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阅读过程中推进学生深入阅读的有效策略.docx
《立体化阅读过程中推进学生深入阅读的有效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体化阅读过程中推进学生深入阅读的有效策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立体化阅读过程中推进学生深入阅读的有效策略
立体化阅读过程中推进学生深入阅读的有效策略
立体化阅读过程中推进学生深入阅读的有效策略阅读是一种心智性活动,需要多种心理因素的共同参与,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感知.想象,进而来理解文本的深刻性含义,从而掌握了文本的内容.作者的感情.写作的目的等。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活动,通过阅读,能够开发人们的智力.积累更多知识.获取广泛的信息.陶冶情趣性情等。
阅读教学也是语文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致力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是需要自己去自我体验以及自我领悟,主动地去体验文本,这样才能获得对文本的深刻性理解,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
(二)立体化阅读教学特点
1.具有主体感悟性立体化阅读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感受.学习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比较关注。
引导学生不断的观察.反思,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进而来解决问题,最终发现自我价值。
2.具有交往对话性立体化阅读教学本质上就是以文本作为中介,主体之间进行对话.交往,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在进行交往.对话,而且这个过程是极为重要的。
立体化阅读教学中,应该把文本当成主体,在学生走进文本的时候,就形成了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学生在知识.人格.经验等方面都获得了视界的提升,以及对生活的体验,进而启迪了人生,丰富了精神。
3.具有意义生成性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的多少.以及解读文本的方式都各不相同,所以对于文本,每一个学生的理解是不同的,立体化阅读教学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联系自己的经验,自己去理解.想象,进而感悟.体会文本,进而认识.创造生命体验,达到一种意义的生成。
4.具有自主创造性文本的一些潜在性意义都需要读者的亲身体会,主动参与,当读者在阅读一篇作品的时候,可能会由于一些内容就会唤起读者对相关或者是同类作品的审美经验或者是想象。
这时,读者就会把过去的经验与视界,与眼前所体会到的新视界联系起来,并不断地对原来的视界进行调整与改造。
因此,读者在读一篇作品的时候,并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生成一种新的理解。
5.具有智能与情感教学的统一性立体化阅读教学具有这两方面的统一性,它虽然反对语言分析,能力训练,注重情感的生成,注重体验感悟,但是它并没有排斥知识教学以及能力的培养,而是将知识掌握与能力锻炼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
二.立体化阅读教学意义
(一)阅读式体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性体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立体化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精神,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智慧,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立体化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社会与生活的机会,学生就在阅读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阅读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有意想象,结合着听.说.读.写,利用多种方式来培养锻炼学生想象力。
(三)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立体化阅读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作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养成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培养他们探索与钻研的热情。
通过自我规划.自我调节.自我评价,促进自己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阅读式体验教学还对中华语文的传统进行了继承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史上有很多教学思想都有着体验教学的价值,例如陈鹤琴的“活教育”,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等。
宋代的理学家朱熹也曾经强调过,学习就应该“切记体察”,要亲身体验,亲身感悟,才能学好。
立体化阅读教学继承并发展了语文学习体验的传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初中语文立体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涵咏体味,品位语言语文教材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丰富的人生情感,因此,如果是仅仅靠理性分析,就很难把握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很难把握文本的内蕴。
所以,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做到品位语言,涵咏体味。
在文章没有被读出来之前,文章只不过是一些静止的语言符号,而一旦被读出声音,它就会变得丰富.活跃起来,而且会富有节奏与韵律,在阅读文本时,学生的感情就会将作品的语言进行调动,进而就将语言以及语音之间的空白进行了填补。
立体化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让学生读,来加强对语感的训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最终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
(二)设置情境性体验情境熏陶能够促进情感体验的生成。
因此,在立体化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情境教学。
在情境教学中,环境具备了情切.意远.形真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
根据教学内容来构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渲染氛围,体验情境,达到师生的心灵上的沟通,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1.可以运用语言来进行情境的创设语言具有情感交际的作用,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感知,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开展阅读。
著名教师于漪在讲授听潮这一节课时,就运用了生动的语言,营造了一种氛围,“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吗听过海的故事吗海无边无际,变化万千,神秘莫测,它有时会汹涌澎湃.狂风怒号,有时却会平静温柔.风平浪静,海鸥在海面上自由的翱翔”这就生动地体现出了散文的特点,带有一种抒情性。
教师就应该
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来选择不同的方式与手段,营造一种教学情境。
2.用音乐来创设情境比起语言,音乐更能够感染学生,在立体化教学中,音乐一般可以作为一种背景,营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但前提是音乐要与文本的格调保持一致。
3.可以利用媒体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多媒体有很多优势,例如,它的形象化.立体化的视听系统,就很容易很方便地为人们营造一种审美的心绪,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在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一首诗时,就可以让学生观看配乐诗朗诵的视频。
镜头缓缓的拉近,拉到了康桥,画面上出现了碧绿的湖水,一束束垂柳倒映在湖水中,此时,舒缓的音乐也随之响起,伴着这种音乐与美妙的画面学生就很快被迷醉在其中,优美的画面.抒情的诗词.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沉醉这时,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这是徐志摩的一首诗词,之前我们还学过他哪些诗词呢”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努力回忆。
然后,教师导入课文,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这样营造的氛围,就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总之,体验是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的探索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注重立体化教学,不断积累与探索,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构建立体化阅读体系的价值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
一.课题简要介绍
(一)课题的提出多年来,立体化阅读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甚至极端摇摆.令人茫然困惑的发展之路。
怎样才能打造有效的语文阅读,众说纷纭真实,朴实,扎实,让语文返朴归真,让课堂萦绕语文的气息,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为学生打好文化的底子,是立体化阅读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诗意,智慧,灵动,让语文情智交融,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精神享受.诗意栖居.走向智慧的过程,为学生垫好精神生命的底子凡此种种,无不描绘出立体化阅读的诱人风景。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下初中阅读依然存在着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真正改变,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阅读教学是立体化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要提高初中立体化阅读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
究竟如何做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实现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教学目标据此,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立体化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希以期通过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里D鲍里奇基在有效教学方法中指出,“有效”主要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换而言之,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立体化阅读的中心任务,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阅读又是语文学习的根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
韦志成先生也指出“从阅读教学的外部功能来说,它统帅立体化阅读,制约和影响着写作教学.说话教学和听知教学。
”“阅读教学是立体化阅读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
”因此,研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极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不搞好阅读就没有办法使知识越来越丰富,视野越来越扩大;不搞好阅读,写作就无从借鉴,语言也不会生动形象,表达交流能力无法增强;不搞好阅读,智力也无法提高。
所以,加强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对于发展学生情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实施措施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教师备课应该独立钻研,自主备课;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
自主备课要求备教材.学生.资料,备重点难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
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2)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1)灵活确定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
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生来确定,并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
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调整预设目标;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
(2)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
