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壳断路器的发展历程.docx
《塑壳断路器的发展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塑壳断路器的发展历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塑壳断路器的发展历程
塑壳断路器的发展历程
(入行多年,最近闲来无事,写下一些自己的拙见。
)
阶段一:
联合设计年代。
仿造苏联老大哥的塑壳开关,产品主流是DZ5而后DZ10而后DZ20等等。
DZ5
DZ10
DZ20
这一阶段,在国营体制下,有原机械工业部组织各个国营大厂的专家,搞联合设计。
图纸定型,型式试验做完后,搞定点厂,发生产许可证,有资格的企业才能生产这些产品。
个人一直以为,温州电器的崛起,某种意义上带有一种无奈,在那个年代,一方面,市场的呼声愈发高涨,另一方面这些心灵手巧极富商业意识的人,却被视为个体户,获得许可以正式生产产品,被视为妄想。
一定程度上,是受这种体制压迫,才使得温州企业开始走上“回收旧货,翻新销售,仿冒制造”的原罪道路。
直至今日,这些动辄数万平米厂房并包含顶级制造装备的企业,仍在为昨日的失足而赎罪。
这个时代最后的辉煌,留给我的记忆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天安门庆典工程中,广场照明和金水河的电源设备中,采用的仍是DZ20的开关。
阶段二:
嘉兴电控与常熟
尽管前者近年依然没落的近乎无人知晓,但说起中国的低压电器,这两个单位个人以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前者的TOTG系列产品,引进自日本寺崎,在那个225壳架开关长达30多厘米的时代,这系列的产品,将尺寸近乎缩短了一半,这个产品敲响了仿苏联产品DZ20DZ10等撤退的金鼓。
TG系列
常熟,唐春潮老师带着仿制自日本三菱的CM1系列产品,南北东西的穿梭在设计院之间,当时的变压器容量开始逐步增大,相应地,对更高分断能力塑壳断路器的需求愈发迫切。
经济的起飞,带来用电量的急速增长,这种趋势,成就了常熟,带来了国内的第三代塑壳断路器产品。
CM1
顺便说一句,设计院在那时被推上了市场的前台。
成为低压电器市场腾飞的主将之一。
上图费....好像也是这时才开始的.
阶段三:
三菱系的天下
三菱NF系列塑壳断路器,被国内一波波仿制,常熟、北京人民电器厂,天津低压电器厂,遵义长征九厂。
以及后来的杭州之江等等。
好像上海人民当时一直耽搁于生产ABB给许可的接触器和热继电器,然后又闷声不响的制造了类似施耐德的NS系列产品的断路器。
三菱NF系列
市场大了,国外的施耐德,ABB,西门子,穆勒,海格、奇胜也就都来了。
三菱,我是一直有些幸灾乐祸,这个日本单位好像一直没有怎么进的了正式市场主流。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他的产品像后期的PSS系列塑壳,在国际上,还是有点NB的无论我多么厌恶大洋彼岸的那个岛国,但国内直至今日,主流的国产塑壳断路器基本是自三菱产品仿制而来,这点无法否认。
本人有幸仿制过三菱WS系列(新NF),也说明其在中国设计工程师的眼里的地位。
那是个生意好做的年代。
祖国幅员辽阔,导致产品的升级换代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梯次推进。
这种梯度,让依靠终端,做二、三、乃至四五级城市的温州企业, 抓住了那个更长的长尾市场,飞速的积累资金,壮大企业。
国家发文停用DZ10乃至后来的DZ20,他们却继续热火朝天的生产制造这些产品,原因很简单,因为辽阔的祖国大地,有2/3是山地,有10亿以上人口,并不 富裕。
上纲线点说,是他们缩小了东西部和城乡的用电水平差距。
相较于坐在空调豪华大办公室的政策制订者,反而是这些温州企业没有遗忘那些滞后于经济进程的地区。
基于此,我要向这些离乡经商者致敬,不管激发他们做这事的动机是什么。
有点煽情,也有点跑题。
原本想说的是:
正泰的NM1,德力西的CDM1,环宇的HUM系列,全是仿制自日本三菱。
德力西的CDM1
正泰的NM1
阶段五:
智能化及双断点、高分断。
智能化,感觉并不是由市场需求驱动的,时至今日,大多用户对智能化塑壳断路器的应用,仍基本停留在参数可调、显示电流电压功率值等最表层功能至上。
尽管断路器运行期间参数的调整几率可能不足万分之一,尽管断路器的互感器大多是只有1~2级精度的保护互感器。
而智能断路器的“参数状态通信传送”“构建可更精细管理的配电网络”“”等真正发挥智能化价值的特性,在真实的应用中,仍是一片浮云。
DCS自低压配电系统中取得的,仍大多是节点信号,而非数据。
取数据,也让断路器走开,那是仪表的事情。
智能断路器就像一个拘囿于厨房之中的擎天柱,一身功夫,却无人领会他存在的价值。
这不能怪大厨,他只是想做一盘京酱肉丝罢了,你却给了他一把带蓝牙功能的菜刀 元件厂为什么干智能化塑壳断路器?
