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6456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5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检测

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B.元宵节到了,街头人声鼎沸,大家都急着看花灯呢!

C.他研究古文字只有两年,但进步飞快,现在已经是这一方面的宿儒了。

D.在任何行业中,不管企业经营得多么成功,领导们都不应高枕而卧。

2.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命中一定要有所热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没有它,我们将活得漫无目的,鸡零狗碎。

①但一定要有一件事

②也是我们整个生命之流的导归之处

③是我们做出任何努力的发心所在

④不见得我们一定会做得多棒

⑤它是我们在所有其他人、事、物上付出时间与心力的充分理由

A.④①⑤③②

B.④②⑤①③

C.①④⑤②③

D.③④⑤①②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

B.美国著名的实业界和政界人士几年来一直在争论在中美的什么地方开凿运河的问题。

C.火灾、掳掠,外加经营不当,完全摧毁了宫殿式的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

D.在欧洲各地,3亿人正在与他们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十几种货币告别:

法郎、马克、里拉、先令、盾、埃斯库多和比塞塔。

4.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安祥   欹斜   鸠占鹊巢   见意思迁

B.诋毁   狡辨   振耳欲聋   海市蜃楼

C.驰骋   要抉   战战兢兢   正经危坐

D.驾驭   斡旋   心无旁骛   不屑置辩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章,完成后面小题。

秋韵

宗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

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

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

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从每个毛孔渗进来。

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

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许是银杏罢。

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

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

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

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

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

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

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

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

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

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

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

家人说:

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到的。

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

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来到过这里。

⑤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

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

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

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

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

这样耀眼的红叶!

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

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

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

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⑥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

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

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在这里,

一切都有了着落。

⑧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选自《人间名家经典散文系列·秋》)

5.根据文意填空。

面对京华秋色,作者写了不同地点的不同秋韵。

香山→      →万安山→萧索→  →富丽→小湖旁→  。

6.第②段中,万安山的秋韵既然不是作者要寻找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

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这样耀眼的红叶!

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

8.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要寻找什么样的秋韵。

9.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抄录父亲的哲学友人的遗诗?

会走路的花

毕亮

①我在昭苏高原垦区住了四年,见了四年昭苏的云起云落。

当我意识到昭苏的云是一道风景时,我已经快要离开了。

②昭苏的云每时是不同的,常常让我应接不暇,让我的笔尖落在纸上,凌乱不堪。

而昭苏的云有时也是凌乱的。

凌乱只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地上的人的观感,说不定他们正在汇聚,向雨水即将落下的地方靠拢,给亟需雨水的干涸土地来一场透彻的漫灌,让需要的土地都湿润,让这片土地上的牧草都能喝到水,让麦子和油菜在该有雨时就会落雨。

③高原上的人,大多都可以分辨出哪一片云可以下雨,甚至下在什么地方都心知肚明,比天气预报都准确。

他们抬头看看云,再看看天,用手一指,喏,山那边有雨,还不小呢。

有一回我正巧路过落雨的地方,算是去验证,结果当然准确无比。

这是在昭苏高原生活多年的经验积累吗?

④在昭苏高原,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

⑤有一年的雨水真是多。

看见云就是雨。

雨说下就下,有时滴下几滴就停了;有的时候下得没完没了,许多人就会喝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走在雨水中,就像是麦地里的麦子在风雨中被吹的样子。

⑥雨停了,云还在。

⑦乌鸦似乎和雨水相约而来。

雨水多的年成,乌鸦也特别的多。

我在昭苏生活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乌鸦在高原周围绕来绕去,到处都是乌鸦的影子和声音,在空旷的草原听着乌鸦啼鸣,丝毫没觉得疹人,草原实在太安静了。

不光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乌鸦,那些在高原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军垦也见得不多。

夏天的清晨或者晚饭后的黄昏在漫步时,就常听到他们在讨论乌鸦之多,带着许多地方口音的老人,走在高原的路上,云跟在他们身后,默默看着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老人。

