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民法通则起草的片断回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4488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加民法通则起草的片断回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参加民法通则起草的片断回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参加民法通则起草的片断回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参加民法通则起草的片断回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参加民法通则起草的片断回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参加民法通则起草的片断回顾.docx

《参加民法通则起草的片断回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加民法通则起草的片断回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参加民法通则起草的片断回顾.docx

参加民法通则起草的片断回顾

参加《民法通则》起草的片断回顾

 1986年4月1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至今已经20年了。

民法学者的通说以为,在民法典公布以前,《民法通则》具有民事大体法的地位和作用。

20年过去了,咱们国家在各方面都发生了专门大转变,用此刻的目光看《民法通则》,自然会有不同的熟悉和评价。

我参加了《民法通则》的起草,按照我的了解,介绍一些情形。

我个人的了解和熟悉有限,只能把我印象较深的问题作一些回顾,从一个侧面提供一些历史性的信息,供列位参考。

  一、《民法通则》公布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民法通则》在20年前出台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其偶然性主要表此刻:

一是名称的偶然性。

《民法通则》那个名称不是充分酝酿的决策,而是在短时刻较快达到的共识。

1985年6月全国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召开的一系列座谈会叫民法总则座谈会,7月份正式开始起草不久,通过商议将民法总则改称民法通则。

作为民事大体法采用如此的名称,活着界民事立法史上是空前的,也是偶然的。

二是内容和体系的偶然性。

《民法通则》的内容既不是传统的民法总则,也不是民法纲要,既有传统民法总则方面的内容,也有分则方面的内容,自成体系。

如此的内容和体系反映了社会实际需要,也有理论支持,可是不具有普遍规律性,具有偶然性。

三是地位的偶然性。

《民法通则》内容简要,仅仅156条,可是它具有民事大体法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的民事权利宣言,也有偶然性。

  《民法通则》的出台有其必然性,总的来讲它是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社会进展的必然产物。

以下以分三点说明:

  一是改革开放政策进展的要求。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作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事业慢慢进展。

一开始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展个体工商业,对国有企业实行放权、扩权。

1982年9月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种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成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职责分开,踊跃进展多种经济形式。

在《民法通则》开始起草不久,1985年9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决议》,提出进一步增强企业专门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使它们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自大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进一步进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市场,慢慢完善市场体系。

在进一步进展有计划的商品市场的情形下,作为商品经济大体法的民事立法不健全,就会阻碍改革开放事业的进展,《民法通则》出台符合改革开放进展的趋势。

  二是社会现实的要求。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新事物不断涌现,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出现,在农村出现了“红眼病”。

所谓“红眼病”是指承包果园、鱼塘、林木等经济作物的人富裕了,出现了一些非承包人要求变更合同,发包人借口撕毁合同的现象。

在城市,个体工商户进展了,钱多了,怕露富,怕国家政策改变,就把人民币藏在家里,有的失火被烧掉了,有人就把钱埋在地下。

在国有企业方面,实行多种经济责任制,奖金制,有了企业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于是出现了新厂长不承担旧厂长在任期间工厂所欠债务的现象。

在公司改制中,分公司与总公司的主体地位模糊,责任不清。

在进展多种经济形式和横向经济联合中,农村出现了各类经济联合体;城市出现了合作经济(实质是合股)和多种联营形式。

后来又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公司、企业集团。

一些联营组织盈利大家分,亏损就散伙,债务无人承担。

还有的弄“挂靠经营”,以集体经济之名,经营个体经济之实等等。

  以上问题归纳起来,一是多种经济形式进展,人们对改革开放政策理解不同,难以确保改革的功效。

二是经济组织复杂多样,民事主体地位不清,责任不明。

那时有的外国人明确提出,中国没有民法,到中国投资没有法律保障。

从立法上看,突出的是缺少民法总则和物权方面的规定。

  三是司法实践的要求。

随着经济进展和人们民事权利意识增强,新的矛盾出现了,到法院打官司的多了,很多新问题无法可依,法院难和时裁决。

例如,《经济合同法》虽然用了法人概念,可是法人的条件不清楚,法人和法人的代表人、代理人的责任界限不明确。

合股性质的联营亏损了,合股人理应承担连带责任,可是没有法律按照。

某地有个合股组织因为亏损解散了,债务无人承担,其中有个合股人有一辆汽车,法院不知是不是能够扣押,用来偿还合股债务。

实践中有17岁的未成年人当领导,代表公司签定的合同是不是有效的问题也发生了。

随着个体工商业的进展,私人之间的借款增多了,个别地方出现了私人钱庄,利息很高,合法利息与非法利息的界限怎么划?

