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课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9269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政务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电子政务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电子政务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电子政务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电子政务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政务课件.docx

《电子政务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政务课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政务课件.docx

电子政务课件

电子政务概论

二、通讯的现代化与电子政务

(一)信息化与管理变革

1、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就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

信息化这一概念从何而来呢?

这一概念的产生是与工业化、后工业化等概念相联系的,其初始含义是反映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发展过程。

1967年初日本的一个科学、技术与经济研究小组参照工业化一词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信息概念的起源。

该小组认为,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而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有形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到无形的难以触摸到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的演化或转型。

中国对信息化一词的最初使用是1986年“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讨论会”。

会后编辑出版的《信息化——历史的使命》一书中,信息化被首次用来描述“国民经济中信息部门不断壮大的过程”,“国民经济和社会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和知识性空间转移到过程”。

对于信息化这一个词语当前英美词典里还没有对应的单词,我们国家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就造了一个英文词“Informatization”。

当前对于信息化的含义的多种的理解:

一是认为信息化是指通信现代化、社会计算机化和网络技术现代化,即三个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rol)。

二是认为信息技术中通信、网络管理和计算机运用正走向一种“趋同状态”,当今世界工业标准的发展与使用以及电信管制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增长是信息化的根本标志。

三是认为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

一方面指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指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

四是认为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有形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无形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我们的理解:

信息化就是在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的推动下,由工业化社会或其他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和信息媒介高度普及的社会演进的过程。

它不仅仅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更深层次的表现为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生存模式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为各社会主体共同分享信息资源,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生活质量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

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

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

社会运行环境,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2、信息化的特点

信息处理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信息化具有高渗透性和发展的普遍性。

信息化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信息化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较量。

对信息化的社会效应总体上持乐观态度。

3、信息技术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什么是信息通信技术?

(1)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

广义上讲,泛指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各种技术。

从信息活动的角度来认识,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受、交换、识别、控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以实现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和分配等功能。

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

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和再生技术、信息控制和显示技术。

从信息产业的角度,信息技术涵盖:

微电子技术、新型元器件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影像技术等等。

第一台计算机:

ENIAC1946年2月14日

约翰·冯·诺依曼

1947年:

贝尔实验室肖克莱等人发明了晶体管;

1951年:

场效应晶体管发明;

1958年:

仙童公司RobertNoyce与德仪公司基尔比间隔数月分别发明了集成电路,开创了世界微电子学的历史;

1963年:

F.M.Wanlass和C.T.Sah首次提出CMOS技术,今天,95%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都是基于CMOS工艺;

1971年:

Intel推出1kb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标志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

1971年:

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由Intel公司推出,采用的是MOS工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

1978年:

64kb动态随机存储器诞生,不足0.5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了14万个晶体管,标志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时代的来临;

1979年:

Intel推出5MHz8088微处理器,之后,IBM基于8088推出全球第一台PC;

(2)通信技术:

通信指的是信息的传递活动。

通信过程有三个基本的要素:

信源、信道、信宿。

(来源于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这里的通信主要是指通过电波、光波等现代通信手段,依托专门的通信网络实现的双向交流式的通信方式。

(3)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

ICT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和融合发展,以实现高水平的信息传递和通信交流的目的。

根据ICU(国际电信联盟)2003年发布的《世界电信发展报告》。

依靠信息通信结束的广泛使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向改变是极为必要的。

3、信息技术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从科研、军事领域推向经济领域并在管理中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在经济管理部门构成了事务处理系统。

60年代,由于需要把数据综合处理成有用的信息,提出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后来生产企业中出现了物料需求计划系统、制造资源计划系统等。

到70年代,随着管理科学、决策分析方法的发展,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决策分析取得一定进展,人们提出了构建决策支持系统的思路并建立了某些领域中使用的系统。

进入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促使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

与信息化直接相关的管理变革理论: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所谓业务流程再造,就是对业务过程所进行的再思考和根本性的再设计,以显著改善成本、质量、速度、服务等关键性绩效目标,再造的核心是着眼于业务流和信息流,简化原来需要经历多个部门的复杂业务过程与信息流程,消除由此产生的失误、延迟、返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是指一个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造,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求得自身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组织。