因为竞争对手做了。
最早的那个国产企业为什么做智能化塑壳断路器?
因为国际上有这样的产品了,这是跟踪前沿技术。
由于一直干市场,并且始终不能混上当家的角色,所以无法以战略眼光理解这一产品开发动因。
最终思考的结果是:
这是提升产品势能:
我能做高端的智能化产品,可以使客户相信我做的普通产品做的好,值更高的价格,比竞争对手的产品更适合这个工程,买我的吧,这有点像郎咸平先生说的,NOKIA靠宣传9系列NB手机确立市场位置,进而依靠这种高端势能卖1系列黑白手机挣大钱。
智能化,有点动手储备过早,用力过猛。
这是我这个目光短浅者的看法。
智能化,好则好矣,只是用时最好想下自己花这钱是否值得。
买了产品价值,还是买了工程面子。
智能化,需要的不单是产品,还应考虑整个系统智能化水平,系统运行维护的只能化水平。
提供一个整套的解决方案,这才是国内公司应该关注的一点。
品牌,本身,其实无所谓好坏。
只有是否满足您的需求,以及满足哪方面的需求,满足至什么程度。
在适当的工程中,选用适当的品牌,达到两个目的:
企业收款容易,企业绝对利润额最大化。
这往往才是驱动产品选型的深层原因。
常熟的好,我钦佩以下几点,从以下这几点的简述,我会据此推荐几家企业。
1,人员队伍,尽管改制为有限公司过程中,遭遇了一些麻烦,但是常熟的人员骨干队伍,相对稳定,很少有人员的大幅调整。
2,产品开发途径:
CM1CW1SC接触器,CM2CM3CR1CW2CW3。
3,产品开发方式,在97年左右即合理利用政策,引入CADCAE系统,无论当时的利用效率如何,这体现了企业对研发的一种思想。
后期上马PDM系统,自动化流水线,并未像很多企业那样,大张旗鼓的在此做表面文章,平平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毫不浮躁的慢慢将产品线扩充至整个低压配电系统。
这种企业性格,在企业的扩张过程中,有着非凡的意义。
向唐春潮老师致敬,向王春华,温福林等老总致敬。
虽然与他们中仅仅有一面之缘,并且我认得出他们,他们并不认识我。
4,常熟,没有去选择仿制施耐德的LC1,并且放弃了当时还有市场的CJ20去改个型号为比如CC1什么的,而是选择了富士的SC系列。
富士的带门槛电压的交直流通用接触器。
漂亮的选择。
5,上图费是谁发明的?
互利的措施喊出容易,但是坚持十余年稳定执行,不易。
后期甚而耐心将之限制在特定人群。
这需要毅力,更需要定力。
常熟是一个懂得向行业市场深度去挖掘潜力的企业,这点,国内同类企业没有人能比。
由此聚集而来的行业影响力和行业经验,难能可贵。
常熟之所以成功,因其沉稳。
一样沉稳的还有谁?
伸手数数吧,当时的企业,常熟,上海人民,遵义长征,天津百利上海人民。
个人推荐两个人民。
上海人民,不去上海住两年,很难理解其方式,产品性能老实,基本不吹,加上上海,那应算是低压电器的首都吧。
工业项目经验丰富,不错。
北京人民,很有性格的一个企业,施耐德卖25块一极的微型断路器,被他卖到75块一极,在交流断路器研制完毕之后,毅然在当时很小的规模条件下,选择了直流的道路。
结果呢?
施耐德弄个欧洲C60没有的C65-DC系列。
西门子在某一年的直流产品定价貌似是针对性的定价。
上海人民其直流断路器一直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
上面这些还好,这个单位在独立面对国外企业竞争时,居然没有采用价格战的方式去拼杀,而是通过把两段保护直流断路器升级到三段,一方面把一极断路器的售价提升到了120~150元,一方面藉此将自己写入了DL/T5044火力发电厂直流设计规程。
最近听到南方电网公司的朋友说起:
南网90年代的直流设备即将到期,据说改造方案是与北京人民电器厂联合弄的....
这个单位在理解用户需求,追求产品差异化方面,功力了得。
民用微型断路器,谁自己设计的动作机构?
