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4401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0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0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0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0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docx

《10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docx

10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10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1.事故风险分析

1.1.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发生急性职业危害事故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

1.2.危险源

1.3.事故类型

1.3.1.硫化氢中毒。

窒息性气体,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眼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出现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气管周围炎,意识障碍等;重者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呈植物状态,出现肺水肿、心机损害、心脏衰竭;眼部刺激引起结膜炎和角膜损害;高浓度(1000mg/m3以上)吸入可发生猝死。

1.3.2.氨水中毒。

具有刺激性臭味的无色气体常见的职业中毒主要是由于氨的存储、运输和使用过程的意外事故造成的氨的外溢和泄露引起的。

主要损害呼吸系统,可伴有眼和皮肤灼伤。

仅有一次过敏性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流泪、咳嗽、咽痛、胸闷、及眼和结膜充血等,肺部无明显阳性特征。

)急性轻度中毒:

表现为急性气管炎或支气管炎。

急性中毒中毒:

表现为化学性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

出现咽部烧灼感、声音嘶哑、剧烈咳嗽、咳痰,有时痰中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乏力等。

1.3.3.一氧化碳气体中毒。

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坏神经系统;轻度急性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恶心、出现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长期接触低浓度一氧化碳,可致头痛、头昏、耳鸣、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及心电图改变。

1.3.4.氢氧化钠中毒。

氢氧化钠为强碱性物质,具有腐蚀和刺激作用。

氢氧化钠使体内脂肪皂化,使组织胶凝化变为可溶性化合物,破坏细胞膜结构。

皮肤接触高浓度氢氧化钠,特别是湿皮肤,能引起比酸更深而广泛的灼伤。

经常接触的工人,可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皮肤病。

贱入眼内会破坏角膜、结膜、甚至虹膜,造成灼伤,若不及时彻底处理,往往会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1.3.5.盐酸中毒。

氯化氢与空气中水蒸气作用生成盐酸雾(盐酸蒸气),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并发生化学性炎症使粘膜充血,严重者可致肺水肿。

长期接触高浓度盐酸蒸气和雾,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厌食、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齿龈出血及牙齿酸蚀症等症状。

吸入7.5~15mg/m³感到不舒服,50~75mg/m³时难以忍受。

经常接触稀盐酸液可致皮肤粗糙、增厚。

浓盐酸灼伤可引起红斑、水泡、溃疡。

1.3.6.二氧化碳中毒。

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高浓度时则引起抑制作用,更高浓度时还有麻醉作用。

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

1.3.7.噪声。

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会引起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听力损失在25dB为耳聋标准,26-40dB为轻度耳聋,41-55dB为中度耳聋,56-70dB为重度耳聋,71dB以上为极度耳聋。

1.3.8.粉尘(煤尘)。

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吸入的粉尘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引发尘肺病,还可以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皮疹、皮炎、眼结膜损害等。

1.4.危害程度及范围

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如果原因分析不准确,组织人员盲目施救,或者周边人员撤离不及时会导致营救人员或无故群众的二次伤害,同时会发生气体燃烧爆炸、污染环境等次生灾害。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领导机构及职责

组织机构和职责见《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救援预案》中第3条“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

2.2.工作小组及职责

组织机构和职责见《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救援预案》中第3条“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

3.处置程序

3.1.应急预警

3.1.1.预警条件

3.1.1.1.空气中有刺激性或异常气味,眼睛、喉咙感觉不适,呼吸困难等。

3.1.1.2.有毒物质发生泄漏,现场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报警。

3.1.1.3.发现作业现场有人晕倒。

3.1.1.4.进入有限空间未进行有效隔离、置换、通风、检测分析,未佩戴个体防护用品。

3.1.1.5.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人员,联系无反应等。

3.1.2.预警方式、方法

3.1.3.现场出现事故征兆时,在事故地点及附近的人员首先排除事故隐患,利用电话、对讲机或派出人员等方法,迅速将情况和危害程度向作业班组长和生产值班调度汇报。

各组成员携带各自的抢险工具,赶赴出事现场。

3.2.信息报告

3.2.1.作业班组长和生产值班调度要根据事故的性质和蔓延趋势,迅速做出应急处理措施;如事故难以效控制,迅速向部门各级负责人汇报,向应急值班室报警,并对可能受事故波及区域的人员发出警报通知。

3.2.2.公司应急救援联络电话和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联系电话详见《公司电话号码一览表》。

