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1454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1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1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1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1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docx

《1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docx

1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数学一年级上册基于“课标”的

教学目标、重难点细化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内容:

第2-5页

教学目标:

1.从情景图中抽象出数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以内的数。

2.体会数的含义。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的规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了解数数、认数的情况,掌握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按一定顺序指导数数。

第二课时:

比多少

教学内容:

第6-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热情待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

第9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梳理学习数学的信心。

3.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教学重点:

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会辨认和区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第二课时:

左右

教学内容:

第10-13页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其相对性。

2.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在游戏活动中,体会到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14-16页

教学目标:

1.会数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数字顺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正确。

2.通过观察图和周围物体,动手摆学具,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公正书写的学习习惯。

3.在情境活动中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5各数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1—5数的写法。

第二课时:

比大小

教学内容:

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熟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能用符号表示比较的结果。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第三课时:

第几

教学内容:

第2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和参与感知自然数和序数的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知道自然数除了可以用来表示食物有多少外,还可以表示事物的次序。

2.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在学习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序数含义,明确数的位置影响数的次序。

教学难点:

区分基数与序数。

第四课时:

分与合

教学内容:

第21-2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熟练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记忆5以内数的组成。

第五课时:

加法

教学内容:

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知道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习加法算式的读写;探索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含义。

第六课时:

减法

教学内容:

第26-2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2.初步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5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难点:

了解减法的意义,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第七课时:

0

教学内容:

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知道0的含义,能规范准确地书写0,体会有关0的两种实际含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有关0的加减法的算理,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3.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有关0的两种实际含义,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有关“0”的加、减法的算理。

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3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了解、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受其特征。

2.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学生能够进行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球的特殊性。

第二课时:

有趣的拼搭

教学内容:

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拼组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所学立体图形的特征,了

解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2.在搭一搭、数一数的实践活动中展开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搭一搭、数一数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所学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一定的要求拼一拼、搭一搭,初步体会各种立体图形的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各数或数位的顺序和位置。

2.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混合计算。

6.能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单元教学重点:

1.学会数数、读数、写数,掌握6—10的组成。

2.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加深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认识。

课时安排:

17课时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一课时:

6和7的认识

教学内容:

39、40、4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一数、摆一摆、写一写、涂色等活动,经历数数、读数、写数的过程。

会比较6和7以内数的大小,能区分序数与基数的含义,掌握6、7的组成。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数数、读数、写数,掌握6、7的组成。

教学难点:

掌握6、7的组成。

第二课时:

6和7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4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摆一摆、填一填等活动,理解“一图四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摆、填、算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

6、7的加减法练习

教学内容:

44、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正确、熟练的计算能力。

2.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6、7的加减法。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46、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讨论等活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能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2.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求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完整地表述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陈述数学信息和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课时:

8、9的认识

教学内容:

50、51、5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一数、摆一摆、写一写、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经历数数、读数、写数的过程。

会比较8、9以内数的大小,体会数的顺序,能区分序数与基数,掌握8、9的组成。

2.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数数、读数、写数,掌握8、9的组成。

教学难点:

掌握8、9的组成。

第六课时:

8、9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53页及练习十一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利用“一图四式”,在有步骤、逐步抽象的学习过程中计算8、9的加减法,进一步深化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认识。

2.掌握得数是8、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得数是8、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加深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认识。

第七课时:

8、9的加减法练习

教学内容:

55、5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有关8、9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8、9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8、9的加减法。

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5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讨论、分析等活动,经历解决“还剩几只小鹿”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2.用同一情境呈现不同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字理解问题情境,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确主题图中的文字信息,有顺序地、完整地表达题意,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

第九课时:

10的认识

教学内容:

59、6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一数、摆一摆、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数、读数、写数的过程。

掌握10的组成,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相关古代数学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

加深对10的组成的认识。

第十课时:

10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61、6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填一填等活动,对照点子图,根据10的组成,学习10的加减法,并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进一步沟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得数是10的加法及10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第十一课时:

