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2452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5.docx

《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5.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5.docx

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5

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门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

可以说。

在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

在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

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

东汉的蔡邑在《笔论》中最早提出:

“夫书,先默坐静思。

”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也说: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

“志专神应、心平手随。

”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蒜《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

与此相对,炽情态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

“昔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怀素在《自序帖》中也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叫绝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说: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这是一种酒神式的浪漫主义的创作心态。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

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

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

正因为如此,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

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形,如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

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

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

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

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

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

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因素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

从篆捅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

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

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饰,从书法看,不失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

近代流行的印刷用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不能认其为书法。

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

因为任何书写(刻),凭借特定的工具全出以个人行为。

书写中的思想,都倾向于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并且区别于自己而不会重复。

有以仿宋印刷体的笔法相对应于楷体书法,应是对楷书的误解。

楷书不但与印刷体有别,楷书的笔法,在每个书家那里也是不同的。

所以即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

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

(张守世《书法回归“心画”本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法,是中国一门普及度高的艺术形式:

书法论著,在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艺术论著中最丰富的艺术论著。

B.对于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书法心理方面的问题,占人都有独到之思想,书法创造与之息息相关。

C.在古人看来,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虚静态和书法创作中另外一种心态即炽情态是截然相反的。

D.由东汉蔡邑的《笔论》、东晋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唐代虞世南的《笔髓论》、明代宋曹的《书法约言》、刘腮的《文心雕龙》等例子可以知道到他们对书法创造的心态都有共同的了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名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创作心态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王羲之《兰亭集序》  B.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C.颜真卿《祭侄文稿》  D.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足以说明书法活动中想象的作用。

B.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

因此,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C.书法与印刷体在要求上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比如楷书的笔法就与仿宋字有区别,仿宋字是不能称作书法的。

D.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不同的字体体现了不同的书写者的个人意识,也体现出书写者不同的思想与情感倾向。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给书法创作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

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九江印象

丰子恺

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虽然天气热到九十五度(华氏度),还是可爱。

我们一到招待所,听说上山车子挤,要宿两晚才有车。

我们有了细看九江的机会。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崔颢)“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受了诗的美化,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风韵犹存。

街道清洁,市容整齐;遥望岗峦起伏的庐山,仿佛南北高峰;那甘棠湖正是具体而微的西湖,九江居然是一个小杭州。

但这还在其次。

九江的男男女女,大都仪容端正。

极少有奇形怪状的人物。

尤其是妇女们,无论群集在甘棠湖边洗衣服的女子,还是提着筐挑着担在街上赶路的女子,一个个相貌端正,衣衫整洁,其中没有西施,但也没有嫫母。

她们好象都是学校里的女学生。

但这也还在其次。

九江的人态度都很和平,对外来人尤其客气。

这一点最为可贵。

二十年前我逃难经过江西的时候,有一个逃难伴侣告诉我:

“江西人好客。

”当时我扶老携幼在萍乡息足一个多月,深深地感到这句话的正确。

这并非由于萍乡的地主(这地主是本地人的意思)夫妇都是我的学生的原故,也并非由于“到处儿童识姓名”(马一浮先生赠诗中语)的原故。

不管相识不相识,萍乡人一概殷勤招待。

如今我到九江,二十年前的旧印象立刻复活起来。

我们在九江,大街小巷都跑过,南浔铁路的火车站也到过。

我仔细留意,到处都度着和平的生活,绝不闻相打相骂的声音。

向人问路,他恨不得把你送到了目的地。

我常常惊讶地域区别对风俗人情的影响之巨大。

萍乡和九江,相去很远。

然而同在江西省的区域之内,其风俗人情就有共通之点。

我觉得江西人的“好客”确是一种美德,是值得表扬,值得学习的。

我说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主要点正在于此。

九江街上瓷器店特别多,除了瓷器店之外还有许多瓷器摊头。

瓷器之中除了日用瓷器之外还有许多瓷器玩具:

