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79641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版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版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版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版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

《新版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

新版精编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模拟考试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试题88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的基本特点是()

A.稳定性B.普遍性

C.主观性D.重复性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基本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规律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的特点,故C错。

同时,规律具有稳定性,可重复适用。

本题选ABD。

2.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B.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参考答案】CD[解析]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认识过程中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本题选CD。

3.下列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有()。

A.头痛医头,脚痛医脚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孟母三迁D.坐井观天

【参考答案】AD[解析]A项是僵化的看问题,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唯物辩证法;B项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项说明外因对事物发展有促进和延缓作用;D项说明看问题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替整体,不符合唯物辩证法。

本题选AD。

4.“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明()。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C.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绝对的否定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参考答案】AB[解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义是说: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青”是新事物,“蓝”是旧事物,青出于蓝说明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A正确。

“胜于蓝”说明新事物战胜了旧事物,且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正确。

新事物超越旧事物并不是对旧事物的绝对否定。

本题选AB。

5.关于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A.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B.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具有特殊性

C.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D.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高级、完善阶段,是简单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参考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内部否定,而非辩证的即形而上学的否定是外部否定);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否定的作用);否定是扬弃(否定的实质)。

故本题选ABC。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辩证否定的过程,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D项错。

6.下列关于质变和量变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C.量变就是质变D.量变和质变互相排斥

【参考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产生质变。

但并不是说量变就是质变,量变和质变之间存在根本区别,量变只是事物数量增减、大小变化等,质变则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发生改变,一事物变成他事物。

事物量变过程中,可能发生事物局部质变,质变过程中必然伴随量变,量变和质变并非互相排斥的。

故本题选AB。

7.在刑事诉讼中,逮捕既可以成为保障绝大多数人安全,保障大多数人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的手段,同时也可能成为侵犯人权的凶手。

但逮捕仍然在各国司法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A.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B.事物矛盾各具特殊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参考答案】ACD[解析]题干说明逮捕这一手段具有保障权利和侵犯人权的两面性,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被广泛采用,这说明一个事物存在正反两面性,因此我们想问题看事情时,既要看到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好的一面,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逮捕保障权利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说明这是逮捕这一矛盾事物中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即逮捕是有益的。

本题选ACD。

8.“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A.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B.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C.否定了原因和结果的客观性D.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依据

【参考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对因果的认识。

题干的观点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思维中,这违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选C。

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

题干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是一种非决定论,认为因果存在于思维之中,是一种唯心主义,选B。

同时,由于题干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使科学认识丧失了客观依据,选D。

故本题答案为BCD。

9.下列现象中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A.善有善报,恶有恶报B.水涨船高

C.一寸光阴,一寸金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参考答案】BD[解析]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原因和结果是相对而成立的。

原因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结果,才是原因,同样,结果只有相对于引起它的原因,才成为结果。

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没有“无果之因”。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A项是宿命论的观点,是虚构的因果关系;C项讲的是光阴的重要性就像金子一样,不存在因果关系。

B项,“水涨”是“船高”的原因,二者互为因果。

D项,“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原因,二者互为因果。

故本题选BD。

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主要是()。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等同的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参考答案】ABD[解析]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历史的过程”,就是说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是合乎客观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可以用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考察的。

但并不能说同自然规律是完全相同的。

本题选ABD。

1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

A.现象与本质B.原因与结果

C.必然性与偶然性D.可能性与现实性

【参考答案】ABCD[解析]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唯物辩证法认为: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此外唯物辩证法还有其他范畴:

整体和部分、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等等。

本题选ABCD。

12.“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

他时若向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

”这首诗告诫我们,在生活中必须()。

A.居安思危,防患未然B.注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参考答案】ABC[解析]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行至浪最深的地方,要小心谨慎。

行到没有波浪的地方,也要像有波浪时一样小心。

这首诗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故A正确;而“无波”和“有波”是一对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正确。

这首诗也在提醒人们在危险的地方要小心谨慎,即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有可能避免灾难,C正确。

本题选ABC。

13.“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

A.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是普遍联系的

B.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C.要全面地看问题

D.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一事物与他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参考答案】ABC[解析]“盲人摸象”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错误在于只见部分不见整体,以部分代替整体,片面看待事物本身。

故本题选ABC。

14.黑格尔指出“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这告诉我们()

A.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B.整体是各个部分相加之和

C.部分之所以成为部分在于其与整体的联系性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参考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一个人的手和身体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

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本题选ACD。

15.“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这说明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故本题选ABD。

16.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去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予修改。

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

“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

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ACD[解析]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不同时代对同一个词有着不同的解释,这说明,人们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通过词语这种形式表达出来。

本题选ACD。

17.右图“圆的自白”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B.要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C.肯定就是否定,终点就是起点

D.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环节

【参考答案】BD[解析]“圆的自白”表达了不满足已有成绩,仍在继续追求奋进的态度,说明我们应该有批判意识,B正确。

“起点”和“终点”是一对矛盾,起点否定了终点的存在,这体现了辩证法中的否定观,即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这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推动力量。

故本题选BD。

18.如果一些地方的农民看到蒜价猛涨,便一窝蜂地种植大蒜,有可能造成蒜贱伤农。

因此农民除了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外,也要重视获取最新、最可靠的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

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