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公民教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545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公民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公民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公民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公民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公民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公民教育.docx

《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公民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公民教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公民教育.docx

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公民教育

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公民教育

柯领

大自然迫使人类去加以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建立起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

  ——康德

  

  面对道德、道德律、道德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这是困扰世界学术界的理论难题。

以博学与思辨著称的德国哲学大师的康德穷尽了一生探索道德、道德律、人类普遍道德的内涵,尽管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到最后依然感到茫然。

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最后,发出了永远震憾人心的著名感叹:

  

  “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我无需苦苦搜寻它们,无需费心揣度它们,仿佛它们已蒙上幽玄的面纱,或者高耸在我无法企及的上界。

我盯住它们,就在我的眼前;我的生存意识与它们亲密无间、直接相联。

前一种事物,就从这个地点开始,就从我在身外的感性世界中所占领的这个位置开始,把我在其中的联系向外扩展,一直扩展到世界接世界、星系套星系的无限辽阔的天宇中,一直扩展到这些星系世界生成毁灭、再生成再毁灭、持续不断周期运行的无穷绵延的时间中。

第二种事物,则从我的无形自我开始,从我的人格开始,一直把我展现到一个真正无限的世界里。

只不过,这个世界唯有知性才能探索,而且我发现,我和这个世界并不是处在一种纯粹偶然的联系中,而是处在一种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中,正像我和那一切有形世界的联系一样。

前一个重重无尽的世界景观,仿佛是把我作为一个动物所具有的重要性一举歼灭了,这个动物不知怎的在短期内赋有了生命力,然后又不得不再度把造成它的那些物质归还给它居住的那个行星,无限的提升上去。

在我的人格,把我作为一个精灵所具有的一种独立的生命,一种独立于动物性、甚至独立于全部感性世界之外的生命——这一点,至少可以从用这条法则为我的生存指定的终极归宿推导出来。

这个终极归宿并不是严格限定在今生今世的条件和范围内,而是一往无前,直通无限的”。

(1)

  在这里,我接着康德的问题继续追问下去,希望能给什么是道德?

什么是道德律?

什么是道德教育的内涵?

作出自己的解答并贡献一份力量。

我的探索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

  

  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公民教育。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要唤醒人的“主体性意识”,使人意识到自己存在,意识到自己有什么权利?

要承担什么责任?

从而出自内心去悍卫自己的权利并极积承担责任。

因此,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培养有主体性的人,即培养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追求美真善爱的有理想的人。

经过多年的思考后,我把对道德教育本质的探索纳入了一个焦点——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一思想是通过对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肯定而得以实现的。

彰显主体性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摆脱传统社会伦理规范的束缚,开始摆脱血缘、地缘、人缘以及种种人身依附的生活方式,人的个性得到张扬,人的主体人格、主体地位、主体权利得到尊重,人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加,人要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这必然要求教育应重视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人发展自身创造更有利的制度体系与社会条件。

人的道德主体性使人把对客观社会关系与社会道德的接受过程变为积极主动的选择的过程,而且还使人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着新的道德。

主体性使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道德灌输,呆板地模仿指定的榜样,盲目地崇拜并遵从既定的规范,而是带着积极性、主动性对现有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和社会现象作独立思考,并在体验、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作出选择,把保存和积累人类道德经验、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变成内在的观念和情感,把社会的要求变成自己的欲求。

虽然任何社会的道德都有先于个人而存在的一面,但是每个人在道德生活中却不仅可以做既有道德的选择者、理解者、接受者,而且还可以超越现存道德体系,做先进道德的探索者、创造者、倡导者,并且身体力行,勇敢地突破陈腐的传统和规范,为新道德的确立开辟道路,用新的价值观、新的道德理想引导人的精神解放。

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出主体性既是社会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提出的要求,也是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

事实上,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主体性逐渐解放的历史。

在当代,主体性是开放社会对人的角色意识的普遍认同,体现对人的基本权利——即“自由选择权”的尊重。

人的最本质的力量,即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是根源于自我而发展出来的。

所谓“以人为本”,其实就是以人的自我为本。

好的社会制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制度,也就是以“普世人权”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而建设起来的制度。

在天地人我的关系中,自我第一,人权第一,所谓人权,就是指人天生就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是人之所以为人、也是人生意义生成的第一原理。

法治就是限制政府的权力,保护个人的利益,使社会管理有序化。

文明国家的建立不是从集团利益开始而是从保护每个公民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开始,从个人的“自由、平等、人权”开始。

没有个人的“自由”、“平等”、“人权”就没有文明的国家。

国家的强盛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的人格独立与自由选择之上,只有个体自我的站立,才有国家民族的真正站立。

  关于个人与集体在国家中的位置,中国学者甘阳先生在《自由的理念》一文中有过深刻的论述:

“价值一元论和价值多元论其实蕴含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政治哲学,前者认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集体,因此个人自由对它无足轻重,至少不构成它组织一个良序社会的第一原则,而后者则坚信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因此个人自由对它绝不是关乎个己之小事,而是关乎整个社会之安危的头等大事,正如罗尔斯后来详细论证的,一个良序社会或说"公正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以"自由的优先性"为第一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所谓"自由优先性"的原则就是强调、不能以任何名义(不管这名义多么崇高、多么美好或多么实际)而稍稍削减每个个人的自由,尤其"决不能以增进人们的经济福祉为由而减少自由"(《正义论》哈佛一九七一年版第542页)。

在罗尔斯看来,尽管"坚持自由的优先性并不能使所有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同上543页),但是,一旦破坏了这一优先原则,改以其它东西(例如经济增长)为第一原则,则这个社会必然不是"良序"社会而只能是"恶序社会",亦即一个预示着混乱和灾难的社会。

遗憾的是,当这一"罗尔斯定理"已为世界各国知识分子普遍接受的时候,中国知识分子却仍然极少有人肯体认这一真理,我们满耳所闻仍然只是"经济、创收"(今日中国教育、学术和出版的全面危机,决不在于今后中国科技又要落后多少,而在于预示着一个社会的全面"恶序")。

从今天来看,五四时代提出"民主"和"科学"两个口号,并没有真正抓住问题的根本。

不首先确立"个人自由"这第一原则,谈什么科学,谈什么民主?

