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4049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题.docx

《心理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题.docx

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心理学研究的选题标准:

A理论性B科学性C历史性D社会性

2.中等学校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教育心理研究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学生主体原则B发展性原则C理论性原则D操作性原则

3.确立研究课题要考虑的课题价值有A历史价值B理论价值C社会价值D反思价值

4.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的心理现象是:

A感觉B知觉C记忆D注意

5.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反映学生具有那种注意品质:

A助一稳定性B注意分配C注意广度D注意转移

6.人在知觉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是知觉的:

A理解性B恒常性C整体性D选择性

7.引起并维持人的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的目标的内部动力是:

A意志B动机C需要D兴趣

8.人脑中出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是:

A记忆B感觉C注意D表象

一、单选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关于需要的结构中,比较著名的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4.(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5.(注意的稳定性)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6.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属于(注意的分配)。

7.(注意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

8.感觉性和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9.“月明星稀”属于感觉对比。

10.“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适应。

1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趋势

12.心理学家陆钦斯的量水实验证实了(定势)作用。

13.(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4.(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如读小说时,头脑中出现的相应的形象。

15.(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形象的过程。

如作家的艺术构思,科学家的新假设。

16.(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17.(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最必需的心理特征。

18.晶态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到(25岁)后,发展的速度逐渐平缓。

19.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呈(正态分布)。

20.(性格)表现了人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二、多选题:

1.心理学研究的标准是:

A社会性B价值性C科学性D明确性E可行性

2.中等学校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教育心理研究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理论性原则E操作性原则

3.教育心理的研究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A提出问题B制定计划C付诸实施D整理资料E撰写研究报告

4.确立研究课题要考虑的课题价值主要有:

A实践性B理论性C科学性D明确性E可行性

5.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包括:

A感觉B意志C知觉D思维E想象

6.表象具有的特征是:

A整体性B直观性C理解性D可操作性E形象性

7.人的需要的特征有:

A动力性B对象性C永恒性D社会性E自然性

8.知觉的基本特征是:

A理解性B恒常性C整体性D选择性E直观性

9.遗忘的基本规律有:

A时间因素B识记材料性质、数量C学习程度D材料顺序E识记者的态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面、多侧面的系统。

心理现象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意识心理)(无意识心理)

2.个体心理包括(动机心理)、(心理过程)、(心理特性)。

3.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划分以下七个基本的层次:

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社会性动机包括(兴趣、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交往动机)。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注意的特征(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7.记忆的基本过程有(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三个环节。

8.短时记忆储存信息时间是(1分钟)左右,信息容量是(7+2个组块)。

长时记忆储存信息时间是(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

9.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的性质。

10.思维的心智操作包括(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

11.想象的综合过程的形式有(黏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12.情绪根据性质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13.情绪根据社会内容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4.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目的确立、选择达到目的的方法、决定的做出)。

15.意志品质有(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性)。

16.一般能力包括(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也称为智力,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核心。

17.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性质?

答:

1)中等学校心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特征为主。

2)中等学校心理学注重理论性,而以应用性为主。

2.为使问卷有效,问卷时应注意什么?

答:

为使问卷有效,问卷设计时应注意:

1)问题要明确,没有难懂与含糊的地方;2)问题不宜过多,不要设计复杂或难以回答的问题;3)问卷题目应生动有趣、回答要简单,以便于统计处理;4)一套问卷应用一定的测验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的问题;5)调查范围较大,应通过预测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2.引起人无意注意的特点。

答:

1)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强度越大,越易引起无意注意。

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差异越显著,越易引起无意注意。

3)刺激的动感。

活动的刺激比静止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

3.人格的成因

答:

1)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对人格的影响程度随人格特质不同而异。

2)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文化生活环境之中,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作用不仅表现在自然的遗传因素上,也体现了社会的遗传因素。

主要体现在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上。

4)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4、如何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划分以下七个基本的层次:

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能力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心理学上对人的能力差异主要从能力类型结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差异、和能力表现早晚差异等三个方面来考察。

1)能力类型结构差异

能力的成分多种多样,并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这些能力成分的不同结合就构成了能力类型结构的差异。

比如在一般知觉能力方面,有人属于分析型的,对事物的细节感知比较清晰;有人属于综合型的,善于从总体上把握客观事物。

2)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各种能力在不同个体身上的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大体来说,就能力的发展水平在全部人口中的表现来看,应该呈正态分布。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发展水平不尽相像,就不同个体来看,有表现早晚的差异。

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早,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晚。

5.知觉的特征

答:

1)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以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2)知觉的整体性

在感知未曾经历的或不熟悉的事物时,人们通常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将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3)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环境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做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做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的反映周围环境,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体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6.遗忘的规律

答:

1)时间因素

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做为记忆材料研究遗忘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里遗忘速度最快,随后逐渐变得缓慢,这就是有名的“先快后慢”规律。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熟练动作技能最难以遗忘。

3)学习的程度

一般认为,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适当的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

4)材料的顺序

记忆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系列材料的始末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容易遗忘。

5)识记者的态度

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容易保持,不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没有意义的材料容易遗忘;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保持,引起个体不快乐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遗忘。

7、注意基本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8、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9、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客观:

刺激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的运动和变化/刺激的新意性.主观:

需要/兴趣/情绪/精神状态/期待.

