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业生产运行管理制度.docx
《水泥企业生产运行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泥企业生产运行管理制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泥企业生产运行管理制度
生产运行管理制度
一、目的
通过高效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办法,实现对企业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活化现有资源,将人员、物料、设备等有效地组织和整合,形成有机整体,形成以窑为中心的均衡稳定的物流管理理念,实现生产产品优质、发运快捷准确,特制订本制度。
二、范围
XX生产基地、各托管企业
三、生产运行管理的基本制度和主要内容
各生产企业结合生产工艺实际情况,按国家相关标准、行业规范及公司基地相关要求,转化或制定以下文件:
1、组织管理类制度
1.1部门通用工作标准及职责范围:
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二级机构,并通过界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明确责任主体。
让二级部门知道什么事该做、应该做什么,减少彼此推诿的现象发生。
1.2生产调度管理规程:
对生产调度岗位上岗要求、生产调度的基本职责和权限进行规定,理清工作程序和生产调度信息的管理,明确生产调度在日常生产活动中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权。
2、专业管理类制度
2.1工艺管理规程实施细则:
明确公司级、部门(处室)、工艺专业管理人员、岗位人员四级机构的工艺管理职责,依据基地确定的工艺原则确定磨机、回转窑的工艺管理方案,揭示工艺管理的要点。
干法窑外分解的工艺管理原则是:
根据窑生料经过预热分解的特点,制订适合该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定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技术参数;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以自控为主的过程控制;统一操作思想,正确处理五大热工设备(预热器、分解炉、窑、冷却机、燃烧器)之间的功能最佳匹配,稳定全系统的热工制度;确定合理的安全运转周期,实现优质、稳产、高效、低耗和文明生产。
预分解系统管理原则是:
合理控制入窑物料分解率;各级旋风筒要撒料均匀;系统通风顺畅,保持双系列工况平衡,稳定系统热工制度,做到定时检查清理,防止结皮和堵塞,做好系统的密闭堵漏。
煤粉制备系统的管理原则是:
按照煤的物理性能,在安全运转条件下,选用最佳的操作参数,做到煤、风、温度、研磨体(或研磨压力)相互适应,提高粉磨效率,保证回转窑和分解炉用煤的数量和质量。
回转窑系统管理原则是:
根据生料入窑前预热分解的特点,合理确定窑内通风、窑头用煤和窑速,提高烧成带温度,杜绝还原气氛;处理好窑与分解炉、预热器、冷却机及余热发电的相互关系,稳定全系统的热工制度,监控窑胴体温度趋势和轮带滑移量,改善机械工作条件,保护好窑皮,延长耐火砖的使用周期。
篦冷机系统的管理原则是:
合理控制各室风量和风压,实现高温段熟料的快速冷却,努力提高入窑二次风和入分解炉三次风温度,减少热损失,提高冷却效率,努力降低熟料出冷却机温度和窑尾废气温度。
立磨工艺管理原则是:
以稳定料层,减轻振动为动态目标,控制适宜的入磨粒度、入口温度、研磨压力、磨内喷水量(原料立磨),把握系统风量(喷嘴环风速)和选粉机转速的相互配合,最终达到台时产量高、细度稳定、设备磨损小的目的。
球磨机工艺管理原则是:
降低入磨物料粒度,确定合理的研磨体级配、最佳的装载量、磨内结构和能量传递方式;经常保持保仓能力的平衡和料、球、风(水)、选粉效率的相互适应,以提高粉磨效率,降低电力、耐磨材料等消耗,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2.2矿山管理规程实施细则:
按照《水泥专业矿山管理规程》对矿山开采的管理责任作出规定,坚持“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工作原则,做好“三量”(开拓矿量、准备矿量、可采矿量)的平衡,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对采矿准备、穿孔、爆破、铲装、运输、破碎存储六大工序的作业要求和基本方法进行规定。
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矿山开采的安全、持续进行,最大限度的减轻对环境的破坏。
2.3计划统计工作管理制度:
