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三单元三维目标提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886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第三单元三维目标提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一第三单元三维目标提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必修一第三单元三维目标提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必修一第三单元三维目标提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必修一第三单元三维目标提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三单元三维目标提供.docx

《必修一第三单元三维目标提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第三单元三维目标提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第三单元三维目标提供.docx

必修一第三单元三维目标提供

必修一第三单元三维目标提供(2009-01-2110:

00:

17)

标签:

备课 教育 

分类:

资源共享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德育目标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说明洋流的分布情况

?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尺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

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理清思路、明确线索的习惯

?

让学生掌握“假设”的研究方法,认识事物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

?

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地图)分析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二、教学分析

?

重点:

流的形成以及分布

?

难点:

流的成因以及世界分布规律

?

关键:

洋流以及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关系

三、教学提纲

1、引入:

回顾“自然界的水循环”,再次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视角从全球的角度和大尺度的范围转移到中尺度的具体的海洋上,学习和分析海水的运动

2、说明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理清学习任务的思路和明确学习的线索,根据线索逐一探究

?

什么是洋流?

?

洋流的动力是什么?

?

洋流分布在什么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3、假设海水运动平台,从简单开始建立理想模式,分析并理想模式海水运动的作用力状况,总结出理想模式洋流特征和规律

?

中低纬度海区反气旋型环流

?

高纬度海区气旋型环流

4、从假设的理想模式迁移到真实的地球情境上,分析理想模式和真实情境的区别,明确海陆差异的客观存在,综合确认海水运动的作用力状况,进而分析总结出真实模式的洋流特征和规律

?

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顺时针环流。

(反气旋型环流)

?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

(气旋型环流)

?

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

(寒流)

?

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5、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引出下一课时的思考内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课题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述: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并了解了“自然界的水循环”,现在我们来一起做一个回顾——

播放:

“自然界水循环”的形象的动画……

强调: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研究的“自然界水循环”是在一个怎样的地理尺度和地理视角上进行?

引申:

研究事物的一般程序:

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具体,那么从空间位置的角度来观察,自然界水体的整体有哪些局部组成?

比重最大的水体是什么?

为什么?

点题:

研究的视角从整体转移到局部,目光应该放在局部最重要的部位——海洋水

观看“自然界水循环”的形象的动画……

总结“自然界水循环”的本质:

不同形态和不同空间位置的水体的相互转化和转移,是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交换

思考并回答问题:

大尺度,全球视角!

思考并回答:

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比重最大的是海洋水(M占96.53%,S占71%)

翻开课本61页,准备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本环节预定目标:

?

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尺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第二环节:

分析学习任务和重点,理清思路,明确线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的印象和经验中,海水运动的形式有哪些?

说明:

海水运动的方式很多,最为重要的是“洋流”!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学习和研究“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课题?

强调:

这就是我们的线索学习法!

好!

任务清楚,线索清晰了,下面我们一起来逐一解决问题!

(承上启下)

回答:

波浪、潮汐、洋流……

明确学习任务和重点:

洋流!

明确任务,理清线索!

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线索:

?

什么是洋流?

?

洋流的动力是什么?

?

洋流分布在什么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本环节预定目标:

?

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理清思路、明确线索的习惯

第三环节:

分析问题、分析方法、达成方案、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解决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洋流?

提出问题:

概念的关键词?

洋流的类型?

解决第二个问题:

洋流的动力是什么?

有哪些作用力?

教师总结:

洋流的动力较多,也很复杂,最为重要的动力有盛行风的推力、地转偏向力、陆地地形的阻力!

引申:

清楚了洋流的作用力,如何分析洋流在地球上的分布呢?

提出问题:

地球的情况很复杂,不同海区的差异也很大,在真实状况的地球上分析海水的运动情况很困难,有没有更好的、更简便一些的办法?

(提示我们学过的“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确定研究方法、达成研究方案:

假设海水运动的理想模型,以“全球气压带、风带理想模式图”为假设模型,分析海水受力情况和分布规律!