10的加减法练习

教学内容:

63、6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有关10的加减法的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10的加减法。

第十二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6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小鸡走来和离去的动态画面以及讨论计算顺序的活动,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连减的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第十三课时:

连加连减的练习

教学内容:

6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计算等活动,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从而更好地感受连加连减计算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观察让学生能流利地表达图意,从而加深对连加连减的认识。

3.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第十四课时: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湖里天鹅增加和减少的变化过程,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明确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顺序,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的过程。

2.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顺序,正确地进行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3.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顺序,正确地进行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和计算顺序。

第十五课时: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

6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多彩的练习,巩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达到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1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1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第十六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69、7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讨论、整理,经历归纳整理的过程。

2.通过整理,沟通本单元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加法、减法算式的排列规律并熟练地进行计算。

3.通过整理,能流利地表达图意,从而加深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认识。

4.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分享的乐趣,进一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归纳整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第十七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够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充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经历系统整理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生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3.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认识“十位”、“个位”,了解进制,能够正确写出11—20。

3.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数的组成,能正确读写数。

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数位的含义

单元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73~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情境图和摆小棒,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11~20各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够正确有序地读出各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通过数一数情境图中20以内的数,学会有序观察,思考、感知和体验以“十”为计数单位的简便。

3.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数的组成,正确读写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数的组成。

第二课时:

写11---20各数

教学内容:

75页例3

教学目标:

1.借助小棒和计数器,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能正确地写出20以内的数。

2.在运用计数器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的好习惯,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认知经验读数和写数,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数位和写数

教学难点:

理解“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的含义。

第三课时: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

78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计数器、摆小棒和观察实物图,进一步认识20以内数的组成,理解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计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书写、计算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操作过程中以数的组成为基础口算。

教学难点:

加深对于11~20各数的认识,并进行正确计算。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79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经历数数、画图、推理的过程,尝试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理解“画示意图”是帮助理解题意的主要手段,学会用数数的方法有效解决问题,积累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用数学的经验,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明晰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第五课时:

单元练习课

教学内容:

11~20各数认识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经验,感受不同的数数方法,总结出不同的数数方法。

2.巩固和深化对于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

3.结合学生的实际,借助直观图填算式逐步过渡到直接填算式,提升计算10以内加减法的能力。

4.学会反思、整理和归纳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调动认数和数数经验,理清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会比较熟练地认读整时。

单元教学难点:

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

84、8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了解钟面的特征。

2.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讨论、比较、归纳等活动,比较熟练地认读整时,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懂得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

会比较熟练地认读整时。

教学难点:

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

第二课时:

认识钟表练习课

教学内容:

86、87页

教学目标:

1.在拨一拨钟表的过程中,加深对整时及其顺序的体会。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认识整时和记录整时,能够比较灵活地解决有关整时的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比较熟练地认读整时。

教学难点:

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利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生活中问题,初步学会审题和分

析问题的一般方法。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用“凑十法”计算的方法。

2.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单元课时安排:

9课时

第一课时:

9加几

教学内容:

88、8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开运动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解并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体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

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第二课时:

8、7、6加几

教学内容:

91页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逐渐由实物图抽象为点子图,进而感悟凑十法的规律,从而正确口算8、7、6加几。

2.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运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2.正确口算8、7、6加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第三课时:

8+9=?

教学内容:

92页例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感知“凑十法”,并学会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

2.通过观察感悟、动手操作和比较概括,学会用迁移和拓展的方式来学习新知。

3.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倾听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算法多样化,学习简单的推理方法。

教学难点:

体验算法多样化。

第四课时:

5、4、3、2加几

教学内容:

95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凑十法”算理的基础上,运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来正确计算小数加大数。

2.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用凑十法或者是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的灵活性,体会“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掌握用“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正确口算小数加大数。

2.提高正确计算的速度。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大数的计算方法。

第五课时:

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96页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第六课时: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应用

教学内容:

97页例5

教学目标:

1.结合开放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再解决问题的异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通过生活中的情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