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概要.docx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概要.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概要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课堂教学实录
2011年6月5日0:
26顶(0)转发(0)评论(0)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师:
孟老师推荐给同学们的几首古诗背过了吗?
试一下。
生:
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留别王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多读背一些古诗美文,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谁能猜猜那么多古诗,孟老师为什么会把这几首诗放在一起推荐给大家?
生:
这些诗都是与送别有关的。
师:
这些诗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同是送别诗。
刚才同学们背得很对,可诵读时好像缺了点什么,看来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师:
这4首诗中哪一首你最熟悉?
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之所以能脍炙人口,是因为诗中饱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感。
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一、检查预习,回忆诗文。
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关的一篇文章《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
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词语,你能读对吗?
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依依惜别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脍炙人口飞檐凌空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誉满天下
师:
咱们来看看第一行的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暮春三月,对照一下古诗,再读读这三个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
这三个词正好说出了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季节,还可以解释古诗中烟花三月的意思。
师:
说得不错,借助词语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你很会学习。
师:
词语读对了,咱们找几位同学来读一读文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
李白为孟浩然在黄鹤楼践行,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二、初步感知,交流惜别之情。
师:
这篇文章讲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故事,课前预习时大家搜集了资料,你对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有哪些了解?
(板书:
李白----孟浩然)
生:
李白与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长李白12岁,此时的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仰。
师:
刚才同学们读过文章了,那从这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的情感?
(板书:
依依惜别)
生:
我感受到一种依依惜别之情。
师: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生:
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师:
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读: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我从这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
送别之时正值春意正浓,送别之地,又是天下名胜黄鹤楼,两位诗人真的被暮春三月的美景迷住了?
生:
面对分离,两人心中都有依依不舍的感情,所以二人都不愿开口。
师:
原来他们有心事,还有其他地方也体现了这种感情吗?
。
生:
李白说: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王勃说得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生: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三、“听其言,观其行。
”读出离愁别绪。
师:
同学们找的很好,不知你发现了没有,我们刚才找的这些内容都是描写人物的行为和语言的。
其实我们在读文章时,要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要“听其言,观其行”(板书:
听其言,观其行。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一)读语言
师:
那么,咱们就先来读一读人物的语言。
出示:
第三自然段
师:
自己默读二者的对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吗?
生:
我从李白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把孟浩然看做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十分敬仰。
师:
你该怎样读?
他特别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
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读,但读得感情很弱。
师:
好,我听出了你语气中的景仰。
可我感觉不到不舍,同学们自己练一练,争取能读好。
学生练读。
师:
谁想读读李白的话?
学生读出了感情。
师:
咱们再来读读孟浩然的话,作为李白的兄长和老师孟浩然是怎么做的?
生:
孟浩然也不愿分离,还去劝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师:
你能当一当孟浩然来劝一劝李白吗?
生读:
“王勃说得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师:
为什么两个好朋友,虽然远在天涯却像近在咫尺,是两人的什么在一起?
生:
是他们的心在一起。
师:
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你体会到了二人的情感。
现在,同桌两人读一读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读出他们分别时的深情告白。
学生分角色练读。
师:
谁还想来当诗人,读读两人惜别时的对话呢?
这次咱要找一对心有灵犀的好朋友。
两位学生分角色读,读出了离别时的伤感。
师:
你俩还真是一对好友,读得真是动情。
自古多情伤离别,刚才文中的情感读出来了,再来读一读古诗,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试一试。
学生渐渐读出了古诗中的感情。
(二)读行为。
师:
离别总是忧伤的,“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出示第四自然段。
把文中的“伫立”改成了“站立”,把“凝视”改成了“看”。
师:
咱们来读读这一情景,再来看看书上的描写,意思差不多吗?
哪一段写得好?
生:
用伫立和凝视的写得好。
伫立是长时间的站在那里,凝视是非常专心地看着。
师:
那这长久的伫立和凝视体现了李白怎样的情感?
