们都能看到。

因此C属于漫反射;

故选:

C。

【点评】把握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关键要记住,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只是由于反射面的光滑程度不同,而使最终的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4.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改进测量方法能减小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能减小误差

C.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能减小误差

D.误差和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分析】误差是受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实验方法、实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是不可以避免的;错误是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

【解答】解:

误差与错误是截然不同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

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所以选项ABC正确,选项D错误。

故选:

D。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误差的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等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5.小明同学用8个相同的水瓶演奏了一首音乐。

他在这8个相同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如图),从左到右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Doremi……的声音来。

演奏时,声音的发声体是(  )

A.瓶子和水B.空气柱C.水柱D.敲击棒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敲瓶子时,振动物体是瓶子,吹瓶口时,振动物体是空气柱。

【解答】解:

在这8个相同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从左到右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Doremi……的声音,振动的物体是瓶子和瓶中的水,所以该声音的发声体是瓶子和水,故A正确。

故选:

A。

【点评】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要会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的实际现象。

6.“冻豆腐”内部有许多小孔。

关于这些小孔产生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豆腐遇冷收缩形成的

B.豆腐受热膨胀形成的

C.豆腐里面的水先汽化膨胀,后液化形成的

D.豆腐里面的水先凝固膨胀,后熔化形成的

【分析】

(1)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2)豆腐中含有水,水冻结后,体积变大,豆腐中的小冰块把整块豆腐挤压成蜂窝形状,待冰熔化以后,就留下许多孔洞。

【解答】解:

豆腐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豆腐冷冻时这些水分就会凝固为小冰晶,同时体积变大,这些小冰晶将整块豆腐挤压成蜂窝形状;待豆腐解冻后,小冰晶熔化为水,就留下了很多小孔。

故选:

D。

【点评】正确理解冻豆腐的小孔形成过程,并熟练掌握几种物态变化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用细绳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

A.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B.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C.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D.研究声音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可以把音叉发声时的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振动。

【解答】解:

用细绳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用了转换思想,把不易观察的音叉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振动,所以这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选项B正确;

故选:

B。

【点评】知道一些实验情境探究的目的是物理探究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

8.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阳光照射浓密的树叶,在地面上出现光斑

B.在不同角度能看清黑板上的字

C.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D.用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

【分析】掌握三种光现象:

①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当光照射到两种物质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是光的反射,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有:

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③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有:

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透镜成像等。

【解答】解:

A、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射向地面的太阳光被树挡住,就在地面上形成了光线照不到的阴暗区,即影子。

符合题意。

B、在不同角度能看清黑板上的字是一种光的反射现象。

不合题意。

C、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平面镜成像是一种光的反射现象,不合题意。

D、放大镜是凸透镜,它是经过光的两次折射而成的虚像,不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要记住常见的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光的反射:

镜子、倒影、潜望镜;光的折射:

看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

9.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司机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

B.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C.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以河岸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则他自己是静止的

D.站在地球上的人若以自己为参照物,会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

【分析】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运动,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静止。

【解答】解:

A、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司机为参照物,汽车相对于司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司机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故A错误;

B、飞机在空中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受油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故B错误;

C、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以河岸上的树木为参照物,游客相对于树木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以河岸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则他自己是运动的,故C错误;

D、站在地球上的人若以自己为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相对于他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自己为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①确定被研究物体;②选定参照物;③判断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10.如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采用了转换法,通过乒乓球的弹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听到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

C.敲音叉的力越大,听到的音调就越高

D.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

(1)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音叉的振动可以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解答】解:

A、用小球接触音叉的目的是为了放大音叉的振动效果,采用的方法叫转换法,正确。

B、听到的声音越响,音叉的振幅越大,小球会被弹得越远,故正确;

C、敲音叉的力越大,音叉的振幅越大,听到声音的响度就越大,故此说法错误;

D、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三个特征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以及物理学法中的转换法的应用。

11.甲、乙、丙、丁四图是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或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图表示的是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B.甲、丙两图表示的是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C.丙、丁两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D.乙、丙两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故选:

B。

12.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B.2~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8m/s

C.2s~5s内,小车是静止不动的

D.5s~7s内,小车运动的越来越快

故选:

ABC。

【点评】此题考查图象的分析能力和平均速度的计算,这类题也是中考的一个热点。

1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中,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分辨蛙声和蝉鸣是依据它们发声的音调不同

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波能粉碎结石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比较简单。

14.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328

1740

A.80℃的酒精是气态

B.铅的凝固点高于328℃

C.357℃的水银吸热,温度不变

D.气温接近﹣50℃时,可以选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

故选:

A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

一是根据表格得出相关的信息,二是掌握熔点和凝固点以及熔化吸热的相关知识。

二、填空题、(本题共有10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5.小明是一个吉他爱好者,他弹奏吉他时,左手按压琴弦,右手拨动琴弦,奏出了悦耳的声音。

右手拨动琴弦,目的是使琴弦 振动 发出声音,左手改变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弹奏吉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从而改变了琴弦振动的快慢,也就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解答】解: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琴弦发出声音是来自于琴弦的振动;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弹奏吉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从而改变了琴弦振动的快慢,也就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

振动;音调。

16.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 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

在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之前,应注意观察所用温度计的 量程 和认清分度值。

故答案为:

热胀冷缩;量程。

17.测量木块长度时,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B (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 3.15 cm。

故答案为:

B;3.15。

18.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108 m/s,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发生了 漫反射 。

故答案为:

3×108;漫反射。

19.研究机械运动时,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参照物 。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參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 不同 。

故答案为:

参照物;不同。

20.甲、乙、丙三辆小汽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或v﹣t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知,若以丙为参照物,甲是 静止 (填“运动”或“静止”)的;经过5s,甲、乙两车相距 10 m

故答案为:

10。

21.烧开水时壶嘴上方冒“白气”,这是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沸腾时温度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炎热的夏天,人吹风扇时会觉得凉爽,此时空气的温度 不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寒冷的冬天,挂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会也变干,这是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故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