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9275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201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201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第一课时(教科书第2、3页),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本节课教材安排3个例题。

例1,首先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用图给出伸开双臂测量一块大石头,用��测量一块布,用脚测量一根竹竿等。

接着,设计了师生用��作单位测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并给出不同的测量结果。

(见同)提出: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最后用文字说明:

这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

例2:

认识并体会1厘米。

教材首先说明:

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用图和明明说话的方式让学生认识1厘米,并要求像图上一样用手比划一下。

(见图)然后提出: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并用图介绍了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最后说明: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例3,用直尺测量纸条的长度,测量一个5厘米纸条的图,并用聪聪的话说明了测量的方法。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对于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是首次接触,因此会觉得陌生而又抽象。

教学时要利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测量的实际长度的机会。

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课型:

新授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

谁矮?

高多少?

矮多少?

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

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

课桌的长是几��?

指名回答。

教师提出疑问:

我量了只有3��。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

每个人一��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

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

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

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

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

后面的呢?

(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

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

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

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

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

我们发现了什么?

(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

(很短。

)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师:

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

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

怎么量?

(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

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需要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

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第二课时(教科书第4页),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本节课教材安排两个例题。

例4,测量黑板的长。

先利用上节课的经验用直尺测量,因为直尺太短,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接着用比较长的米尺测量,在此基础上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做单位。

然后,让学生拿一把米尺,借助学生的身高、两臂长等体验1米有多长。

例5,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仍然利用直观的米尺,通过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得出1米=100厘米。

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

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材编排特点:

在认识米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

教材通过探索操作来引入,让学生在测量黑板的长度时,感觉到用长度单位“厘米”测量比较麻烦,从而引出需要更长的长度单位,这样的想法。

与教学“厘米”一样,这里也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建立“1米”的表象。

这里安排了“臂展””身高”1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建立1米的表象。

同样这里也给出了“1米”的符号表示“m”。

例5认识厘米和米的关系,是让学生直接观察米尺得出“1米=100厘米”,不需要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的机会少,所以教学中紧密结合生活实践,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

初步接触厘米、米,有的学生会混淆两个概念。

借助一些趣味练习,让帮助学生区分使用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师:

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

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你能用你手上的学生尺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吗?

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我们教室的长,你觉得合适吗?

(不合适)为什么?

教师指出:

量教师的长、操场的长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

(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

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

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

1米)

(1)横向、纵向建立1米的表象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教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练习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2.观察刻度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

1米=100厘米)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

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

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多媒体课件演示:

跳绳,小猫,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如:

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米?

1米有多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