公司24小时应急值班室:

7231498,报警内线8000。

3.2.3.公司应急值班室接到报警后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汇报,接到汇报后总指挥应立即宣布启动本应急预案,事故快报(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人员伤亡、事故现状、实施救援情况及事故发展预测)总指挥或副总指挥审核后,在1小时内分别向上级公司、当地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报告。

3.2.4.事故报告内容包括: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现场情况;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已经采取的措施。

3.2.5.应急值班室要有对外部联系电话,包括医疗救护队、上级有关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电话联系方式。

可采用电话、手机、传真等方式对外联系和求援。

3.3.应急响应

3.3.1.事故分级

3.3.1.1.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可控性、救灾难度和影响范围,将事故分为三级。

3.3.1.2.Ⅰ级危害事故:

3人以上出现急性职业病患者。

3.3.1.3.Ⅱ级危害事故:

1--3人出现急性职业病患者。

3.3.1.4.Ⅲ级危害事故:

1人出现急性职业病患者。

3.3.2.应急响应分级

3.3.2.1.采取“分级响应”的原则,由现场负责人根据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判断突发事件的等级,汇报相应的领导,由相应的领导决定起动对应等级的应急预案。

3.3.2.2.Ⅰ级危害事故:

3人以上出现急性职业病患者,公司安委会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安排疑似人员及时确诊治疗,并及时上报政府主管部门。

3.3.2.3.Ⅱ级危害事故:

1--3人出现急性职业病患者,公司安委会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协同公司人力资源安排疑似人员及时确诊治疗,并向公司安委会上报。

3.3.2.4.Ⅲ级危害事故:

1人出现急性职业病患者,所属车间及时向安环处部汇报,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及时确诊治疗。

3.3.3.响应程序

3.3.3.1.应急指挥

3.3.3.1.1.发生非伤亡、经济损失较小的事故,由单位负责人或现场负责人负责启动现场处置方案,本预案进入预备状态;

3.3.3.1.2.发生一般事故,立即启动《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同时报告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夏河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夏河县经信局等;

3.3.3.1.3.发生较大及以上伤亡事故,立即启动《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同时报告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夏河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夏河县经信局,请求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

3.3.3.1.4.应急值班室接到事故汇报后,立即向总经理汇报,由总经理(总经理不在由副总经理负责)下达命令,启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值班调度员接到启动应急预案命令后,立即通知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到调度指挥中心召开紧急会议。

3.3.3.2.应急行动

3.3.3.3.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到达调度中心后,由总指挥下达救援命令,根据事故情况,分析判断事故严重程度、波及范围、存在的威胁,确定先期救援方案;

3.3.3.4.按照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指令,现场抢救组进行现场侦查,组织或协助事故单位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3.3.3.5.保障技术组针对事故现场情况,制定详细的抢险救灾方案,报应急救援指挥部批准后实施,营救受难人员。

3.3.4.资源调配

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事故性质、影响范围、灾害程度,及时向麻当乡卫生院、甘南州人民医院、夏河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发出救援请求,请求上级部门给予医疗救护队伍、技术专家等救援支持。

同时安排专人做好应急救援物资的调配工作。

3.3.5.应急抢险

3.3.5.1.当发现有人出现急性职业病后,应立即关闭运转机械,现场有关人员立即向周围人员呼救,同时向部门负责人报告。

3.3.5.2.事故单位员工在发生事件时应立即佩戴好个人防护器材,检查有无人员中毒,并采取关阀、切断物料、停机等应急措施;

3.3.5.3.事故周边单位人员在接到事件预警报告后,立即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按照相关应急预案,统一指挥,协助事故单位实施应急措施,在接到撤离指令时,必须严格做好撤离,疏散等工作。

3.3.5.4.保证值班人员上岗到位齐全,确保值班电话24小时通讯联系畅通,及时了解现场及其他方面信息。

3.3.5.5.接到预警信息后,迅速上报本部门领导,同时立即发布战斗指令,全体人员配戴好个人防护装备,随时准备赶赴现场实施救援。

3.4.扩大应急

3.4.1.在事故抢救抢险过程中,若事态扩大,抢救力量不足,事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抢救组和现场抢救指挥部要立即向救援指挥部汇报;

3.4.2.由应急救援总指挥决定向上级部门求救,请求兄弟单位或政府部门进行增援,启动上一级事故应急预案,实施扩大的应急响应;