云跟在他们身后,不断地看着他们往更远的地方走去也无能为力。

⑧乌鸦并不是一直都在空中,更多时候都停在树上,树是老军垦们初来高原的五六十年代栽下的。

五六十年过去了,树上停歇的乌鸦和落下的叶于一样多吧。

乌鸦也并不是一直歇在树上,天气正热的正午,他们会成群地落在草地上,喝草地喷灌、滴管洒到地上的水,也会踱步,黑压压的一片落在草地上,绿色就成了点缀,这时候再抬头看天上的云,黑白相映。

乌鸦们在草地上不会待得太久,就会一齐飞走,几乎和云层相碰。

⑨乌鸦飞走了,云还在。

⑩云一直都在。

⑪云在许多人的手机和视线里。

我的手机里、电脑里就存着近千张昭苏的云。

上班路上,散步路上,去连队的路上,看到云漫不经心地在天上飘啊飘,就拿出手机随便拍几张,随手发到微信朋友圈,引起的赞和评论出乎我的意料。

在我看来,这是我生活中的云,再普遍不过了,完全无须大惊小怪。

当越来越多的人评论说从来没看到这么干净清澈的云时,我才慢慢意识到,生活在这里我是幸福的。

不用为空气担忧,也无须担心喝的水,吃的菜蔬和粮食。

⑫当工业文明发展到许多人随手可以用智能手机记录下每时每刻云的不同姿态,也让许多人想看一片没有杂质的云而不得,许多人从出生就未见过蓝天,更未见过诗句中的白云万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真的只成了一句歌词。

⑬当我每天面对着不同的云,苦闷于无法描述时,有一天在一家哈萨克人的切面店里买鲜面,店主五岁的女儿正拉着她妈妈的衣角说:

“妈妈,快看,会走路的花。

”她的手指的正是天上在移动的云群。

我知道,这一刻,她是天生的诗人。

10.阅读全文后,请以“云”为陈述对象概括文中关于云的“风景”。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云与鸦黑白相映→③_____________→云是“会走路的花”。

11.体会第④段“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的表达效果。

12.文章以“会走路的花”为题有什么作用?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画线句反映了“我”面对不同的云无法描述的情形,文章结尾呼应了这句话。

B.“云一直都在”独立成段,与第⑥⑨段一样,只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

C.第⑪段朋友圈的反应与“我”的“随便”“随手”形成反差,突出昭苏的云干净清澈的美。

D.文章第⑫段作者由昭苏的云引发出对环境状况的担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1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云一直都在”的理解。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

“臣之子皆下才也。

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

“何马也?

”对曰:

“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

“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伯乐曰:

“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骈死(______________)

(2)见(________________)

(3)等(__________________)

(4)策(________________)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18.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四、句子默写

19.马说(韩愈)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中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描写食马者“不知马”的愚妄无知的具体表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全文的主旨句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20.古诗文默写。

(1)夫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雎》)

(3)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4)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望月有感》)

(5)请写出连续两句含“霜”字的古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情景默写

21.古诗文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②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③《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④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⑤韩愈《晚春》写出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美丽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

②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③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

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①武阳君:

苏轼的母亲。

(kòu):

待母鸟喂食的幼鸟。

③忮(zhì):

凶狠。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信于异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人太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24.联系上下文,说说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

25.选文结尾“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七、名著阅读

26.名著阅读

下面是某名著的一个片段,几位同学对此展开了讨论,请按要求补全对话。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饮,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甲同学:

这是《朝花夕拾》中_________(填篇名)的片段。

乙同学:

是的,“我”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急切、兴奋又期待,却因_________(填情节)而冲淡。

率真玩乐的日子却没有感到高兴,这种沉重感深深地压在“我”记忆中了。

丙同学:

如果当时“我”手里的书是<西游记》,或许就能沉浸其中,忘了赛会了。

丁同学:

有可能。

《西游记》是一部有趣的书,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各路神佛妖魔各自神通,_________,_________(填写两个你认为最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读来让人兴趣盎然。

八、综合性学习

27.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下列相关任务。

(1)(观点论述)一名游客在景点处涂鸦,有人上前劝阻,该游客振振有词:

“古人常有题壁诗,我为什么不能画!