10、引起有意注意的因素:

活动目的任务/间接兴趣,活动的合理组织,坚强的意志等.

11、注意的特征(品质)包括什么?

答: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12、感觉的心理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感觉性和感觉阈限;2.感觉适应;3.感觉的对比;4.感觉间的作用;5.联觉.

13、知觉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答: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14、记忆的基本过程及规律是什么?

答:

:

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有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组成.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这一基本过程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1.识记--信息编码.识记是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识记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2/保持--信息储存.保持是把识记过的事物以一定的形式存储到头脑中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保持是人脑将经过了编码了的信息进行存储的过程.3.再现--信息提取.再现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识记过事物映象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是信息的提取过程.

记忆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初期遗忘的较快,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遗忘的发展具有"先快后慢"的趋势.

15判断:

保持并非原封不动地保存头脑中识记过的材料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保持的变化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16.影响遗忘过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等.

17.思维的种类: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3、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18、思维动用的心智操作包括:

1、分析和总和;2、比较和分类;3、抽象和概括。

19、创造思维的特点?

答:

1、新颖性;2、创造性思维是复合思维与发展思维的产物。

3、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

20、想象的种类有:

1、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

梦被视为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21、情绪根据社会内容分为:

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22、分析意志行动及其特征?

答:

我们把受意志支配,表现意志的行动叫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的特征:

第一,意志行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是人自觉的目的相联系的。

第二,意志行动和克服困难的联系。

23、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

2、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

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4、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24、如何理解人格结构的特征?

答:

1、气质,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的含义。

同时气质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水平。

(判断)2、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3、自我调控系统。

25、人格多种本质特征:

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

26、判断: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四、判断

1.需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成U形曲线的关系。

3.教师用红笔批改作业、“鹤立鸡群”属于刺激物之间对比关系引起无意注意。

4.教师讲课抑扬顿挫,或突然停止讲课属于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引起的无意注意。

5.新教师、教师变换服装进教师,或讲课中教具的使用属于刺激物新异性引起的无意注意。

6.教师上课时强调学习重要性属于有意注意。

7.熟练读课文、熟练骑自行车、演奏家熟练地演奏乐曲属于有意后注意。

8.教师批作业用红笔符合知觉的选择性。

9.门开的大小不一样,我们从不同角度看门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我们总是把门看成是矩形的属于知觉的恒常性。

10.保持并非原封不动地保存头脑中识记过的材料的静态过程,保持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

11.一题多解,一事多议,一词多组,就是发散性思维。

12.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心境。

1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人格的独特性。

五、辨析

1.创造性思维是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产物。

答:

此观点是正确的。

理由:

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提出多种假设或更好的方案,没有发散思维,思维活动就不可能有所创造。

然而,创造性思维还必须从众多选择中选出最合理的方案,这又必须需要辐合思维。

所以,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从发散思维到辐合思维,又从辐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往复,不断深化而完成的。

2.任何想象都有创造性成分。

答:

此观点是正确的。

理由: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任何想象的构成成分都是对已有表象的加工、改造。

六、论述:

1.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是什幺?

答:

1)教师学习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育人。

教育是一种育人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宏观上,教育主要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而微观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除了受庆祝会因素影响之外,还直接受师生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的制约。

学习中等学校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认识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尤其是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它的作用和意义。

(1)测量与描述

心理学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测量研究,这些心理测量的理论与技术有助于教育教学的科学化。

在测量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与规律进行描述和说明。

(2)理解和解释

要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学习中等学校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言行变化的心理原因,正确施教。

(3)预测与控制

教育本身就是控制。

中等学校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进行科学的预测与控制。

2)教师学习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中等学校心理学要分析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教学改革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1)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系统

教师只有从心理学角度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过程及其特点,才能优化组织教学过程;只有了解学生技能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练习。

要开发学生智力,就必须了解智力结构及教学与智力、能力发展的关系;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就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尤其是思维活动的规律。

(2)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意活动系统、人格协调系统

必须重视智力因素以外的品德因素、情意因素、人格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它们是教学活动中的动力调节因素。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了解正确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重视知情结合,激发与维持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因为它们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的发展以及品德与人格的形成。

(3)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系统

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是影响教学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

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课堂交往的结构、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教师在课堂中的态度与作风、班集体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等都是教学改革中的值得重视的问题。

3)学习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提高的心理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水平。

不仅要提高教师所教学科的知识水平,还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最为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

例如,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教师必须善于学习,要教会学生思维,教师必须善于思维,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加强自我休养,不断的自我完善,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4)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搞现代化要靠科学,育人也要靠科学。

开展中等学校教育科研必须学习中等学校心理学,提高学生素质。

中等学校心理学不仅为教育科研提供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供一些心理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2.如何搞好试验设计?