3.4.3.必要时公司应急总指挥部可决定组织事故现场周围人员进行紧急疏散或转移,或请求地方政府组织周边群众进行紧急疏散或转移。

3.5.信息公开

3.5.1.按照“积极主动公开”的要求,把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更多、更全面、更细致地告知社会公众,在满足群众知情权的同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3.5.2.事故调查组应在2小时内将生产安全事故信息对媒体、社会、居民公开,及时准确发布采取的事故处置举措、抢险救援进展,回应社会关切,消除公众疑虑。

3.5.3.事故调查组应及时跟踪事故救援情况,将伤亡、经济损失等情况及时公开发布。

3.6.后期处置

3.6.1.救援结束后对现场进行恢复,对损失情况进行检查,确定设备损坏情况和抢修方案。

3.6.2.对事故抢险人员、器材进行清点,并撤离现场。

3.6.3.公司组织各方资源开展抢修,尽快恢复正常生产。

3.6.4.公司在事故发生后2日内组织事故原因调查分析,填写事故原因分析记录,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报请安委会批准后实施。

3.6.5.安委会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

3.6.6.配合上级部门和政府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做好伤员及家属善后工作。

3.7.应急保障

3.7.1.应急救援指挥部及其工作小组按照日常工作分工做好应急物资和装备准备,各种器材应指定专人保管,并定期检查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状态,重点器材应设救援器材柜,专人保管以备急用。

3.7.2.医疗器材:

担架、氧气袋、塑料袋、小药箱等应存放在施工现场医务室或办公室;

3.7.3.抢救工具:

一般公司常备工具即基本满足使用,日常存放于施工现场仓库;

3.7.4.照明器材:

手电筒、应急灯36伏以下安全线路、灯具等存放在施工现场仓库内;

3.7.5.通讯器材:

、手机、对讲机、报警器等由个人分别保管;

3.7.6.交通工具:

公司常备值班急用车辆,停放于小车库、办公楼门前;

3.7.7.防护用品:

包括防护服、防护帽、防护眼镜、手套、呼吸器、防毒面具等。

3.7.8.图表资料:

包括夏河季风玫瑰图、消防器材分布图、压力管路系统图、供电系统图、程控电话安装图、给水排水系统图、公司厂区平面图等。

4.处置措施

4.1.处置原则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充分准备、措施果断;先救人员、后保设备、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

4.2.危险源监控

4.2.1.监控方式

监控方式要坚持技术监控为主,人工监控为辅的原则,建立完善技术监控手段,全天候掌握和控制危险源运行参数,保证危险源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不具备技术监控手段和措施的危险源,要制定可靠的人工监控方式,定期检查确认,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和隐患。

4.2.2.监控方法

4.2.2.1.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卫生管理制度,落实监控措施;

4.2.2.2.建立职业健康卫生监护台账,档案;

4.2.2.3.企业每年进行一次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监测、检测;

4.2.2.4.企业所有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按规定定期检测;

4.2.2.5.安全附件和仪表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检定,主要包括各储罐、压力容器、压力储罐应该配备的安全阀、压力表等;

4.2.2.6.设置有毒和可燃气体报警设施并定期校正;

4.2.2.7.重点关键部位设置摄像头监控;

4.2.2.8.企业和各部门对接触职业危害场所定期安全检查,落实整改措施;

4.2.2.9.制定日常检查表,专人巡检,做好检查记录;

4.2.2.10.设备定期保养并保持完好;

4.2.2.11.做好交接班记录。

4.2.3.预防措施

4.3.处置措施

4.3.1.氨水泄漏中毒处置措施

4.3.1.1.最早发现事故者应发出预警信号,依据事态发展,配合中控员全权负责,直接进行停止氨水泵,关闭电动阀。

采取一切办法切断事故泄漏源头。

4.3.1.2.发生事故的单位,应迅速查明事故发生源点、部位和原因,及时向当班组长及应急救援组报告。

4.3.1.3.当班组长接到事故报警后,应迅速要求事故单位查明事故部位(装置)和原因,并依据事故情况决定下达启动救援的指令。

4.3.1.4.应急队伍到达事故现场后,按照《急性职业病事故应急预案》实施救援。

首先进行事故现场侦察,同时联系事故单位人员,询问现场是否有受伤、中毒被困人员,若现场有被困人员,则立即组织应急人员配戴好个人防护器具,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迅速展开事故现场伤亡人员的搜救、抢出任务,以最快速度将伤员及中毒者脱离现场交医疗组抢救;搜救过程要及时向应急救援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4.3.1.5.救援人员负责对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提供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等器材保障工作。