猫、狗、鸡、鸭、兔、牛、马、儿童人像、妇女人像、骑马人像、罗汉像、寿星像,各种各样都有,而且大都是上彩釉的。

这使我联想起无锡来。

无锡惠山等处有许多泥玩具店,也有各种各样的形象,也都是施彩色的。

所异者,瓷和泥质地不同而已。

在这种玩具中,可以窥见中国手艺工人的智巧。

他们都没有进过美术学校雕塑科,都没有学过素描基本练习,都没有学过艺用解剖学,全凭天生的智慧和熟练的技巧,刻划出种种形象来。

这些形象大都肖似实物,大多姿态优美,神气活现。

而瓷工比较起泥工来,据我猜想,更加复杂困难。

因为泥质松脆,只能塑造像坐猫、蹲兔那样团块的形象。

而瓷质坚致,马的四只脚也可以塑出。

九江瓷器中的八骏,最能显示手艺工人的天才。

那些马身高不过一寸半,或俯或仰,或立或行,骨胳都很正确,姿态都很活跃。

我们买了许多,拿回寓中,陈列在桌子上仔细欣赏。

唐朝的画家韩幹以画马著名于后世。

我没有看见过韩幹的真迹,不知道他的平面造型艺术比较起江西手艺工人的立体造型艺术来高明多少。

韩幹是在唐明皇的朝廷里做大官的。

那时候唐明皇有一个擅长画马的宫廷画家叫做陈闳。

有一天唐明皇命令韩幹向陈闳学习画马。

韩幹不奉诏,回答唐明皇说:

“臣自有师。

陛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

”我们江西的手艺工人,正同韩幹一样,没有进美术学校从师,就以民间野外的马为师,他们的技术是全靠平常对活马观察研究而进步起来的。

我想唐朝时代民间一定也不乏像江西瓷器手艺工人那样聪明的人,教他们拿起画笔来未必不如韩幹。

只因他们没有象韩幹那样做大官,不能获得皇帝的赏识,因此终身沉沦,湮没无闻;而韩幹独侥幸著名于后世。

这样想来,社会制度不良的时代的美术史,完全是偶然形成的。

我们每人出一分钱,搭船到甘棠湖里的烟水亭去乘凉。

这烟水亭建筑在像杭州西湖湖心亭那样的一个小岛上,四面是水,全靠渡船交通九江大陆。

这小岛面积不及湖心亭之半,而树木甚多。

树下设竹榻卖茶。

我们躺在竹榻上喝茶,四面水光滟滟,风声猎猎,九十度(华氏度)以上的天气也不觉得热。

有几个九江女郎也摆渡到这里的树荫底下来洗衣服。

每一个女郎所在的岸边的水面上,都以这女郎为圆心而画出层层叠叠的半圆形的水浪纹,好像半张极大的留声机片。

这光景真可入画。

我躺在竹榻上,无意中举目正好望见庐山。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概就是这种心境吧。

预料明天这时光,一定已经身在山中,也许已经看到庐山真面目了。

(摘选自丰子恺《庐山游记》)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一句,既写出古人对九江的喜爱,也交代了作者畅游九江的原因。

B.第二段“绝不”“恨不得”等词语,极写九江人的和气与热情,表达了作者对当地风俗人情的赞美。

C.作者联想到唐代韩幹学习画马的故事,其用意在于赞美九江手工艺人善于观察研究、极具天才的特点。

D.文章结尾从人物与环境两个角度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沉浸其中、悠然自得的心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从风俗人情、人的聪明才智和环境等方面叙述了对九江的所历、所见、所感,呈现了对九江的美好印象。

B.文章第三段以无锡泥器作为衬托对象,写出了九江瓷器工艺的复杂性和形象的多样性,着力突出了两地瓷器质地的不同。

C.文章开头和结尾段落写到的出行方式、中间段落写沿途接触到的九江风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等,体现了游记散文的常见写法。

D.本文的语言只用平常的字句,不加粉饰,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具有一种朴素而又明亮的味道,体现出随笔体散文的特点。

8.本文在第二段和尾段都引用了诗句,各有什么作用?

(4分)

9.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写出九江印象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

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由是声誉甚盛。

中书监高允每叹曰:

“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

生徒悉集。

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

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

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

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

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

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

“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乎?

”肃因戏勰云:

“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

”勰有惭色。

莹在座,即云:

“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

”肃云:

“可为诵之。

”莹应声云:

“悲彭城,楚歌四面起。

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

”肃甚嗟赏之。

勰亦大悦,退谓莹曰:

“即定是神口。

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

”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

“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

莹云:

“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

”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

累迁国子祭酒,及出帝登阼,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

稍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为伯。

薨,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节选自《魏书·祖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B.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C.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D.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博士,官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教授。

B.登阼,即位。

阼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天子即位时践阼升殿,故借指帝位。

C.伯,古代被君主封赏的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位高之人专用,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或大夫之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祖莹勤奋好学,酷爱读书。

