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508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讲义.docx

《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讲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讲义.docx

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讲义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16世纪,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欧洲出现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2)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它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3)启蒙思想家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强调理性,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为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蓝图。

(4)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能强化课Ⅰ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概念

1.含义

宗教改革是16~17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一场反对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宗教改革最初出现在德国,接着波及瑞士、英国和法国。

2.实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特殊阶段。

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政治运动。

3.形式

采用神学异端的形式。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及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

中世纪后期,日益腐败的天主教会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最大障碍。

2.政治上:

新兴资产阶级形成,民族意识增强,专制君主兴起。

封建君主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要求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

世俗王权与神学教权斗争激烈,他们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强烈不满。

3.经济上:

西欧资本主义兴起,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社会各界强烈不满。

4.思想上:

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的批评更加激烈,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腾堡发明印刷术印制大量《圣经》。

5.直接原因:

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最多。

16世纪时,德意志四分五裂,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最多(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

6.导火线:

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

骗人的谎言激起了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的极大反感,他在维登堡教堂门口贴出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

三、宗教改革的表现

1.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因信称义的主张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观

简化宗教仪式

每个人都可和上帝直接交流,无需神职人员干预和繁缛的礼拜仪式。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圣经》至上

人人在上帝和《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不用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否定教皇权威

世俗统治权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罗马天主教会不应该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

推行世俗婚姻

僧侣可婚配和还俗,铲除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2.马丁·路德的思想特点:

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适应了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

四、宗教改革的影响

1.政治上:

打击了教会势力(剥夺了教会在新教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加强了君主权力,促进了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形成。

2.经济上:

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精神文化上

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宗教改革后,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新派(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大都简化了宗教仪式,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发展了人文主义

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解放了民众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准备

促进了文化发展

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史学者说]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1.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反对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罗马教廷的权威统治。

它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实际上是尊重每个人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这其实就是鼓吹思想的自由,也表达了对人的尊重。

宗教改革使千千万万的民众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2.宗教改革的最突出的影响在于成功运用了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创造出新教伦理,把人的心灵从罪的折磨、来世拯救和教廷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世俗生活与世俗人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聚焦主题 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1.路德曾说:

“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

”以下解释符合路德本意的是(  )

A.宗教信仰是愚蠢的  B.神职人员不应存在

C.反对封建君主统治D.现实世界人皆神圣平等

解析:

选D 路德没有反对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路德只是认为把人分为不同阶层是错误的,没有否定神职人员的存在,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反对封建君主统治的信息,故C项错误;按材料“所有的基督徒”“并无区别”,可知路德意在强调平等,故D项正确。

2.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

路德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

这一主张(  )

A.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B.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和圣事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C.使天主教会及其神职人员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D.与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上一致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中“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得出他主张“因信称义”,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发现“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A项正确。

[思维升华]

宗教改革将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

(1)宗教改革以反对天主教会宗教特权、提倡人性解放的宗教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适应了人们要求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的要求。

而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几乎全民都是基督教徒,利用宗教改革宣扬人文主义,其涉及面宽广,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2)宗教改革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反封建,反对宗教的烦琐仪式和教皇的特权地位,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3)宗教改革宣扬王权高于神权,得到了世俗诸侯(王权)的支持。

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

A.宗教改革并没有对天主教会进行改革

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C.宗教改革因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的目的是脱离罗马天主教皇的管辖

解析:

选B 从材料论述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一词只是“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这说明宗教改革这一词没有揭示出其实质,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宗教文化运动,B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与材料反映的主旨不符;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建立适合资产阶级的教会,D项错误。

4.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

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中“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人文主义者……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等信息可知,欧洲历史上的宗教改革运动具有反理性特点,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反映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

路德教、加尔文教属于教会中的新教派,而人文主义者受到新教派和天主教会的共同排斥,故B项表述错误。

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思维升华] 

第3题考查宗教改革的性质。

解题时要注意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要注意区分二者的人文主义内涵。

二者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但文艺复兴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反对神权,主张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人的伟大;而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主张信仰得救,强调人可以避开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

第4题考查宗教改革的局限性。

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借助宗教形式,具有浓厚的反科学、反理性色彩。

路德等人用信仰的权威取代罗马教会的权威,但是这种虔信主义对于新兴的科学理性也造成了巨大障碍,因此,当宗教改革运动以虔信主义为武器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之后,17世纪发轫的欧洲启蒙运动就开始以理性精神为武器来突破宗教改革运动所营造的虔信主义氛围。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

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史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

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史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思考] 

(1)据上述史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

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

他们为什么要提出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根据史料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

[提示] 

(1)共同点: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

不同:

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

原因:

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相同点:

都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

不同点:

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主张“先定论”。

[思维升华]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的区别与联系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