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曹冲称象 》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870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曹冲称象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曹冲称象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曹冲称象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曹冲称象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曹冲称象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曹冲称象 》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曹冲称象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曹冲称象 》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曹冲称象 》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曹冲称象》教案

 

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和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测量工具“秤”。

导语:

同学们,看,这是哪里呀?

(课件出示菜场、超市的人员给顾客称东西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秤”)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物品。

你同妈妈去菜场买菜,去超市买水果的时候,工作人员都会用秤称一下重量。

我们如今使用的大都是电子秤,但是在电子秤还没有发明出来之前,我们延续了数千年的称重工具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图。

(出示一杆秤的图片)

预设:

课件出示关于秤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秤杆、秤砣”等词语,注意读准翘舌音“秤”。

2.出示谜语并猜出谜底,板书课题,导入本课学习。

四条大腿粗又圆,两把长刀硬又尖。

全身披挂银盔甲,后面甩根细皮鞭。

(谜底:

大象)

(1)板书课题:

曹冲称象。

学生齐读,提出质疑。

预设:

曹冲为什么要称象?

他是怎么称象的?

(2)认识“曹”和“称”字。

“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部分的笔顺是:

横、竖、横折、横、竖、竖、横。

“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禾”,右边是“尔”。

(3)区分“秤”与“称”字,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的区别。

指导:

“称”与“秤”是一对字音相近的生字,且字形中都有禾木旁,学生容易混淆误读。

可以让学生通过组词、看图的方式,在语境中加深印象,巩固读音。

(4)简单了解曹操和曹冲。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冲(196—208)字仓舒,东汉末年人,曹操之子,从小聪明仁爱,深受曹操喜爱。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学生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用部首查字法查不认识的字,查出后多读几遍。

(2)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识记生字。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学习不认识的生字。

教师巡视指导。

2.读下列词语,读准加拼音的汉字。

树画

止到

后四

子一

3.汇报交流识记生字情况。

(1)用各种识字方法识字。

①同偏旁的字。

木字旁:

“根”“柱”“杆”。

课件出示树根、柱子、木质栏杆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木字旁识记生字。

注意“杆”是个多音字,在“枪杆、一杆秤、杠杆”里读ɡǎn,在“旗杆、栏杆、标杆”里读ɡān。

言字旁:

“议”“论”。

课件播放学生课堂小组讨论的小视频,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再现理解“议论”的含义。

这两个字的意思相近,构成词语“议论”,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

②加一加、减一减识字。

砍=石+欠员=口+贝柱=木+主称=秤-平+尔

站=立+占岁=山+夕止=正-一杆=秆-禾+木

③比一比识字。

“重”和“量”:

这是一组字形相近的生字,两个字中都有“里”字。

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一些东西的重量,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④字谜识字:

“上”多一竖。

(止)

(2)交流其他识字方法。

4.出示生字,学生以开火车读、同桌赛读、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指导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1)学生观察字形,交流书写要点;教师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

[底]半包围结构,里面部分不能写得太小,斜钩要拉长一些,写得舒展。

最后一笔点不能漏写。

[站]立字旁的提要写得短,右下边的“口”要写得稍大一些。

[船]舟字旁的提要写得短,注意右边不出头。

右边的竖弯不带钩。

[然]四点的大小位置要注意,拉开适当的间距,首尾两点稍大一些,右上“犬”字的最后一点不能漏写。

(2)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教师提醒学生在写字时要正确握笔,姿势正确,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头”。

预设: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应多渠道、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写字、识字、学词,使识字、写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因此,在教学中,把学生牵引到学习状态以后,教师还要巧妙地过渡到写字教学中,如生字记得牢,肯定也能写得工整、端正;请你当当小老师,提醒提醒大家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工整、端正,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自由读课文。

过渡:

曹冲为什么要称象?

大象到底有多重?

曹冲用什么方法称象?

同学们在上课前提出的问题,都是我们读课文要弄懂的重要问题。

下面请大家轻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2.学生交流读书情况,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象的故事。

故事中有曹操、曹冲、官员们这些人物。

3.教师引导,教学生初步认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过渡: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一般来说,一个故事都有发生的原因,也就是起因;再就是故事发展的经过,也就是过程;最后是故事的结果。

同学们已经将课文读过几遍了,那现在能和老师一起分一分吗?

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写称象的——(生答:

起因);第二部分是第3、4自然段,写称象的——(生答:

经过);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写称象的——(生答:

结果)。

4.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

过渡:

刚才我们一起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

首先啊,我们要来看看故事的起因,大象是

哪里来的?