北京人民。
杭州之江,市场运作手段不错,初期听闻过一些质量瑕疵,后来了解不多。
最近一次了解他们,是在电气制造杂志上,看到他们的一片对双金属片进行有限元分析之类的文章,没有细看。
再有印象的就是,连理枝这个名字,出了一本断路器方面的名字。
应当是大领导,当时,书在枕边摆了一年多。
有空会看。
内容很好。
上海良信,天水213班底,完美汲取了上海这个商业城市蕴含的经验,去深圳看看,国产微型断路器销售额上若干千万(有传言说上亿)的有几个品牌,从OEM起家,到打入华为的通信电源供应圈,到通信电源屏上的一种专用DC48V接触器,后来的上海良信打了个漂亮的追击战。
微型断路器,可用。
但是良信做塑壳与框架,跳入这个红海,个人持观望态度,这个市场的运作方式,可能不能沿用前期的模式。
正泰,甲方只出那些钱的时候,用他的吧。
尊重,理解这样的企业。
到现在,再去翻人家当年的事情,没什么意思。
不是因为温州出假货,温州无罪的,别的地方怎么没有人出假货?
因为没有那么完整的产业链。
个人非常不喜欢那种因为局部否定全局的方式。
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初期,恰似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一样,有不可避免的原罪。
永远不要看不起温州那种一家做一个零件,一村可以组成若干个系列产品的模式,用ABB的形式,用几百万马克的组合冲床做接线端子,不说别的,16亿父老乡亲们都失业了,还卖个P的低压电器,等着内乱吧。
建议保持关注的企业:
德力西
德力西与施耐德的合资之后,去德力西网站上只看到两点:
1,经销商名录看不见了;2,整个网站,出现施耐德字眼非常少,个人唯一看到的就是施耐德大领导在双方合作在无锡还是苏州建的新厂致辞。
如今施耐德极其聪明地把低压电器第一个国家级研发中心搬迁至宁波,与温州柳市割裂专门开发中端产品,据内部了解,目前已经从施耐德引进一款产品国产化成功。
施耐德成立了一个部门:
叫做机电市场部,还专门有一系列灯钮产品专供这些市场的。
看起来仿佛是要去跟各地机电市场柜台后面的那些小商户合作。
正泰与施耐德关于C65的官司,这两年的平静不知道意味着什么。
无论如何,这三方和背后的各方交织在一起....远远看看,惊心动魄。
TCL
一度,个人认为全球最漂亮的开关是罗格朗的产品,后来多看了些欧洲的东西,才知道原来有的合资企业在中国卖的东西跟欧洲不一样,罗格朗从银翼电气(工业连接器),到收购TCL国际电工,到收购TCL电气,观望这个企业。
如今的TCL已经沦为了产品代工的境地,研发中心基本不具备研发能力。
展望之前
1,我们的产品比国外落后15年,我们的工艺比国外落后20年,我们没有技术研究。
过去的10年,是低压电器的黄金时代,行业平均增幅是多少呢?
30%以上。
就是说,坐在那里,每年维持业务,都能增长30%。
流金岁月中,我们积累财富,积聚实力,以图宏图霸业,然后我们干什么了?
基于两个习惯,我们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1,虚荣
9000要弄,5S、6S要弄,IPD要弄,ERP要弄,PDM要弄,柔性制造系统要弄,企业文化,CI,VI,XXI,能弄的都弄。
弄了嘛使?
梗着脖子答:
增进企业实力。
2,四两拨千斤
国内叫跟踪前沿。
跟踪哪样的?
首先能仿制,其次能唬人。
避专利,避不开再说。
这种标杆开发方法本无可厚非。
然而致命之处在于:
企业的产品系列,原本不是一个个相互孤立的单元,而是基于特定的企业着眼点去成系统开发的一个个紧密相扣的环节。
基于能仿制、能唬人能卖钱的出发点,让我们忘了这些开发出来的单元,是为什么开发而来的。
产品概念,普遍缺乏系统的观点,这是通病。
也即是,对基础技术的研究,对系统整体的研究,未能广泛介入元器件制造企业的产品开发过程。
这是我们的落后日益扩大的原因。
奇迹般的国民经济发展,进一步纵容着企业:
搞什么未来,就这几个人,先把掉在门口日益增高的的大堆金条扫进院子再说吧。
让我去考虑未来趋势?
你当我傻啊,你才看未来呢,你们全家都看未来。
对于落后的观点,说三件事:
1,施耐德、GE、三菱在售产品,均为单元盒结构,全中国能够实现这种结构的产品,目前只有正泰的一个NM8系列。
但是质量不稳定,销售额占塑壳断路器比重非常小,如今把此产品转到上海一个叫诺雅克的分公司,改了个名字叫Ex9M系列。
很洋气呀,据说是解决了其产品遗留的设计缺陷,但真正有没有,谁知道?
?
2,国产80%的塑壳断路器,仍为三菱80年代末推出的NF断路器系列,最前端的产品,仿制的是三菱PSS系列【1995年推出】
3,国产微型断路器的接线端子,一般上需要经过冲,折,攻丝三个主要工序.国外企业,例如ABB,是一台组合冲床,工作起来像无人值守。
对了咱说的是塑壳断路器,这个也简单,各个厂家的塑料壳体,都见过吧,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