生:
体现出李白非常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
可见准确的用词可以更好的表现出诗人对好朋友的一片深情。
自己练一练这时的场景,看谁能把李白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已经读出了依依不舍的语气。
四、联系生活,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师: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听出了李白真舍不的好朋友走呀。
同学们,生活中你有过这种离别的感受吗?
生:
有。
师:
这种感受怎样?
生:
心中很难受。
师:
在古代和现在又有不同,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有时是一年甚至几年见不着面。
孟浩然此去可以说是遥遥无期。
两人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创设读写结合的情境:
李白伫立江边,凝视着渐去渐远的小船,思绪涌动,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
他们曾经一同;他们曾经一同。
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在一起了。
师:
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生:
他们曾经一同谈理想;他们曾经一同谈诗文。
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在一起了。
师:
谁还想说?
生:
他们曾经一同谈古论今;他们曾经一同吟诗作对。
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在一起了。
师:
是呀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自己写一写吧。
生:
孟浩然,你此去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相见,愿你一路顺风!
师:
你写出了诗人的深情祝福。
生:
孟浩然,我真想和你一起去,真不想让你走。
师:
你写出了诗人心中的不舍,对再相见的期盼。
谁能读出诗人此时的情感呢?
学生读出了不舍和期盼。
师:
是呀,诗人有着太多的感受,这些都随着那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咱们一起来读出此时的情景。
学生读得饱含真情。
师:
此时李白的心中有离别的不舍,有分别的无奈,有对再相见的期盼……这么多情感都一起涌向心头,李白的心情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
生:
激动。
师:
是的。
面对此情此景,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吟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咱们一起再来读这首古诗。
学生饱含深情再读古诗,读出了诗中的情感。
师:
李白在真情涌动时,写下了这千古名句,这就叫做“情动而辞发”。
写文章时只要是自己真情的流露,一定能打动别人。
五、深入质疑,理解古诗
师:
学到这,对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
没有。
师:
老师有。
自古至今,长江是水运交通的重要航道,又被称作黄金水岸,此地又是天下名胜的黄鹤楼,那江面上应该是船来船往,怎么说是“孤帆---”呢?
生:
孤帆不是指长江黄金水岸上只有那一只船,而是在他的眼中心里只惦念着这一只船。
师:
对,你们能读出这种惦念吗?
学生读。
师:
现在我们再来读这个“孤帆”,从这个“孤”字,你还读出了什么?
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
生:
李白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伤感……
师:
“孤”字淋漓尽致的地表达了李对故友的眷恋和孤寞的心情。
谁能再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师:
你真的动情了,我听出了李白的孤独和伤感。
师:
真不愧是诗仙李白,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情,古诗以景见情,含蓄深厚。
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只有好朋友才会如此动情。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整篇课文,一同感受这对好朋友的深厚友情吧。
(教师板书:
友情)
六、拓展延伸
师:
有人说“千金易得知音难觅。
”自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与友人的离别而惆怅。
这含蓄深厚的古诗向我们倾诉着一种人间真情---友情。
出示名人名言。
师读:
达尔文:
谈到名声、荣誉、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著巴金曾说过: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师:
友情是人生中最不可少的,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份真挚的友情。
毛立业老师《黄鹤楼送别》参赛设计与实录
作者:
佚名 转贴自:
本站原创 点击数:
3084
毛立业老师《黄鹤楼送别》参赛设计与实录
毛立业,男,1975年9月生,小学高级教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海口景山学校海甸分校校长助理,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
海南省省级骨干教师,海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海南省小语会理事,海南省扶贫支教高级讲师团讲师,曾主持过国家级课题“童话体作文研究”的实验工作。
2007年12月,在海口市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2008年5月,在海南省第八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
2008年撰写的《小学生活动作文的实践与研究》获省级论文竞赛一等奖,教学语言朴实、幽默,擅“组块教学”,课堂扎实有效。
参赛设计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5课
黄鹤楼送别
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
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
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
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脍炙人口誉满天下浩浩荡荡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
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下() 尽()唯()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
“王勃说得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
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参赛实录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老师:
李白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孟浩然,他们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板书课题
老师:
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书写课题。
老师边写边说:
鹤字要写紧凑一些。
老师:
来,一起读一下课题。
学生读课题
老师:
嗯,还真有点送别的味道。
老师:
再读一遍
老师: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老师:
读完了吗?