为什么要称象呢?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

大象是哪里来的?

有哪些人去看大象?

(大象是别人送给曹操的;看大象的人有曹操、曹冲和官员们。

(2)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学生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3)交流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出示句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①思考:

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大象又高又大的?

(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②学生画一画大象的样子,教师课件出示大象的各种图片,感受大象的身子像墙,腿像柱子。

③指导朗读:

“又高又大”要重读,表现大象的特点。

④教师引导:

“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请你仿照这个句子说一说大象的耳朵、鼻子分别像什么:

____像____,____像____。

(4)交流句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①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句子,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②理解“一边……一边……”的含义,并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预设:

教师可问学生:

官员们看象、议论象是先后进行的,还是同时进行的?

学生能回答出是同时进行的,再告诉学生当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时,就可以用关联词“一边……一边……”。

③课件出示下面一组句子,引导学生交流、理解“到底”的意思。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小结:

第2句中的“到底”表示深究的意思,说明官员们对大象的体重都非常好奇,表达效果比第1句好。

④学生讨论当时的场面应该是怎样的,小组合作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当时的场面应该是非常热闹的,官员们交头接耳地议论大象的体型、重量,既吃惊,又好奇。

小结:

这么一头大象,到底有多重?

官员们十分好奇。

他们的议论被曹操听到了,于是他让大家想出称象的办法,大家想出来了吗?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本课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巩固生字词,学生读一读。

过渡: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知道了大概内容,学习了生字词语,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出示词语)

曹冲称象官员议论重量砍树画线停止

到底岁月站立船只果然四根柱子一杆大秤

2.读读语段,指名写出生字,教师点评。

七十多suì的王大爷划着小chuán,靠岸卖莲蓬。

他zhàn在船头,大声吆喝着:

“卖莲蓬啰,刚刚采摘的嫩莲蓬!

”岸边的一棵大树dǐ下,有人正在乘凉,听到吆喝声走了过来,挑了一些莲蓬。

王大爷拿出一ɡǎnchèng,仔细地chēnɡ了chēnɡ,rán后告诉顾客:

“这些莲蓬有两斤,就收你15块钱吧!

3.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并说一说为什么要称象。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

上节课,我们知道曹操得到了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官员们都很好奇,我们也很好奇:

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看看曹冲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一)看看官员们的笨办法。

1.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学生们一边听,一边想:

官员们的称象办法是什么?

2.4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指导:

曹操的话,要带着疑问的语气来读;官员的第一句话,要用肯定的语气来读;官员的第二句话,要用反问的语气来读;最后一句中的“直摇头”要重读,说明曹操很不赞同官员们的办法。

3.讨论:

官员们提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他们的办法好吗?

为什么?

官员们的办法是:

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来称象。

这个办法不可行,一方面,需要先造大秤,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大秤,也没人能提得起来。

(板书:

官员们——造大秤)

4.请一个小组分角色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其他学生点评他们演得好不好。

(二)看看曹冲的妙办法。

过渡:

官员们砍大树做秤杆来称象的办法不行,曹冲的办法呢?

我们来看一看。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反复地多读几遍,直到熟练为止。

出示一组句子进行对比,学生读一读,体会情感、语气上的区别。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预设:

教师可以试着故意问一名同学:

“你今年几岁?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回答:

“哦,你才八岁。

”再请同学们想一想:

这里的“才”是什么意思呢?

可见“才”能加强语气,这里的“才”显示出了学生的年龄小。

而课文中的“才”也突出了曹冲的年龄之小,略带惊讶、夸赞的语气。

2.结合课后题第二题讨论:

曹冲称象分为几步完成?

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

(分为四步。

再……然后……)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曹冲称象的步骤,学生交流。

(1)步骤:

赶象上船——在船舷上画线——赶象上岸装石头,船身下沉至画线处——称出石头的重量。

预设:

描述时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动词,如“赶、画、装、称”等。

可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再说说称象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说说图上描绘的是称象的哪一个步骤。

把大象()到船上,看船身下()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一条线。

再把大家()上岸,往船上()石头,()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船上的石头。

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交流:

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

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

4.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称象的过程。

之后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在语境中巩固生字“线”和“止”,再指名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提示:

说话时可用上“先……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

(三)称象结果。

1.对比学习。

看看曹操的不同反应,说说哪个方法好。

(1)在文中找出曹操面对不同方法的反应,读一读,注意朗读语气。

还可以分角色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①曹操听了直摇头。

②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

预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直”“微笑”来体会曹操的态度。

理解“直”时,可让学生试着把“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