他日夜苦读,父母怕他生病,但阻止不了,他常等父母睡下,偷偷地燃火读书,并遮盖窗户,后被发觉,因此深得赞誉。

B.祖莹才思敏捷,处变不惊。

元勰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悲平城》,由于说错名字而觉惭愧,祖莹随机应变当即诵读《悲彭城》,王肃惊叹,元勰大喜。

C.祖莹以文见长,世人看重。

他在文章创作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认为写作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以防文章失去个性。

D.祖莹博闻强识,辨物准确。

皇帝下诏让祖莹与李琰之辨别所挖宝印为何世之物,祖莹说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献给皇上的礼物,经验证,果如其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中书监高允每叹曰:

“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2)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

14.祖莹博学多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具体表现。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注】①省:

记,忆。

②紫云:

指代中书省。

令狐楚、令狐绹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绹时任中书舍人。

③霜栽;指野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突出特点是构思精密,立意高迈。

诗人有意识地避实就虚,不作平直语。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

16.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运用排喻的手法,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韩愈《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英雄的风流余韵经历无数历史风雨而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终于,我被领到一块牌子前,上面①    写着三个大字——梅雨潭。

哦,那个久藏在心底的绿!

就着山势,左弯右绕,沿高高的石阶攀登,窄窄的山隙挤过来。

眼前出现岔路口,两路都有人,只管跟定前面的步履。

最后跟进一个洞里,洞里黑黑的。

后进的人告诉我,此洞有三个通道,一个顺高处的裂缝爬上去可到山顶;一个直通深潭的暗道;右边的一个,可于明处走到终点。

转过来,上一高台,一池碧绿就在眼前!

近一个世纪了,梅雨潭②    在这里等着,似乎不曾改变,真的是绿得深沉,绿得纯粹。

一圈人围着,看着,都噤了声,就同梅雨潭静静地待在一起,化在一起。

回过神来往上走,看到石穹门,那是一幅画框,将潭③    进千古的美谈。

又看到梅雨亭,这座明代建筑,八方来风,传来的都是关于梅雨潭的故事。

为什么叫梅雨潭?

“常若梅天细雨,故名梅雨潭。

”这是清代潘耒的解释;“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这是朱自清的释。

若看了通元洞那里刻的“四时梅雨”,你就明白,这梅雨潭,④    是诗的化身。

渐渐的,眼前便虚幻起来,落下来的水成了慢镜头,它落在潭里,一滴,又一滴,凉凉的,直落到心里去。

镜头上摇,层层叠叠的石崖上,瀑水溅花,溅成了岚烟雾霭,带有一股清香,氤氲升腾。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

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

——我能抽支烟吗?

B.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马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C.“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D.“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19.选出文段对应词语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

居然

竟然

B

赫然

竟然

C

居然

全然

D

赫然

全然

A.A  B.B  C. C  D.D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它一滴又一滴,凉凉的,落在潭里,也落到我的心里。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5分)

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从制度上遏制餐饮浪费现象不再出现,②并将其纳入法治轨道来治理。

③具体而言,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立法,④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作用;⑤二是针对餐饮浪费行为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⑥三是要加强对餐饮经营者的法律监管,⑦禁止设置最低消费额,建立节俭消费提示,⑧营造良好的餐饮消费环境;⑨四是要加强餐饮行业规范,⑩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在餐饮管理上的作用,⑪制定相应的餐饮企业管理、餐饮消费、餐厨垃圾处理等标准。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

(5分)

我国由传统码头升级改造而成的自动化港口——妈湾智慧港,在南海之滨的深圳蛇口投入使用,作为招商局集团的“智慧母港”和“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升级改造后的妈湾港是一个智慧港口技术、模式的孵化器,也是招商港口积极打造现代智慧港口建设的“中国方案”。

参考数据显示,妈湾智慧港配载效率比人工提升15-20倍,现场作业人员减少80%,综合作业效率提升30%,安全隐患减少50%,碳排放量减少90%,进出口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比全自动码头建设成本减少50%。

招商局集团负责人表示,招商港口将以妈湾智慧港为试验田,将成功经验复制到粤港澳大湾区;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行业级智慧港口综合解决方案,让智慧港口的“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国两会上,“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步伐;有人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并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会增加学生新的“体育应试”负担;也有人认为,是否将体育纳入高考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拟针对“体育是否该纳入高考”开设专栏,展开讨论。

请你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投稿文章。

要求:

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门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

可以说。

在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

在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

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

东汉的蔡邑在《笔论》中最早提出:

“夫书,先默坐静思。

”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也说: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

“志专神应、心平手随。

”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蒜《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

与此相对,炽情态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

“昔时张旭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