有的个体工商户招聘的工人劳动中发生了人身伤害,雇员执行职务中造成第三人伤害,应当由雇主仍是由受雇人承担责任,是个难题。

从司法实践看,尽快健全民事立法到了迫在眉睫的境界。

  以上三点说明,《民法通则》出台是咱们国家社会进展到必然阶段的必然结果。

  二、《民法通则》起草工作的民主与集中

  《民法通则》全数起草进程都表现了民主和集中有机地结合,用彭真委员长那时的发言说:

高度民主,高度集中。

《民法通则》起草工作的民主,突出体此刻第一次正式开创了立法机关、实务部门和专家相结合的立法先例。

1985年7月份正式开始由有立法机关、实务部门和专家参加的起草工作。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法律工作委员会在1985年12月召开了有180多人参加的全国性的民法通则草案座谈会,在12月4日座谈会开始的大会上,彭真委员长讲,立法要采取立法机关、实务部门和专家相结合的方式,把立法机关与实务部门的同志和专家一路请来,这是第一次。

彭真委员长还说,这是他提议的,是和中央的同志商量过的,过去没有形成制度,从这次起要成为制度。

在起草进程中,《民法通则》草案曾前后印发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法律院校和法学研究机构,普遍征求意见。

  《民法通则》起草工作的集中主要体此刻指导思想和起草进程,都依照立法机关的决策办。

据我的了解和体会,起草《民法通则》的指导思想和立法政策,归纳起来有五点: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这是我国一贯的立法指导思想,在1985年12月召开的民法通则草案座谈会期间,彭真委员长和彭冲副委员长都讲了那个问题,指出:

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按照;要从实际动身,解决实际问题;要表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既要总结我国的经验,又要借鉴外国的立法。

  3、经济关系由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别离调整,不能由某一个法律部门统一调整。

  4、内容要简明,文字表达要在准确中求通俗。

  五、立法要完备,可是要分清轻重缓急。

制定《民法通则》不是不要民法典,以后条件成熟的时候再制定民法典。

  立法机关对《民法通则》起草的进程计划明确,争取1986年春天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为此要求在民法草案四稿和法工委提出的八个问题意见的基础上,由起草小组成员分工尽快写出条文,由起草小组集体讨论后修改,普遍征求意见后,再修改。

在起草进程中,民主与集中交叉反复,群策群力,《民法通则》最终反映和集中了多方面的意见。

至今我记忆犹新的是,1985年12月召开的座谈会的目的是征求对《民法通则》草案的意见,请与会者不仅要挑毛病,而且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建议。

参加座谈会的有几位专家原来想从起草民法典的角度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当明确了会议精神以后,随即改变了原计划,依照会议要求踊跃提出了意见。

《民法通则》在较短的时刻完成了起草任务,能够说是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结果。

  三、《民法通则》的内容与改革开放进程

  此刻来看,《民法通则》制按时改革开放处在初期阶段,那时尚未如此的熟悉,看不出下一步怎么走。

改革开放的方针是肯定的,起草《民法通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明确的,可是理解上不必然一致。

起草小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门,征求到的修改意见来自四面八方,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反映在起草方案上就有不同的意见。

最后形成的《民法通则》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改革功效,反映了那时的社会实际,反映了立法政策,也反映了学者的观点,但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意见。

以下结合《民法通则》条文举三个例子,说明条文肯定的背景和理由。

这三个例子都涉及到民事主体问题,也是那时实践中最复杂最突出而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三个例子反映了《民法通则》与改革开放的进程是息息相关的。

