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解题技巧及专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6825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解题技巧及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解题技巧及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解题技巧及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解题技巧及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解题技巧及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解题技巧及专练.docx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解题技巧及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解题技巧及专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解题技巧及专练.docx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解题技巧及专练

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解题技巧及专练

一、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古诗词鉴赏基本策略:

1、基本策略:

从语言入手,通过言语变异现象的分析,把握诗歌形象的特点,理解诗歌传达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表达公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古诗词基本知识:

1、常见题材、类别:

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

2、常见情感特征: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

蔑视权贵之高洁、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之感慨、

愤世嫉俗之绪

3、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寓情于理)。

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4、诗歌鉴赏注意事项

1.看题目认识对象2.看作者了解背景

3.看意象把握情感4.看尾句参透主旨

5.看注释破解难点6.看题干得到启示

四、常见提问方式及答题技巧

1、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

为什么?

”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

请简述理由。

答题方式:

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

②指出运用的手法。

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题】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

(1)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突出的情感)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照应试题)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

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答题方式:

①描写了……生活(景物)。

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

③表达了……感情。

——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

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及分析】

(1)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2)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

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赏析。

3、对作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辨析

答题方式:

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

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命题方法:

(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

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典型例题】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从“怎么样”写的角度命题:

常见的描写角度:

①五种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②空间方位。

如上下、远近等。

③时间的变化。

例如华清宫前后的变化。

④情感角度的变化,以他人思念自己,来写自己对他人的思念。

例如,“遥知兄弟登山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⑤各种修辞方法(是从句子而言)。

⑥抒情的方法: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

⑦其他描写的技巧。

例如虚实、抑扬、动静等。

 

【典型例题】

东郊(唐)韦应物

吏舍①局终年,出郊②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③。

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

①吏舍,官署。

②郊,郊外。

③还复去,徘徊。

(2)“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

【答案及分析】

(2)“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迷人的春景(具体谈角度)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表现的情感)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首词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请以词的上片为例作具体分析。

4、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方式:

①描摹物象。

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②概括特点。

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

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③揭示寓意。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典型例题】阅读下列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丹阳关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

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及分析】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干①施舍刘长卿

摇落②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

①余干:

地名,今属江西②摇落:

草木凋零。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5、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要明确可比点,看出思维的轨迹,可比点要对应。

考查思辨性。

命题特点:

1、辨析同与异;2、评价优与劣。

答题方式:

方式一:

直接回答

方法:

针对问题,直截了当回答,不需要做分析。

主要题型:

相比较,有何异同?

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及分析】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方式二:

简要分析

【原则】答题必引文,观点材料要结合。

【步骤】①摘选的重点词语②分析字面意思③剖析内涵(表现了……情感)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诗中“苦雨终风也解晴”与苏轼《定风波》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它们都使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简要分析这两句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答案及分析】一问:

使用了“比”的艺术手法(或:

象征手法)。

(1分)

二问:

“苦雨终风也解晴”句写历经“苦雨终风”的仕途坎坷之后,终于盼来“解晴”的一天,(①②)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

(③)“也无风雨也无晴”句是说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就像大自然的风雨阴晴一样总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因此不必太耿耿于怀,要从容面对,(①②)这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宠辱不惊”的淡泊之情。

(③)(意思答对即可,3分)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迁移练习】参考答案

1.“闹”用得好。

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意:

解题要全面。

不要只答“花开的热烈”或“春天的生机勃勃”,而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做答,即正面描写花开的热烈,侧面衬托春天的生机勃勃。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

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

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用了什么技巧)。

将人的眉眼直接化为旅程山水,将人的感情直接赋予其中,让山光水色如同作者的目光一样来送别友人,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将要离去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对归途中风餐露宿的友人的深切关注与牵挂(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或:

作者把水比作人的眼泪横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紧锁,既以此新奇的比喻描绘山水之貌,又一语双关地暗示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可谓一举两得。

接下来两句把离别友人欲去的地方比作是“眉眼盈盈处”,这既实指明丽的江南山水,又隐喻了双方含泪之态。

4.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上月等意象。

(写对6个,得2分,写对3个得1分)这些意象的作用;交代时令景象(秋景)烘托泻染诗人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乡里。

5.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