答:

实验设计是进行研究工作的计划,是研究过程中关键性的一环。

科学设计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设计只有科学、周密、合理、可行,才能保证实验研究取得成功。

实验研究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与确定课题,建立理论假设

研究一定要针对问题,依据问题选择与确定课题,然后对该课题的进行和结果做出理论上的预测,建立假设。

主要顺序是;

(1)发现问题,要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去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确立研究该问题的课题,要考虑该课题的实践与理论的价值、性质、科学性、明确与可行性。

(3)建立理论假设,即对该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设想性或尝试性的答案。

2)制订实验研究计划

(1)确定研究对象。

要依据课题的要求与主客观条件确定研究对象及其人数。

教育心理学选择研究对象应注意方法的科学性,选择的随机性、客观性、可比性与数的恰当性。

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常有:

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有意抽样。

(2)设计实验研究的因素控制。

实验中的因素控制又称为条件控制。

要设计实验中的自变量,一定要重视解决实验中自变量的可操作性、可控性问题。

这是教育心理实验的难点。

其次要注意实验中无关变量的的控制。

在实验中,除有改变的自变量外,其它一切因素都可称为无关变量。

实验中可用无关变量的消除、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无关变量的抵消等控制方法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3)确定实验的技术手段。

如实验需要何种心理测验、是否使用计算机等。

(4)设立对照组。

为说明实验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往往设立对照组,以便进行比较。

(5)确立实验效果的检测和评估手段。

考虑用什幺标准或方法检测和表现实验效果。

(6)确定研究阶段与步骤。

3)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

包括:

搜索有关的研究资料;实验研究的物质条件方面的准备;参加实验研究的人员培训;如果需要,在小范围内先进行试测,以取得经验,纠正差错。

4)实验的实施阶段

包括:

(1)应严格执行实验计划,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验设计;

(2)过程中设法昼控制各项条件因素;(3)对实验过程要详尽记录,并收集保管实验资料;(4)适时进行反馈调节。

5)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结果

包括:

(1)整理资料,要按有关标准对资料分类、核校、筛选;

(2)对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找出特点,揭示关系;(3)进行推理、验证假设。

6)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对实验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方法、结果的总结和理论概括。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很多,有情境因素也有个人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各个因素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1)动机水平。

动机水平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

动机对解决的影响表现在性质和强度两个方面。

2)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方式。

问题的情境对解决问题的影响大体有这样几种表现:

问题情境中物体与事件的空间排列不同,能促进或妨碍问题的解决;问题元素的空间集合文献不同,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体或事实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定势。

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先前心理活动的结果。

如果新的问题与先前解决的问题相类似,则定势会促进新问题的解决;否则,就会阻碍新问题的解决。

4)原型启发。

原型就是指对问题解决有启发作用的事物。

原型启发会使人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豁然开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鲁班造锯是得益于丝茅草。

5)迁移作用。

指原有知识经验在新情境新问题中的应用,有正迁移、负迁移之分。

6)功能固着。

人们习惯于将某种物体的功能或用途看成是该物体固有的,这种在人的观念上限定事物的功用或性能的思维成为功能固着。

它能促进问题的解决也能阻碍问题的解决。

7)个性因素。

个性差异也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

实验表明,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往往在灵活性、首创性、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上表现优势。

4.能力发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遗传是环境的基础,,环境表现遗传。

1)遗传

血缘关系接近的人在智力发展水平上确实有接近的趋势。

一般认为,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相应的能力的发展。

但是素质本身不是能力,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它仅仅给能力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

人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把可能转变为现实。

2)环境和教育

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经常用个体后天智力的变化发展来说明。

个体从遗传中所获得的潜能被开发到什幺程度应该取决于环境的作用。

在环境中作用显着的当数产前环境、早期经验和学校教育因素。

产前环境是指胎儿出生之前在母体内的环境,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和未来智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早期经验是指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重视青少年的早期经验,改善他们的早期生活环境,对其智力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学校教育是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能掌握知识技能,而且可以提升智力和其它心理品质。

3)实践活动

人的能力是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的,离开了社会实践,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

七、案例

1.一位教师讲课中采用以下做法:

①是将教具小黑板朝里放在不显眼的地方,等到需要教具时,才拿出来。

这种做法是否恰当?

②教师讲课之前,首先说明目的、任务,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③有学生做小动作,教师不点他的名,而是提高音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运用心理学(注意)理论分析上述教师的做法。

答:

教师的做法恰当,符合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有集中。

①讲课前把教具先放在桌子后面,避免学生注意转移到新刺激上,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在需要时再拿出来,这时新异刺激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讲课效果好。

②因为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有助于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师在课前说明目的正是为了更好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③学生做小动作是注意的分散,教师提高嗓音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使学生停止小动作,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不影响其它同学听课和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