根据管理要求,明确公司级、统计管理部门、部门(处室)三级机构的职责,对企业统计数据来源进行分类,并根据数据来源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统计方法,一般可分为依靠计量装置直接获取数据的方法、定期平衡数据的方法、根据国家或行业规定进行数据推算的方法。
对于计划统计资料的管理、生产计划的编排方法、物料盘存的办法以及盘存盈亏的处理、统计技术方法的选用等进行明确的规定。
2.4中控操作规程和现场操作规程:
结合设备性能和工艺运行要求,对每一工序、每一台设备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进行明确规定,对系统的工艺流程和现场设备的规格、型号、能力进行介绍,明确开停机的顺序及注意事项,列示系统运转中参数操作范围、报警值、质量控制指标和常见故障的分析及处理。
指导操作员、现场巡检人员如何发现工艺操作和设备存在或潜在的问题,是进行日常生产、操作、巡检最基本的作业指导书。
3、其他专业管理制度
3.1安全管理类制度
3.2环保管理类制度
3.3质量管理类制度
3.4装备管理类制度
3.5物资管理类制度
3.6人力资源管理类制度
3.7行政综合管理类制度
四、生产例会制度
1、主要生产例会
1.1日生产早会(或晚会)
1.2周调度会(或工作例会)
1.3月度生产运行总结分析会
1.4阶段性生产形势研讨会
1.5技术研讨分析会。
2、会议内容和形式
2.1日生产早会(或晚会)
2.1.1会议时间:
每天早上(或下午),一般控制在30分钟以内。
2.1.2参加人员:
会议由生产主管部门牵头,生产分管领导、生产调度、生产单位主要领导(或生产分管领导)、专业部门领导、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和各专业技术主管参加。
2.1.3会议内容:
检查前一天(当天)产质量、设备运转、产品发运、原燃材料库存、布置工作的落实等基本情况,发布重要信息,提出存在的问题,布署当天(明天)的生产组织工作重点,明确部门工作内容。
2.1.4会议要求:
会议内容应有记录,需落实的工作事项要列入检查表,力求一目了然、便于验证。
2.2周调度会(或工作例会)
2.2.1会议时间:
每周一,一般控制在2小时以内。
2.2.2参加人员:
会议一般由生产主管部门领导主持,生产单位和专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专业领头人参加。
2.2.3会议内容:
通报上周生产运营成果和企业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分析影响企业各项工作持续推进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布置本周工作重点和阶段性的工作目标。
2.2.4会议要求:
形成纪要,参加人员签到,布置的工作要求按闭环原则抓落实。
2.3月度生产运行总结分析会
2.3.1会议时间:
每月初单独召开或与月初的周调度会一并召开。
2.3.2参加人员:
会议一般由生产主管部门领导主持,公司领导、生产单位和专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专业领头人参加。
2.3.3会议内容:
总结上月生产、发运作业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析系统运行质量和成本控制指标,调整和优化下步的管理思路和管理重点。
2.3.4会议要求:
应印发相关书面材料。
2.4阶段性生产形势研讨会
2.4.1会议时间:
根据具体情况,不定期召开
2.4.2参加人员:
一般由公司领导召集,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人参加。
2.4.3会议内容:
分析生产组织节奏的变化、外部市场形势的变化和内部生产条件的改变情况,制订应对措施,调整生产组织方案。
2.4.4会议要求:
形成纪要,逐条落实。
2.5技术研讨分析会
2.5.1会议时间:
根据工艺设备和生产组织的运行情况,不定期召开。
2.5.2参加人员:
由专业部门或生产主管部门召集,相关部门的人员参加。
2.5.3会议内容:
针对生产组织过程中出现的工艺、质量、设备等方面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2.5.4会议要求:
形成纪要,逐条实施。
3、会议落实要求
会议明确需要落实的内容,牵头部门应根据纪要,跟踪检查完成情况,早会内容第二天通报实施情况,其它会议安排的工作可以在周调度会上通报完成或进展情况。
工作落实遵循定人优先的原则,不能明确责任人的也应指明责任部门和配合部门。
落实结果应做好记录,形成闭环管理,并根据完成情况列入当期业绩考评。
五、生产组织策划
1、生产计划编制和目标分解
1.1年度生产经营计划
1.1.1目的与要求:
在全面总结上年度生产经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计划的编制,明确年度经营目标,理清年度的管理思路,提出保证措施。