4.3.1.6.依据事态发展情况和应急救援需求,应急救援组可向上级公司请求支援。

4.3.2.储存设施发生泄漏处置措施

4.3.2.1.采取隔离和疏散措施,避免无关人员进入事件发生危险区域,并合理布置消防和救援力量;

4.3.2.2.迅速将受伤、中毒人员送往医院抢救;组织医疗专家,保障治疗药物和器材的供应;

4.3.2.3.根据储存设施救护的特点及风向,合理组织扑救工作;

4.3.2.4.采取防泄漏、防扩散控制措施,防止火势蔓延;

4.3.2.5.对灾区附近受威胁的储存设施,应及时采取冷却、退料、泄压等措施,防止升温、升压而引起火灾爆炸;

4.3.2.6.在扑救火灾过程中,应有足够数量的灭火用水、消防器材,以应对沸溢和喷溅等突发情况;

4.3.2.7.当泄漏、火灾失控时,应密切关注储存设施燃烧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征兆,应及时采取紧急撤离危险区等应变措施;当疏散现场周边大面积人群时,现场应急指挥部应协助当地政府机构做好相关工作。

4.3.2.8.处理完毕,立即组织火灾现场的清理和洗消工作。

4.3.3.容器发生泄漏处置措施

4.3.3.1.采取隔离和疏散措施,全力救助伤员;

4.3.3.2.重点做好现场救援人员的防中毒和防窒息措施;

4.3.3.3.采取工艺隔断和堵漏措施,减少可燃物料、有毒气体的扩散。

4.3.3.4.碱性物质泄漏时。

应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品,关闭有关阀门,改变工艺流程或降负荷,同时采取措施堵塞泄漏点,以防止进一步泄漏。

泄漏点被控制后,要及时将现场泄漏物进行收容、稀释、中和处理,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和环境污染。

4.3.3.5.酸性物质泄漏时。

中毒者应立即脱离现场,给予镇静止痛药物。

呼吸道刺激症状严重时,可用6%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和吸氧。

注意防治肺水肿,并给予祛痰、解痉、消炎等对症处理。

局部灼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并脱下污染衣服,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冲洗后再以清水冲洗,并依照热灼伤处理。

眼部灼伤,可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少15分钟以上,再以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而后进行止痛、抗感染和其他眼科处理。

4.3.4.发现疑似职业病患者处置措施

4.3.4.1.综合办公室、安环处及时向疑似患者书面告知诊断结果,同时安排疑似患者确诊治疗。

4.3.4.2.公司安委会下发职业病危害防治专项大检查通知:

重点检查生产装置跑、冒、滴、漏治理及防腐措施落实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维护和检修记录落实情况;职业危害应急救援器材、劳动防护个人用品佩戴使用保养情况;职业病防治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执行落实情况;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报警器运行管理情况。

4.3.4.3.安环处委托有资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出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对超出接触值得危害因素立即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疑似患者。

4.4.急救措施

4.4.1.强碱类急救措施。

急速离开污染区,安静休息保暖,如呼吸停止,立即人工呼吸、吸氧,眼部刺激用水或2%碳酸氢钠冲洗,结膜炎可用醋酸可的松软膏点眼,静脉注射美蓝加入葡萄糖溶液,或注射硫代硫酸钠,促使血红蛋白复原,控制中毒性肺炎与肺水肿发生。

皮肤灼伤时,应及时用流水充分冲洗,洗涤至皂样物质消失后,再按烧伤处理。

眼灼伤时先用流水冲洗,再选择适当的中和药物如硼酸水大量冲洗,特别要注意穹窿部要冲洗彻底。

4.4.2.强酸类急救措施。

皮肤用大量清水或碳酸氢钠冲洗,酸雾吸入者用2%碳酸氢钠雾化吸入。

经口误服,立即洗胃,可用牛奶、豆浆及蛋白水、氧化镁悬浮液,忌用碳酸氢钠及其他碱性药洗胃。

大量清水冲洗皮肤,特别对眼要用流动水及时彻底冲洗,并用硼酸或稀醋酸液中和碱类。

经口误服,引起消化道灼伤,用牛奶、豆浆及蛋白水或木炭粉保护粘膜。

中毒者应立即脱离现场,给予镇静止痛药物。

呼吸道刺激症状严重时,可用6%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和吸氧。

注意防治肺水肿,并给予祛痰、解痉、消炎等对症处理。

局部灼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并脱下污染衣服,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冲洗后再以清水冲洗,并依照热灼伤处理。