  

(一)规定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重在巩固改革功效

  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是不是民事主体,至今还有不同的观点,《民法通则》起草时也有不同意见。

从民法原理上难说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是民事主体,立法机关主如果从政策上考虑问题。

那时农村承包经营已在全国实行,个体工商业有专门大进展,如此重大的政策问题应当用民事大体法的形式肯定下来。

《民法通则》规定了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的经营者与其家庭成员的财产和责任关系,如此规定就为解决有关纠纷提供了了法律按照。

讨论的结果是将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规定为第二章公民(自然人)中的第四节。

  

(二)规定个人合股重在表现那时的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形式繁多的经济组织,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感觉,从民事主体角度看,归结起来不外是独资、合股和法人三大类,可是在《民法通则》中如何规定并非简单。

在立法上碰到的问题之一是合股的法律地位。

对此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以为应当规定合股为民事主体,另一种意见以为合股是合同关系。

立法机关的主导意向是规定个人合股重在表现改革开放政策,是不是民事主体的理论问题,以后由学者继续研究。

最后肯定将个人合股规定在第二章公民(自然人)中的第五节。

  问题之二,是不是规定合股的财产归合股共有,这在民法上本来是个常规性问题,可是对此《民法通则》没有直接作规定,而是规定为:

合股人投入的财产,由合股人统一管理和利用;合股经营积累的财产,归合股人共有(第32条)。

这条规定主如果为了避免人们将共有误解为公有,影响人们投资经营合股的踊跃性。

规定合股人投入的财产由合股人统一管理和利用,实际效果和共有无根本区别。

  问题之三,如何区别个人合股与雇工大户?

那时已经出现了个体工商户雇工一二百人的情形,那时对此称为雇工大户。

《民法通则》第30条规定,合股是指两个以上的公民依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一路劳动。

规定合股人一路劳动,就排除雇工大户。

那时对雇工大户在政策上还看不清楚,就没有作规定。

  (三)规定法人联营重在划清民法与经济法的界限

  《民法通则》第三章法人,其中第四节有三个条文(第51-53条)规定联营问题。

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三种联营的大体形式,一是紧密型联营,实际上是一路出资,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二是半紧密型联营,实际上是一路出资,成立合股性质的企业,三是松散式联营,实际上是成立长期的合同关系,学者对此别离称为法人型联营、合股型联营、合同型联营,《民法通则》第51-53条规定的就是这三种联营形式。

用传统民法观点看,这三条规定的性质别离是法人、合股与合同,依照常规不该当规定在一路。

对《民法通则》如此规定我的理解是:

第一,规定联营反映了改革的现实,使联营关系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发生纠纷时有法可依。

第二,将个人合股与法人合股别离规定,就排除个人和法人之间的合股,这是因为对个人和集体企业或国有企业合股,关系到重大决策,需要慎重,暂不作规定。

第三,在讨论《民法通则》草案时,有主张“大经济法”的学者以为联营是经济法问题,《民法通则》不该当规定联营。

立法机关坚持在《民法通则》中规定联营,实际上是肯定了联营是民事法律关系,不是经济法律关系,如此就在法律上进一步划清了民法与经济法的界限。

  上述三个例子说明,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法,要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在必然情形下,还需要适应人们的一般观念。

《民法通则》的重要任务是巩固改革开放的功效,若是立法者能够把握经济进展规律,预见改革开放的前景,规定出较多的前瞻性的条文固然更好,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达到理想的目标是不容易的。

  四、我国的国情与借鉴外国立法

  立法要立足于我国实际,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又要借鉴外国的立法,特别强调从实际动身,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起草《民法通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将那个原则具体落实在条文上,不是没有不合。

从整体上看,立法机关和实务部门注重实际较多,学者注重理论体系较多,对外国立法的借鉴更有不同的意见,由于时刻紧迫,不能深切讨论,可是大体内容都达到了共识,以下举例说明。

  