1.1.2主要内容:
⑴产品销售计划
⑵产品生产计划
⑶质量管理计划
⑷设备运转计划
⑸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划
⑹物资供应和消耗计划
⑺设备修理计划
⑻技术改造计划
⑼土建维修计划
⑽人力资源管理计划
⑾美化绿化计划
⑿财务预算计划。
1.2季度目标分解计划
以年度计划为依据,结合季节性销售特点和设备运行规律,按季度对年度目标进行分解排定。
1.3月度生产作业计划
月度作业计划是指导性、操作性很强的实施计划,是对年度计划根据客观条件和环境变化进行的具体安排。
月度计划的编制步骤为:
(1)全面了解当前设备运行状况和工厂的检修安排,预测月度设备产能的发挥能力;
(2)对当期市场需求进行科学预测,结合工厂实际库存情况,排定需生产产品的数量;
(3)对设备实际能力与市场需求量进行平衡,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数;
(4)根据公司阶段性的工作重点和计划产量,对工厂的相关工作进行安排和布置。
1.4为保证月度生产作业计划的兑现率,可以对作业计划进一步分解到周、到日、到班次。
遵循年计划、季分解、月安排、周落实、日检查、班跟踪的计划执行管理原则。
通过季度生产经营分析会、月度生产小结会、周调度会、日早会、跟班运行控制等手段,对计划执行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和指导,从而实现年度生产经营目标。
2、生产管理的系统物流原则
2.1目的
水泥熟料的生产和发运过程,实际是各种原燃材料在生产工艺线上实现有序流转的过程,系统物流策划是保证生产组织正常开展的关键。
2.2遵循的原则
2.2.1产品生产服从于发运安排
生产是为了满足需求,发运是实现需求的载体。
在物流组织中,应该建立以产品发运(实现销售)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在库存衔接上、在品种安排上、在能力配置上都应充分考虑发运环节的不均衡性和快捷要求。
2.2.2运行控制服从于大窑稳定
熟料生产过程是高度连续的,大窑的稳定高效长期运行是生产组织的中心任务,无论是装备整修、品质调控、工艺优化,还是人力资源调配、物力保障都应围绕大窑的运行目标展开工作。
2.2.3工序开机服从于库存需求
熟料生产线是由各工序组成的,各工序间设立物料贮库(料仓)。
工序库(仓)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生产组织,为故障的处理、检修,提供了一定的可调控时间,也为适应外部条件和客观条件变化增强了主动,从而实现原材料工序非连续物流和烧成工序连续生产的统一。
工序物流组织应以库存控制为原则,保持工序贮库的合理料位,从而满足质量控制和下道工序稳定运行的要求。
3、生产管理的统一调度原则
3.1目的
生产过程其实质就是建立信息流程,通过信息流的有序、有效传递,控制物料流的过程。
3.2要求
信息流的运作是通过过建立健全生产调度机构和立体网络,形成强有力的生产调度系统来集中统一指挥生产,反馈处理各方面的综合信息,对全厂的资源、要素进行统一调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3调度网络的组织形式
调度网络是生产管理效率的组织保证,各企业应建立以生产主管部门领导为首,以生产部门为信息收集、生产策划和指挥协调机构,以生产调度和中控操作员为区域指挥的生产调度体系,各部门视管理幅度和复杂性、多变性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调度人员,形成完整的调度网络,及时调节各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有节奏、均衡地完成生产作业计划。
3.4调度网络的表现形式
统一调度包括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信息沟通。
3.4.1纵向信息沟通是指自上而下的组织、指挥和监督,由生产主管部门、部门(处室)、工段(班组)三层构成;
3.4.2横向信息沟通是对平行的各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各工段之间协调、监督和组织工作,其中生产品质部协调部门间的工作,加强部门间的横向沟通,保证整体步调一致。
六、生产组织的实施
1、控制原燃材料库存
保持原燃材料的合理库存是生产连续进行和品质控制的基本需要。
库存控制就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1进货周期越长,存量应越多。
1.2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越差,存量应越多。
1.3利于质量搭配,成份波动大的原材料的库存应偏高控制。
2、抓实矿山生产、生料制备工序的设备预检预修
2.1预检预修的目的:
