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政治资料1.docx
《专插本政治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插本政治资料1.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插本政治资料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的丰富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共同具有的理论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确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3、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5、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
7、提出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8、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9、重申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关系
三个代表是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
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提出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提出的现实基础: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依据。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指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为利益;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如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2、理论创新要防止简单的标新立异。
3、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防止食古不化、全洋化。
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
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
第三章
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意义:
1、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2、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大法宝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建设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可能性:
1、我国已经拥有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相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当时的国际形式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农业、手工业改造方法: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向前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改造三个阶段:
发展互助组、建立合作社、发展高级社
手工业三个阶段: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法: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步骤:
实行逐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3、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章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
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
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点(简答):
1、从目标层次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2、突出生产力的作用
3、强调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4、具有民族与时代特色。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三个代表主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
2、提出与时俱进,努力开拓创新,都旨在推进发展。
3、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科学内容上是一致的。
4、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科教兴国战略基本含义: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
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第三,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人才强国战略基本含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资源强国。
第六章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新阶段的阶段特征
1、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但生产力水平仍不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改革空间面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城乡差距仍较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仍未改变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仍需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7、社会国力不断增强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业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
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民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最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2、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离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两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
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
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
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如何理解“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
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
二者的区别体现在:
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
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
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十七大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
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关系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3、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如何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2、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整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好处。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1、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首先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2、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3、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认允许一定时期内收入的差距扩大的客观必然性:
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
两个坚持: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到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九章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1、性质相同。
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2、作用、职能相同。
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反对势力,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3、历史使命相同。
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主要表现在:
1、从政权结构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
2、从政党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3、从概念表述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
2、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有利于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能充分吸纳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实现广泛民主和集中领导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3、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国家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保持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4、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人权、民主等对我们进行的挑战,面向新世纪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
1、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2、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