”对这名游客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

(2)(对联续写)结合第

(1)小题的内容,根据上联补齐下联。

上联:

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   

下联:

(填6个字)

(3)(新闻概述)根据下面材料拟写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昨天下午,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法国皮诺家族当日在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铜铸鼠首和兔首。

圆明园学会专家表示,这是有史以来回归的分量最重、价格最高、影响最大的圆明园文物。

鼠首、兔首回归后,很可能入藏国家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介绍,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铜铸像中的两件。

28.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一:

品味名著

材料一:

吃到半酣,只听门外大树上的乌鸦喳喳叫个不停,吵得人心烦。

泼皮们嫌不吉利,要搬梯子上树去拆掉老鸦窝。

  A 跟着他们来到树下,他打量了一下那棵绿柳树,把衣服一脱,弯下腰去,两手抱紧树干,腰一挺,竟把那棵大树连根拔了起来。

材料二:

家住沂州翠岭东,杀人放火恣行凶。

不搽煤墨浑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

闲向溪边磨巨斧,闷来岩畔斫乔松。

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

(1)材料一中的人物A是___________,绰号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中的“黑旋风”是___________。

(2)《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大多极具艺术特色:

一个郑姓屠夫绰号“镇关西”,喻示他欺行霸市,为非作歹,从他强霸卖唱女子金翠莲就可看出;张顺绰号“浪里白条”,喻示他________________,他也因此成为梁山水寨的水军副都督。

补全横线上的内容,并且仿照示例再列举一例(试卷中已经出现的人物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学校的这次主题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

举办“我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交流会

活动形式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表是本校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请根据相关数据,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某中学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不喜欢阅读

42%

32%

20%

喜欢阅读

阅读纸质书籍

20%

23%

24%

网络阅读

38%

45%

56%

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阅读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国继京剧、珠算等项目之后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二十节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

农民借助节气,将一年定格到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农作物生长、收藏的循环体系之中,将时间和生产、生活定格到人与天道相印相应乃(甲)(致至)合一的状态。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生产生活有时,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性有气,节气不仅成为时间坐标,也成气节,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守有为。

孔子像农民那样观察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他为此引申: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可以说,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气。

节气气节,仍是今天人们生存的重要问题;我们是否把握了时间的节气?

我们是否把握了人生的节点?

我们是否为社会、技术一类的事物裹挟,而对生物世界,天时地利等失去了感觉,以(乙)(至致)无知于道法自然的木质,从而失去先人那样的精神气节?

节气不仅跟农民农业有关,不仅跟养生有关,也跟我们每个人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探索有关。

普通人只有了解节气的诸多含义,才能理解天人关系,才能提升自己在人生百年中的地住。

在立秋时需要有谋划意识,在小寒时需要有经纶意识,在大寒时需要修省自己……古人把五天称为微,把十五天称为著,五天又称为一候,十五天则是一节气,见微知著,跟观候知节一样,是先民立身处世的生活,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参照。

(1)文中(甲)(乙)处选填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甲)致   (乙)至   裹挟(xié)   修省(xǐng)

B.(甲)至   (乙)致   裹挟(jiā)   修省(shěng)

C.(甲)致   (乙)至   裹挟(jiā)   修省(shěng)

D.(甲)至   (乙)致   裹挟(xié)   修省(xǐng)

(2)下列对文中画线字“匹”和“仍”的笔画表述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匹”的第二笔“撇”       “仍”的第四笔“横折折折钩”

B.“匹”的第二笔“撇”       “仍”的第四笔“撇”

C.“匹”的第二笔“竖折”   “仍”的第四笔“撇”

D.“匹”的第二笔“竖折”     “仍”的第四笔“横折折折钩”

30.看图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按种类分,图一属于(_____)石桥,图二属于(_____)石桥。

(2)我国石拱桥有这样辉煌成就的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带外国朋友来游览这两桥,你将怎样向他们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二、现代文阅读

1、

2、

三、对比阅读

1、

四、句子默写

1、

2、

五、情景默写

1、

六、课外阅读

1、

七、名著阅读

1、

八、综合性学习

1、

2、

3、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