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个人自由为基础的"民主"只不过是所谓的官僚组织制,没有个人自由的"科学"也只能造就所谓的技术官僚。

不先奠定"个人自由"的绝对优先性,这种所谓的"民主"和"科学"都有可能变成一种新的压迫形式、新的专制方式。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上,今日中国知识分子如果还不能高举"自由优先"的大旗,那么,二十一世纪必与中华无缘!

”我完全同意这一观点。

  显然,在全球化时代,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们如何做一个有主体性的人,即做一个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追求美真善爱的有理想的人。

正象德国古典哲学大师康德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一书中所说:

“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于原则之上。

这些原则不是思辨的规律而是一种感觉的意识,它就活在每个人的心中。

它就是对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感觉。

这样说就概括了它的全部。

唯有当一个人使自己的品性从属于如此博大的品性的时候,我们善良的动机才能成比例地加以运用,并且会完成成其为德行美的那种高贵的形态。

(2)这里,在康德的眼中,最高的美乃是与善相结合,相统一的美,而最高的善亦然。

道德高尚必须伴有美好的感情,美好的感情也不能缺少道德的高尚。

美,说到最后,更其是一种道德美而不是什么别的。

  

  二、道德教育的四大模式:

美育模式、理性模式、活动模式、宗教模式

  

  人的内在的道德力量是靠完美人性的培养来完成的。

在我看来,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美确定方向,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向导。

一个人与一个社会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从美育开始:

事实上,美育、德育与宗教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建立人类超越个人功利的崇高信仰。

信仰就是在人们心灵深处产生的恒定不变的内心信念。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审美的价值判断,是人生摆脱精神空虚、走向幸福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具有无限自我意识的有限自我对人生与宇宙的一种把握方式。

共同的信仰则是民族、阶级与社会群体相互联系的纽带和凝聚力。

信仰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伴随意识觉醒和认识发展而出现的观念形态,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和环境的理解与直觉体验并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感情、意志和生活方式。

  信仰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相信“精神高于物质”的内心的力量,与美、真、善、爱的价值内涵相联系。

美是什么?

美是和谐、是崇高,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真是什么?

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

真是科学的美;善是什么?

善是一种利已与利他合一的行为意识与行为实践。

善是道德的美;爱是什么?

爱是一种付出、一种给予、一种分享、一种责任、一种默默无语的操心与关怀。

爱是利他的美。

  信仰是人对终极价值的肯定、持有和关怀,它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显然,美、真、善、爱是人类终极关怀的最高价值,理应构成人类的共同信仰。

没有信仰的人,一定缺少审美价值判断,心理是一种不稳定的、消极的被动状态,很容易被环境所左右,从而走向功利、走向投机取巧、走向享乐主义的人生道路;有信仰的人,信仰确定方向,有明确的审美价值判断,会产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内心信念,心理是一种稳定的、积极的主动状态。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精神需要,人生需要信仰、社会需要信仰、世界需要信仰。

对美、真、善、爱的共同信仰,把个人同社会、国家与全球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类走向健康的信仰主要有四条道路:

  

(一)、由美育模式走向信仰:

受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崇高形象的启示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

  

(二)、由理性模式走向信仰:

受人生哲学、科学、道德伦理、政治信条的启示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

如对“人生即选择”的信仰、科学信仰.伦理道德信仰、绿色和平信仰等。

  (三)、由活动模式走向信仰:

通过参与“美”的活动、“真”的活动、“善”的活动、“爱”的活动,去感受、去体验、去内化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

  (四)、由宗教模式走向信仰:

受“上帝”、“佛”、“真主”、“道”的启示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

  爱美是人的天性,唯有美的人性、神性、物性才具有永恒的生命。

信仰不是强制的、给予的,而是发现的,是由心灵的审美共鸣经长久的审美内化而形成的审美价值判断。

一个人一旦在内心深处形成了关于美、真、善、爱的审美价值判断,并把这种审美价值判断用于主导自己的认识与行动,使认识与行动受美、真、善、爱价值的约束与支配,这就标志着这个人有了信仰的生活。

经验告诉我们:

没有对美、真、善、爱的崇高信仰,就没有真正的道德。

所谓道德就是内在美真善爱价值的自律。

  

  三、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与《公民》教育及其《人生哲学》教育

  

  使人遵守普遍的道德规则便是道德教育的目的。

好的道德教育要追求生态伦理与生命伦理的统一。

显然,道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规定共同行为与共同生活的标准系统。

道德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遵守集体规则,尊重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观并实行人道行为,不以武力威胁其他群体及其成员。

由上论述我们可知,道德是内在美真善爱价值与外在行为规范的统一。

道德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个体内在美真善爱价值的唤醒。

个体的道德素质,主要是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