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创设和谐教学环境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建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问题情境;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参与氛围;创设学生自我调节型的学习环境。
(4)注重生成教学结构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
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体现一种主体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5)采用灵活教学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
语文阅读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
我们要
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
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对精彩描述进行理解品味。
(6)强调多种学法指导其一,应更多地教会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的计划性;其二,应教会学生做笔记的技能,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提取与记忆;其三,进行思维教学,思维的参与是主体参与最本质的决定因素,学习应该在思维活动中进行,同时还要学习思维本身;其四,开展反思教学,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这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阶段研究进展情况
1.强化了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明晰了教研思路。
我们组织语文教师展开课题研究讨论,明确了研究主题极其现实意义。
主要围绕这么几个问题为什么开展本项课题研究;怎样开展本课题研究;我们研究的思路是什么关于本课题研究,当前国内外有哪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作为指导你对本课题研究有什么疑问和意见.建议通过本次活动,参与教师对于本课题研究有了一个全面而较理性的认识和思考,对于今后的研究工作作好了较扎实的铺垫。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自课题开展以来,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专题交流等多种活动,每次活动明确一个专题,确定一个主发言人,突出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
课堂教学方法发生明显变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确立。
教师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平等对话,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沉闷单调的现状。
3.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养成了良好阅读习惯。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投入.探究,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探究拓展性阅读的指导充分考虑了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唤起了学生兴趣,形成了良好的阅读的习惯。
学生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大胆对话.提问质疑,学习中与同学热烈讨论,互相交流。
由课内引向课外,或收集.或调查处处留下学生探究的足迹。
学生的学习思路开阔了,提高了解读文本信息.获取知识信息.合理运用知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与今后的研究打算首先,如何帮助年轻教师更好的吃透新课标.解读教材,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课题研究的成果有限,还没能真正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再次,需要学校层面的支持和帮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教学科研一体化,即课题研究和自己日常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强化过程,重视结果,让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共同成长发展;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增强研究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极力建议学校建设校园网,开通教学教研博客。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
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习,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
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
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
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4
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
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
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
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
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关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
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
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
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
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刘基则诗文兼长。
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
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马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说”的相关知识。
3.通过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正确.灵活地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朗读,体会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爱才.惜才的深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成为一名有用之才。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
1.进一步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本文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如何使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难点
1.理解文中“托物寓意”的写法。
2.理解人才的产生.成长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有适合发展的氛围。
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检查学生可前预习所用的小黑板,主要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二学生准备
1.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标出重读的字词。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3.查找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马说,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答爱莲说.捕蛇者说
2.请同学们回顾以往的知识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说说千里马”.“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更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3.简介韩愈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幼孤力学,二岁中进士,二九岁等仕途。
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旱荒,曾上疏请宽免徭赋,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
宪宗元和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几乎处死,被贬潮州今广东潮阳刺史。
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后转为吏部侍郎,卒于官。
谥号“文”唐世称韩文公.韩吏部,也因其郡望为昌黎,称韩昌黎。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二初读课文,顺畅朗读。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请一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停顿.语气。
三再读课文,通晓其意。
1.和同桌再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文中的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1重点实词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喻指人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没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同,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之不能尽其才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
策之不以其道策之,用鞭子打;道,规律,方法。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材”通“才”,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鸣叫;通,通晓。
执策而临之执,拿着;临,面对。
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
2一字多义能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副词,能够食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之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舒缓语气,无实意而而伯乐不常有可是.但是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却.可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关系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指千里马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3通加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能。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才能。
4古今异义字一食或尽粟一石古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执策而临之古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四三读课文,把握精髓。
1.师范读句子,让学生比较差异,说说那种读法好,并说明原因。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确全文主旨,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明确这是作者对千里马可悲遭遇的描绘,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岂能千里也明确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可食马者却恰恰“不知”这一点,作者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再用“安求岂能千里也”将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饱含对愚蠢.荒唐的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
2.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师生共同品味文中主旨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握主旨。
作者写千里马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有着和千里马一样的遭遇作者将千里马比作人才,将食马者比作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将伯乐比作圣明的君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和根本原因,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埋没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四课堂检测
1.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