解决第三个问题:

洋流的分布规律?

交代工作:

画图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理想模式图”上低纬、中纬、高纬海区在海区中心、海区西岸、海区东岸的受力情况

交代工作:

根据画图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理想模式图”上低纬、中纬、高纬海区在海区中心、海区西岸、海区东岸的受力情况,画出洋流模式

播放:

理想模式——“全球气压带、风带理想模式图”上海水受力和运动、分布的形象动画

提出工作:

按照低纬、中纬、高纬不同海区总结洋流分布理想模式

海洋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回答:

比较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

暖流、寒流!

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

盛行风的推力、地转偏向力、陆地地形的阻力……

刚刚学过物理学中的力学和运动学:

用“力的合成和分解”去分析地球上不同海区海水的受力情况!

然后总结归纳!

思考回答:

假设!

假设地球的理想模型!

假设海水运动的理想模型,在理想模型上分析海水的受力情况和分布情况

学生画图并展示

学生画图并展示并相互点评

结合自己画出的理想洋流模式与动画的理想洋流模式做比较,说明自己错误的原因

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与气旋和反气旋做比较)

?

中低纬度海区反气旋型环流

?

高纬度海区气旋型环流

本环节预定目标:

?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说明洋流的分布情况

?

让学生掌握“假设”的研究方法,认识事物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环节:

知识迁移,从洋流理想模式迁移到真实模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出:

我们现在要从理想模式中做出去,了解真实是洋流情况

提出问题:

假设的理想模式与真实地球的差别?

真实地球中主要有哪些海区?

播放:

真实地球不同纬海区(太平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印度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大西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北冰洋海区、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环南极洲海区))的海水受力情况和分布情况的形象动画

提出工作:

总结真实洋流模式

回答:

海陆差异!

观察世界地形图

根据世界地形图归纳:

太平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印度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大西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北冰洋海区、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环南极洲海区)

观看真实洋流动后看课本62页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在老师知道下按真实地球不同纬海区(太平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印度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大西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北冰洋海区、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环南极洲海区))进行运用动画课件和地图总结归纳真实洋流模式:

?

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顺时针环流。

(反气旋型环流)

?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

(气旋型环流)

?

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

(寒流)

?

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本环节预定目标:

?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

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地图)分析归纳的方法

第五环节:

总结引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海水运动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总结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

提出:

海水运动影响哪些方面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产生怎样的效果?

——下回分解!

太阳辐射、地转偏向力、盛行风……

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地球上的五带

风、天气和气候

本环节预定目标:

?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布置作业

 

附:

板书第二节:

大规模是海水运动

全球局部

1、什么是洋流?

2、洋流的动力是什么?

盛行风的推力

地转偏向力

陆地地形的阻力

3、分布规律和模式:

理想---真实

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4、搜集本地水资源状况,在讲课时适当引用。

5、准备投影资料,进行演示。

教案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教材说明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

(1)第三章第三节。

二、课标要求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三、课标分解

1、什么是水资源?

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标准是什么?

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是怎样分布的?

2、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各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水资源又是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

3、人类活动是怎样从数量、质量两个方面对水资源产生影响的?

人类活动又是怎样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来合理利用水资源的?

四、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该节教材以水资源作为案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介绍的重点是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接着阐述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紧扣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在活动中安插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作为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确和巩固以上的观点,把知识及时归纳总结,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探究中去。

又在此基础上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会随之改变,强调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可用的水资源却不断的减少,最后提出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五、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说明全球、各大洲及我国的水资源分布;

2、通过阅读图片,了解人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利用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情况;

3、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分析常见的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情况,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义。

4、通过技能训练,基本掌握知识要点,并能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教学重点

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七、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八、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和高中地理科教学的断层,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掌握较差,特别是区域地理,造成地理基础不扎实。

学生的知识结构缺陷较多,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参差不齐,缺乏物理力学、立体几何知识和生物演化知识,即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