它强调一个组织应具有学习这一素质,这种学习是组织化的(集体的)学习,涉及整个思维方式的转变,系统思维的建立,对目标远景的共识。

美国学者查尔斯·M·萨维奇在《第五代管理》中将管理分为五个阶段,即手工作坊孕育的经验管理阶段;大机器孕育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强调以人为中心诞生的行为科学管理阶段;计算机等现代高新科技孕育出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以网络为基础产生的第五代管理阶段。

第五代管理的组织基础是知识的网络化,在管理上更注重人的作用和人际沟通,组织经营并行网络化,即可以同时进行一项和多项工作。

组织结构更依赖小组和团队的活动,管理层次大为减少。

(二)信息化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1、改变了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创造全新政府治理环境。

经济结构的变化。

传统政治结构受到冲击。

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类生活方式的跃迁。

虚拟空间冲击传统观念。

2、提高政府管理的技术含量,为政府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化为行政改革的效率追求提供了保障。

信息化为政务公开提供了载体。

借助网络,政府能够及时全面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改善。

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将使政府所掌握的巨大信息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信息化要求与其相适应的政府形态。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技术手段——管理改进——制度诱变的内在联系。

虽然技术手段的发展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就具体的管理技术手段而言,其对体制、制度具有不同的创新功能。

从经验的角度看,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管理的技术实现手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结构,因此在总体上,特定的管理技术手段的应用对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制度具有维护的功能。

(三)电子政务的兴起

1、重塑政府理论

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的《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是重塑政府理论的代表作。

该书的主要观点是,官僚制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新的政府治理模式终将会代替传统的官僚主义模式。

2、克林顿的“重塑政府”运动

“重塑政府”运动的直接动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美国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出现“信任危机”。

另一方面是全球化、信息化给政府带来的压力与挑战。

克林顿在1993年上任之初,就宣称要将政府带入信息技术时代,提出了要使联邦政府变得“效率更高、花费更少”,“我们的目标是使整个联邦政府更加节省、更加有效,同时将我们国家的官僚机构从自大和特权的文化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进取和勤政”。

克林顿“重塑政府”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工作是解决政府“如何做”的问题。

第二段则是解决政府“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第三阶段则是着手制定长远规划,使政府的重塑和创新变成一个内在的、可持续的、经常性的机制。

戈尔和他的委员会提出,应从五个方面深化“重塑政府”运动:

建立一系列跨部门合作机制;建立统一的工作考评标准;建设电子化政府;加强重点部门的政府改造;

加强宣传。

3、电子政务的兴起

作为重塑政府运动的意外收获,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却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

电子政务最初的设想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美国公民、企业和政府之间架设沟通和交流的桥梁,用信息技术驱动一个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政府。

当时,很多政治家希望政府能够从传统的官僚主义体制中解脱出来,因为过去的改革都是使政府本身进一步完善。

但是庞大的机器越完善,其本身的基本动力就越不足,整个官僚体制越精确,运转得好像没有缺陷,它对民众、对社会的反映程度就越低。

于是,各国的政治家和学者纷纷开始了对政府改革新的思考:

不能完善了内部的机制而忘记了对民众的需要。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包括建立更有代表性、回报性、责任感的政府等等。

二、什么是电子政务?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的发展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主要是因为这场由信息技术引发的政府管理变革,推动了当代全球政府管理逐步从工业社会的传统模式向信息社会新的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

电子政务(e-government,e-governor)这一概念在中国出现还是近几年的事。

就电子政务这一概念本身,尚存在不同的提法,如“电子政府”、“电子化政府”、“数字政府”、“连线政府”、“网络政府”、“在线政府”、“虚拟政府”等等。

有代表性的电子政务定义:

联合国公共经济事务署和美国公共管理协会(ASPA)发起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粗略地把电子政府定义为:

一个使用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即从简单的传真机到无线手持设备等多方面来进行日常管理的政府。

1998年,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开始实施“21世纪数字战略”计划,该计划把电子政府定义为“借助电子手段,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的,对于国内运行所提供的面对大众的政府服务引导(包括获得政府信息和完成政府事务的处理)”。

一些西方学者指出,所谓构建电子政府,实质上就是把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转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同时也适应社会的根本转变。

其核心是:

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都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在网上实施,而大量决策权下放给团体和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