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612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4.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4.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4.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4

本溪市第一中学2017届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

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

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

A.礼乐文明崩坏    B.井田制度瓦解     C.分封制度崩溃    D.铁器牛耕使用

2.清末翰林徐继儒《杨氏家谱.序》中说:

“惟古者睦族之道以谱联之,……秦汉以降,宗法始废。

晋宋洎唐,沿魏久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

其后此法又废,私家各自为谱以收其族。

”材料中家谱由官修到私修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科举制的发展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家族团结的需要

3.恩格斯说:

“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

”以下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  )

A.“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B.“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4.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

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

这体现了(  )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5.儒家一向讲究仪表端庄,儒冠儒服,循规蹈矩。

而魏晋名士却一反常态,他们放浪不羁,以丑为美,说丑话做丑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接待宾客时故意穿破衣烂衫,“望客而唤狗”;参加宴会时,故意不拘礼节,“狐蹲牛饮”;更有甚者,客人来访时,赤身裸体,一丝不挂,美其名日“通达”。

魏晋时期出现的以上行为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是(  )

A.现代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古典主义

6.一位古罗马政治家说:

“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

”由此可知,这位政治家(  )

A.反对罗马法                                            B.赞同君主制

C.批评了民主制                                        D.主张扩大公民权

7.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颁布《阿奎利亚法》。

规定:

“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中的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中的最高价格为准。

”这一规定(  )

A.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体现                 

   

B.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C.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8.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

国王不能随意赦免遭议会谴责而定罪的人。

此举(  )

A.推动了司法权的独立                            B.促进了内阁制的形成

C.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                            D.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9.顾炎武在《郡县论九篇》中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进行比较,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近代西方创立的政治制度哪一个最接近顾炎武的设想(  )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联邦制          D.责任内阁制

10.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自由主义”是1819年,第一次出现“社会主义”是1832年,19世纪40年代则出现了“民族主义”、“浪漫主义”。

与这一现象相关度最大的是(  )

A.启蒙运动            B.工业革命             C.宪章运动            D.“一票共和”

11.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

“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因此,《南京条约》(  )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12.孙文于民国十二年十一月,将国民党改组,十三年一月,开全国代表大会于广州,改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六月,设黄埔军官军校,军队中皆设党代表,以宣传主义,于是南之壁垒一新也。

“新壁垒”取得的巨大成果是(  )

A.实现了国共两党合作                            B.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

C.建立了工农割据政权                            D.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

13.“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

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这首近代上海的竹枝词反映的是(  )

A.洋务运动兴办近代民用企业                B.甲午战争后兴起“实业救国”

C.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南京国民政府促进经济发展

14.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规定全国所有公私款项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自1935年1月4日起,停止使用银元,改用法币(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这在当时(  )

A.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                            B.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C.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                            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15.

《大公报》记者撰文:

“今年之新年,只

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

这体现了(  )

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

”以上内容出自(  )

A.1949年《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56年《论十大关系》                        D.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7.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

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

“脚踏两只船”是指(  )

A.既

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18.英国《金融时报》报道:

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19.有学者认为:

“(该政策)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该学者评价的是(  )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苏联的斯大林模式

C.西方的“混合经济”                            D.美国的“新经济”

20.1956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

这些做法(  )

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                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

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21.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

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

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        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22.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

这反映出美苏(  )

A.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23.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

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

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

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

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

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

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最有可能指的是(  )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24.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

这说明(  )  

时间

经济要素的变动

公元前4世纪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18世纪末

工厂出现

19世纪末

集团公司日益增多

20世纪中叶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A.科技进步推

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

本题共3小题,52分。

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

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

凡外国商人来

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

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

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

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