(1)提高工序设备完好率和运行效率;
(2)充分利用维修力量;
(3)提前对系统设备进行修整,减少停窑检修工作量,压缩检修时间,突出主线修理(原则上安排必须停窑进行和耗时较长的项目)。
2.2预检预修的时机选择
2.2.1对工序设备状况和生产能力进行分析,对下道工序的物料需求进行预测;
2.2.2跟踪堆场或工序库存的变化趋势,在提升库存量的同时,进行检修项目、方案、材料、人员和工器具的准备工作;
2.2.3综合分析库存物料的使用时间和检修项目需用时间,尽可能利用高库位时机安排停机。
2.3预检预修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2.3.1准备必须充分,防止出现被动;
2.3.2岗位人员应全过程参与检修,及时安排试机;
2.3.3提前做好复产准备,尤其是备料准备;
2.3.4在对与窑系统相关的设备进行检修时,必须严密安全防范措施。
3、准确定位烧成系统的运行周期和检修安排
3.1规划烧成系统运行周期的目的
窑的运行周期的准确定位是建立以窑为中心的生产管理理念的中心内容。
运行周期既是主机设备运转的目标,衡量各辅助工序和库存控制是否适应主线需求的标准;制订生产线检查、维修计划和备件、材料选用的依据;同时更是反映生产管理综合水平,反映驾驭全局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提高大窑运转率和台时产量的重要管理手段。
3.2窑运行周期定位的依据:
3.2.1窑内耐火材料的使用情况;
3.2.2热工设备耐热部件的使用效果;
3.2.3冷却机运动部件的使用周期;
3.2.4其他主机设备的运行规律;
3.2.5工艺操作员的综合技能水平;
3.2.6熟料库存和原材料的供应情况。
3.3窑运行周期的合理目标
3.3.1新投产生产线:
3~4个月;
3.3.2运转一年以上的生产线:
5~6个月;
3.3.3成熟基地的生产线:
7~8个月(最终定位在9~10个月,与烧成带耐火材料的一般使用寿命相匹配)。
3.4实现窑运行周期目标的措施
3.4.1生产组织以大窑为中心;
3.4.2统一操作思想;
3.4.3系统均化链功能正常;
3.4.4做好主机设备尤其是热工设备的动态监控;
3.4.5集中检修的项目安排应服从于运行周期,并留有余量;
3.4.6根据系统设备的运行状况,安排设备例检(指有目的地对热工设备的运动部件、耐热件、预热器结皮情况进行检查调整,一般在运行周期内可安排一次,时间控制在1天左右);
3.4.7系统发生故障时,组织抢修,并利用临时停机进行系统检查。
4、产品发运工序实行弹性管理
4.1在线生产和产品发运的特点
生产是连续、均衡的,流程复杂、技术密集,随外界的变化其反应比较迟缓,产能发挥波动不大;产品发运是间断、不均衡的,流程相对简单,技术含量不高,随市场的形势变化、时间段的不同波动明显。
为适应外界变化,要求发运设备多通道、多功能、大能力。
4.2产品发运组织的措施
4.2.1信息传递快捷(发运计划信息、库存信息、质量信息、运输车辆的到位信息,发运设备状况信息,作业人员上岗信息、气象信息);
4.2.2成品库或中间库保持合理料位;
4.2.3接到发运指令,即装即走;
4.2.4充分利用停装时间,进行全面的设备保养,保持完好状态;
4.2.5探索推行巡检、操作、维修一体化的劳动组合模式,以提高功效和应变能力,节省人力资源。
5、经济用电(充分利用谷电)的做法
5.1间歇运行的工序生产避开用电高峰时段,最好利用夜间低谷电开机生产;
5.2库满停机安排在峰电时段;
5.3预检预修安排在白天进行,峰段过后恢复生产,既提高了检修效率,又节省了电费支出;
5.4挖潜原材料工序的设备能力,在保证大窑需求的同时,有计划地安排峰段停机;
5.5新建项目的设备选型(比如原料磨、水泥磨)应考虑峰谷电费政策的经济性。
七、生产运行管理的检查和分析工作
1、月度分析
1.1月度分析的指导作用
分析的过程是一个总结、查找问题和提高的过程。
通过对原始数据、事例的搜集、处理,检查前期工作的成果,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通过及时的分析,可以查找出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下期如何更好的改进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1.2如何做好生产月度分析工作
1.2.1数据、资料的整理和搜集
月度生产分析必须有原始的产量、质量、设备运转数据做支撑,注重对生产过程中各类信息的捕获,为进行生产分析准备基本素材。
1.2.2建立趋势模型,比较分析
将产量、质量、设备运转当期数据、上期和历史同期数据采用趋势图,进行比较。
分析在同类条件、不同条件下产生差异的原因。
1.2.3提出整改建议和下期应注意的问题
1.3分析的重点
1.3.1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产量完成进度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控制完成情况;