(一)《民法通则》名称的肯定

  1985年6月法工委召开的座谈会的名称是民法总则座谈会,在座谈和起草进程中,有了改变名称的建议,提出了民法通则、民法总纲、民法纲要三个名称,各有不同的理由,其一路点是内容要超出民法总则的范围,解决实践中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

那时作为民法组成部份的法律已经有婚姻法、继承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等,缺少的主如果民法总则、物权和关于侵权责任的立法,物权法的起草难以提到立法议程,于是就决定起草以总则内容为主,兼顾分则内容的民法通则。

从《民法通则》的内容能够看出,突出了民法总则方面的规定,对民法分则的问题都涉及到了,但详略有专门大不同。

对物权和债权的主要问题作了简要的规定;将人身权单独规定一节,突出了对人身权的保护;民事责任一章突出的是侵权责任。

另外,监护问题那时尚未法律,规定得就详细些;对知识产权作了提示性规定。

《民法通则》还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如此突出借贷关系,是因为实践中这方面的问题很突出。

那时有法官建议简要规定借贷问题,即便规定一条,也便于最高人民法院依据《民法通则》作司法解释,使裁决借贷案件有法可依,《民法通则》第90条关于借贷的规定就是如此产生的。

  《民法通则》的公布,为民事司法提供了根本性的法律按照,为司法解释提供了法律依据。

《民法通则》公布后,经济体制改革有了进一步进展,1988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共200条。

法官和学者简称其为“二百条”。

  

(二)民法调整对象的肯定

  关于民法的调整对象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是法律部门划分的一个问题,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民法和经济法的界限如何肯定,对那个问题前苏联学者经太长期争辩,最后在1961年的《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民事立法纲要》中明文规定了民法的调整对象。

我国在改革开放不久就讨论民法的调整对象,接着发生了民法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争辩,有不同观点和方案,主要不合表此刻被称为“大经济法”和“大民法”两种对立的主张,主张大经济法的理论上影响最大的是纵横统一说,该说以为经济管理关系(纵向经济关系)和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横向经济关系)应当由经济法统一调整。

主张大民法的理论上影响最大的是商品关系说,该说以为商品所有关系和商品互换关系应当由民法统一调整。

《民法通则》起草时,肯定商品关系由民法调整无异议,不同的意见是,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不是仅限于商品关系。

占主导地位的意见是大体参考《苏俄民法典》,财产关系以平等划线,人身关系限于用民法方式调整的人身关系,据此形成了《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的:

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这条规定和苏联民事立法纲要的表述和内涵都不同,该纲要和1964年的《苏俄民法典》前言的表述均为:

“苏维埃民法调整在共产主义建设中因利用商品货币形式而产生的财产关系,和与这些财产关系有关的人身非财产关系。

”《苏俄民法典》第2条用4款规定民法典调整的关系,其中第三、四两款规定,行政、税收、预算方面的财产关系和家庭关系、劳动关系、土地关系都不由民法调整。

与《苏俄民法典》不同,《民法通则》包括了婚姻家庭关系、监护关系、土地关系、知识产权关系,可是对已经有单行法的,主如果提示性或原则性的规定。

  (三)法人原则上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民法通则》关于法人的规定和德国、苏联等国家的规定不同。

一是《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了法人应当具有的条件,而且规定的条件比较严格。

规定法人应当“依法成立”,那个规定直接涉及私人经济组织可否取得法人资格,是个政策性问题,如此规定便于实践中按照情形灵活掌握。

二是无穷公司是不是具有法人资格,对另外国法有不同的态度,起草进程中有不同的意见。

《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这条规定的大体精神是,法人原则上应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在企业法人部份明文规定企业法人的条件之一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第41条),又规定“法律还有规定的除。

”(第48条),如此规定是留有灵活掌握的余地。

  (四)《民法通则》用了民事法律行为和民事行为两个概念

  民法通则中是不是沿用传统的法律行为概念?