眼部灼伤,可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少15分钟以上,再以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而后进行止痛、抗感染和其他眼科处理。

4.4.3.一氧化碳中毒急救措施。

首先迅速脱离中毒环境  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立即为密闭居室开窗通风,松开病人的衣领、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

呼吸、心跳停止的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其次纠正缺氧,吸氧,吸氧可以加速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促进一氧化碳的排出。

有条件的应立即行高压氧治疗,高压氧舱治疗能增加血液中溶解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可迅速纠正组织缺氧。

高压氧治疗应在早期,最好在4小时内进行,如属昏迷或碳氧血红蛋白>25%,即使病人未发生昏迷,均属于高压氧治疗的适应症。

如无高压氧设备,应采用高浓度面罩给氧或鼻导管给氧。

然后改善脑组织代谢。

昏迷时间较长,高热或频繁抽搐者,可采用以头部降温为主的冬眠疗法,以减少脑代谢率,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性。

早期给予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静脉滴注,以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

应用脱水剂、利尿剂以防止脑水肿,可用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滴注,必要时可与速尿联合或交替使用。

最后,对症治疗。

低血压休克者给予扩容抗休克,抽搐者给予安定、苯巴比妥,肺部感染者给予广谱抗生素。

4.4.4.氨水中毒急救措施。

一旦氨水沾污皮肤,先用清水或2%的食醋液冲洗;若皮肤局部出现红肿、水泡,可用2%的食醋液冲洗;若皮肤局部出现红肿、水泡,可用2%的硼酸液湿敷。

鼻粘膜受到强烈的刺激,可滴入1%的麻黄素溶液,重者应吸入糜蛋白酶。

氨水溅入眼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再滴入氯霉素眼药水,仍感不适时须请医生急诊和治疗。

发现氨水吸入中毒者(出现呼吸道、眼、鼻、皮肤粘膜的严重刺激感,并伴随咳嗽、流涕、发痒、气促、紫绀、烦躁等症状,应让他迅速离开现场,并脱去被氨水污染的衣、裤;口服食醋50-100毫升,同时服用维生素c50毫克,每日3次;若出现咽喉梗塞,肺气肿等症状,应请医生急诊治疗,以免发生意外。

4.5.注意事项

4.5.1.进入事故现场的救援人员必须根据发生中毒的毒物,选择佩戴个体防护用品。

进入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碳、氮气、氨气等中毒事故现场,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进入液氨中毒事故现场,必须佩戴正压式呼吸器、穿气密性防护服。

4.5.2.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询问中毒人员、被困人员情况;毒物名称、泄漏量等,并安排侦查人员进行侦查,内容包括确认中毒、被困人员的位置;泄漏扩散区域及周围有无火源、泄漏物质浓度等,并制定处置具体方案。

4.5.3.确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标志,疏散警戒区域内与救援无关人员至安全区域,切断火源,严格限制出入。

救援人员在上风、侧风方向选择救援进攻路线。

4.5.4.确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标志,疏散警戒区域内与救援无关人员至安全区域,切断火源,严格限制出入。

救援人员在上风、侧风方向选择救援进攻路线。

4.5.5.设定隔离区,封闭事故现场,紧急疏散转移隔离区内部所有无关人员,实行交通管制。

4.5.6.实时监测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及时调整隔离区的范围,控制泄漏源,实施堵漏、回收或稀释等措施处理泄漏介质,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4.5.7.事故处置应按照“先人后物、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实施救援。

4.5.8.事故相邻单位应及时提供防护器材等救援所需的工具,事后由各单位自行补充处置。

4.5.9.对于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时,要严格控制非防爆电器设备、工具等易产生火花器具的使用,及时驱散和稀释泄漏物,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引发次生灾害。

4.5.10.应急救援结束后对应急救援人员、抢险器材等进行洗消,严格控制洗消污水排放。

4.6.附件

4.6.1.指挥部成员通讯联系表

4.6.2.公司各部门负责人、相关人员通讯联系表

4.6.3.应急救援外部通讯表

4.6.4.公司应急救援各小组通讯联系表

4.6.5.公司伤员心肺复苏法现场救护流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