大家读书的样子最好看,读完以后能不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
课文说的是晚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老师:
你非常会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
又一学生回答
老师:
有没有同学能把他们两个的回答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回答
老师:
你可以当领导善于总结。
大家读了课文,字音读准了吗?
老师想检查一下。
上面有十个词语,自由读读。
课件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浩浩荡荡永世不绝
学生自由读。
老师:
有谁愿意读一下
学生读
老师:
一字一顿有板有眼。
字音不光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又点一生读。
老师:
听大家读词语的感觉,就像读饮料的感觉,有滋有味。
课件出示的部分词语变了颜色。
老师:
我请同学读,一个读红色一个读蓝色,让我们听出故事来。
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老师:
我是听出了故事看到了画面,就是没听到掌声。
学生鼓掌。
老师:
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歌
老师:
摇头晃脑的,非常棒,谁愿意来读这首诗?
老师:
节奏感非常明快,谁愿意再读?
学生读
老师:
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
老师:
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学生逐句谈了自己的理解。
老师:
这些句子的意思我隐隐约约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在书上勾画,老师巡视。
老师:
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地方谁找出来了?
学生: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师:
火眼金睛,找得准也读得好。
学生: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对应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师:
找得准读得好,声情并茂。
请大家认真地小声地读读文,揣摩一下
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
老师:
女生像李清照,男生像李白。
下面我找个班上读得好的来读,读得好我给你发金嗓子奖。
一生读
老师:
太美了,画面读出来了,诗人的味道也读出来了。
学生读
老师:
从大家的朗读的声音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
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来。
学生:
第二段
出示这段课文
老师:
谁来读读这段?
学生读
老师:
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怎么不说话了呢?
学生:
我们只是暂时分别。
老师:
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好地答案?
学生:
因为不想说
老师:
此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李白这段深情的话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
体会到了可能他非常不愿意孟浩然走。
老师: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
这是一种感觉。
下一句呢?
学生:
我感觉李白有浓浓的友情。
老师:
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敬仰这种不舍读出来。
学生读
老师:
我站在她身边感受到了他的敬仰他的故事,王勃说得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等会我们请全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来表演这段对话。
老师:
谁来做李白?
在我们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两名学生角色朗读。
老师:
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哪!
此时此景就连岸边的花也会黯然落泪,我们也随同孟浩然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李白吧。
音乐缓缓响起
老师:
你看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
李白依然站立在江边。
老师:
不错,他说出了站立,伫立有站立的意思。
伫立是怎样站立?
学生:
直直地站立。
老师:
他就这样直直地站立,舍不得走。
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
凝视着远方
老师:
凝视比注视多了些什么?
学生:
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看。
老师:
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学生站起齐读课文。
老师描述: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仰望蓝天白云,他想——
学生:
有人乘坐的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老师:
李白远眺江上景色,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凝视着远方,此时的李白他会想什么呢?
学生:
真希望他不要走呀。
学生:
您走的时候要多多保重啊,
学生:
您一路平安
学生:
您就要走了,真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
老师:
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李白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
学了一节课,有没有同学能默写下来?
点四个同学上台写,注意字写大一点。
老师:
多情自古伤离别,老师找了一些送别诗歌付在课文后面,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写,说不定还可以编入教材呢!
让我们一起深情的美美的朗诵这首诗,作为我们的临别赠言,好吗?
简单就好
周日,有幸观摩了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精品课。
苏州许嫣娜老师的亲和,东北孙世梅老师的深情,新疆鱼利明老师的诙谐,河南陈丽羽老师的灵动,海南毛立业老师的简单,都令人为之叹服。
其中,对海南毛立业老师的简单的课堂犹有感触。
毛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课文《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
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
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这样一篇清新、流畅的美文,文中所描绘的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毛老师在课堂上将这份意境诠释的淋淋尽致。
整节课不见繁琐的分析,听不到支离破碎的讲解,更看不到穷追不舍的提问,而是用“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