对那个问题有三种意见:

一是用法律行为,二是用民事法律行为,三是用民事行为。

主张用民事法律行为的理由是,法理学上已经利用了法律行为概念,扩大了法律行为的内涵,用民事法律行为是为了与法理学上的法律行为相区别。

另外,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是为人们树立一个行为标准,那个标准体此刻《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有的条件。

主张用民事行为的意思是用民事行为代替法律行为概念,民事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内涵相同。

用民事行为的理由有二:

一是为了明确行为的民事性质,与行政行为相区别。

二是为了避免传统民法理论上将法律行为归于合法行为,同时又将无效的法律行为归于法律行为的缺点。

后来在《民法通则》中采用了民事法律行为和民事行为两个概念。

  (五)“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概念的提出

  《民法通则》是不是利用物权包括用益物权概念,起草时进行了讨论,学理上没有原则性不合,对在《民法通则》中是不是用物权概念作了斟酌,达到了共识。

鉴于那时人们对物权概念比较生疏,担忧因为物权概念问题影响《民法通则》通过,于是就有学者提出《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一节的题目定为:

“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这是个立法技术问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概念,这也能够说是我国国情吧。

  (六)国有企业经营权的确立

  《民法通则》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对国家授予它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这条规定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反映,改变了过去利用的经营管理权概念,去掉管理二字与否具有质的不同。

国有企业的经营权问题是民法问题,仍是经济法问题,是民法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争辩的问题之一。

有的主张大经济法的学者以为,经营权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产生的,不是民事权利。

还有学者说:

国有企业姓“国”不姓“民”,经营权应当放在经济法中。

主张大民法的学者以为经营权产生的按照和经营权本身不是同一个含义,经营权是民事权利,具有物权性质。

有一次讨论《民法通则》修改稿时,有位学者强调说,我参加这次讨论会,就是为了坚持《民法通则》要有“经营权”那个概念来的。

最后,立法机关采用了民法学者的意见,落实在《民法通则》第82条。

  (七)专节规定人身权

  《民法通则》第5章为民事权利,其中第4节为人身权。

起草时有学者提出,应当突出人身权,应当写具体些,理由是咱们国家过去对人身权保护不够,发生过很多随意侵犯人身权的情形,大家都同意那个意见。

第4节有8个条文,应当说在那时条件下写的比较细致。

在第6章民事责任“侵权的民事责任”一节,对侵害人身权的责任作了具体规定。

  过去民法学界长期否定并批判西方国家的精神损害补偿制度,在起草中对是不是规定精神损害补偿进行了讨论,主流观点是肯定的,可是在条文中没有直接用“精神损害赔”概念。

《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

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能够要求补偿损失。

这里规定的补偿损失包括了精神损害补偿。

  (八)专章规定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不是独立成章,有不同意见。

反对独立成章的主要理由是,理论上不成体系,与整个民法不协调。

同意独立成章的主要理由,一是民事责任独立成章提高了民事责任的地位,有利于增强对民事权利的保护,人们也容易理解;二是责任与义务的性质不同,将责任独立出来理论上没有问题。

在1985年12月的《民法通则》座谈会上,有的法官说法院很欢迎这一章,能解决实践中无法可依的问题。

  这一章规定的违背合同的责任,不限于违背经济合同的责任,在内容上具有总括性,有的条文更能表现商品经济的要求。

  在讨论民事责任时不合较大的问题是,违约责任是不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一种意见以为,违约责任不适用过错责任原则,除不可抗力之外,违约的都要承担责任。

另一种意见以为违约责任也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了三款,后来学者对这一条的理解不同,有的学者以为从综合分析三款的内容看,违约责任是过错责任,有的学者以为是严格责任。

  (九)诉讼时效概念的沿用与内容的变革

  《民法通则》借鉴了《苏俄民法典》的诉讼时效概念,没有借鉴《德国民法典》的消灭时效概念。

参考《苏俄民法典》,没有规定取得时效。

《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的内容与《苏俄民法典》不同,《苏俄民法典》规定,国家组织关于返还被集体农庄、其他合作社组织、社会集体或公民非法占有的国家财产的请求,不适用诉讼时效(第90条第1款第2项)。

《民法通则》没有作类似规定。

对那个问题,起草中没有不同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