1.3.2对影响和制约设备产能和稳定运行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解决和改进的办法。
2、物料平衡管理
2.1物料平衡管理的要求
2.1.1通过计量器具、现场盘存、过程监控,保证全系统物料平衡,消耗合理;
2.1.2建立合理的料耗比,为过程平衡提供依据;
2.1.3通过实物盘存结果,及时处理物料盈亏,并分析工序计量器具的准确性,指导调整方向。
2.2主要生产线物料消耗系数
2.2.15000t/d生产线:
1.55
2.3物料盘存盈亏的处理
月末盘存数据尽量做到测量准确,减少误差,对于盈亏数量较大的进行及时处理。
如盈亏数量超过月生产量或消耗量的3%或产品库存盈亏在1500吨以上,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分析,提出处理方案和整改措施,调整工序计量参数,报基地分管领导审批后实施。
3、对工艺事故的分析和处理
3.1工艺事故的定义和分类
生产工艺线因非正常原因或工艺工况出现异常而未能提前主动发现,也未能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造成主机停机,停机时间超过规定限额。
停机时间超过1小时以上,24小时以内的定义为一般工艺事故,超过24小时以上,6天以内的定义为重大工艺事故(停机时间计算:
主机从止料到重新喂料时间),造成人员伤亡的及造成设备爆炸、车间火灾、厂房倒塌的或造成生产工艺流程中主机停机6天以上的定义为特大工艺事故。
3.2工艺事故的报告和处理
3.2.1工艺事故发生时必须采取紧急处置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3.2.2工艺事故必须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书面报告。
3.2.3工艺处理方案的确定权限
3.2.3.1一般工艺事故由部门(处)决定处理方法,报相关部门审定后组织力量进行处理;
3.2.3.2重大工艺事故,在生产品质部和公司分管领导查看事故现场后,由生产品质部和发生事故的单位领导研究决定处理办法并向公司分管领导汇报,同意后立即组织实施。
3.2.3.3特大事故发生后,应第一时间告知生产品质部、基地分管副总经理,由基地分管副总经理组织生产品质部、基地相关人员成立工艺事故调查小组,进行处理。
3.3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对工艺事故进行分析及责任界定
3.3.1详细调查事故发生经过
3.3.2认真分析事故发生原因
3.3.3根据事故管理办法,进行准确定性
3.3.4进行责任界定
3.3.5对有关责任人、责任部门进行处理
3.3.6拟定防范措施,督促落实到位。
八、生产组织中需重点关注的事项
1、资源综合利用
水泥熟料的生产依赖石灰石资源和硅铝质原料,要充分认识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生产组织必须认真研究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到零排废。
2、统一操作思想
统一工序操作员的工艺操作思想,是提高设备运转率和台时产量、稳定产品质量、降低消耗、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既使进行系统的再优化也要以班次间的统一操作为前提,在全面跟踪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3、利用中间库的缓冲
水泥熟料生产是连续的,但在较长的运行周期内,设备可能会出现一些故障,工艺状况也需要做一些调整,充分利用好工序的贮库物料的缓冲调控时间,不失时机地安排故障抢修和工艺检查,是保障生产持续进行的有效手段。
4、雨季生产准备
即使堆场设有防雨棚也会面临长期多雨季节的生产组织困难问题。
物料转运点的防堵控制,输送胶带的防漏,袋收尘器顶部的防积水,储气罐的及时放水,设备地坑的积水排除等必须要超前布置。
5、预热器防堵
预热器发生堵料如不能及时判断和采取有效措施,处理难度是非常大的。
究其堵料原因,无非是系统长时间出现高温,耐火材料大面积垮落,内筒挂片烧蚀脱落,翻板阀不灵活,管道结皮清理不及时,窑尾出现严重的还原气氛,原燃材料硫碱含量高等原因引起的。
但从各基地工厂预热器堵料的原因分析看,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操作员工作失误,调整不及时,导致分解炉出口、最下一级预热器溜管长时间高温引起的。
从严控制系统最高温度,当出现温度异常时,通过自动化联锁大幅度减少或切断分解炉喂煤,能有效防范堵料事故发生。
九、附则
1、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2、本制度由生产品质部负责解释、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