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铜矿岩工纪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9024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条山铜矿岩工纪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条山铜矿岩工纪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条山铜矿岩工纪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条山铜矿岩工纪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条山铜矿岩工纪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条山铜矿岩工纪事.docx

《中条山铜矿岩工纪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条山铜矿岩工纪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条山铜矿岩工纪事.docx

中条山铜矿岩工纪事

中条山铜矿岩工印象

前言

几千万乃至几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喜玛拉雅山和欧亚大陆板块剧烈碰撞后,产生了一个小小的中条山系,同时还伴随着相当规模的火山爆发,浓烟滚滚,岩浆迸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共和国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站在祖国的版图前,用手指着不显山不露水的中条山说,这群山下有宝贝!

于是乎,沉寂了多少万年的中条山及其附近的原始森林开始苏醒了。

五十年代末期,来了一帮能吃苦耐劳的东北人,东北汉子们乘坐着敞蓬卡车,风餐露宿,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在离垣曲县城三十公里的歪头山里安营扎寨。

五八年三月中旬的一天,一个姓王的东北大汉在一个被称作790的山腰开动了第—台柴油空压机,机器轰鸣中一串鞭炮炸破了中条山的宁静……胡家峪铜矿诞生了!

新世纪来临的时候,原本荒无人烟的胡家峪,居然变成了上万人的小城镇,东北话和晋南话把东北人及他们的后代们已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中,柏油马路两旁立起了桩桩大楼和厂房,上下班的工人们骑着各种牌号的摩托车从身边飞驰而过。

啊,四十多年过去了。

2001年的某日深夜,只听得轰隆一声,一辆满载电缆的货车因故不慎撞坍了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的大门。

第二天上午,围观的人群中传来窃窃私语:

“公司要换新门面了。

”一个月后公司改制了,由国家统管下放到山西省属国有企业。

地方接手后,感到这是个烫手的山芋,此时的中条山公司,因铜市场价格连年下跌,不出矿石工人没工资,挖出矿石来企业还得赔钱,机关减员每月只发几百元工资,一线的工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才四十多个年头中条山公司便走到了黄昏。

胡家峪铜矿现在拥有三个坑口,王老汉当年打响第一钻的790老井口已完成了使命成了残矿,为了多安排矿上的富余人员,残矿承包给了私人老板继续断断续续出矿,而在百十米开外新修了一条现代化的平峒,双车道,通风通水及直流电架空线,既能出矿、出渣,又能供工人进出属于南河沟坑口。

除此之外,胡矿还有桐木沟坑口和老宝滩坑口。

前一段时间,本人跟随矿掘进二队的岩工们对井下工人的工作状态来了—个实地探访.此时恰逢—年—度的“安全生产月”,矿上领导结合安全生产大搞宣传活动,在俱乐部门口的空地上搭起银幕,放映露天电影。

连续几天下来,电影场上除了青少年儿童们在戏闹外,成人们都不知去向,不得已领导有令,各班组必须派人到场,违者罚款,避免了令人尴尬的局面……

跟随岩工下坑纪实

15:

33山西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胡家峪铜矿南河沟坑口,安全月活动的宣传标语醒目高悬,岩工们下午2:

50左右便在此处换工作服,带上工具和附件于下午3时整到队部听从队长、付队长的排班,也就是当日当班的工作安排。

15:

44安排工作的掘进二队队长刘德信:

绛县横水人,在他身上有着晋南人特有的气质,81年招工来矿掘进二队做岩工,打炮眼9年,井下干活肯卖力气,敦厚、朴实、工作认真,90年升为付队长,94年跃升为队长至今,属下职工77人,合同制工人20多人,农民轮换工40多人,临时工10多人,作为队长,全面负责,每月下井检查工作10次左右,6月份全队人均收入589元。

15:

52岩工们从该坑口平洞开始进井,夏日里的正午室外温度达到38、39℃,工人们还得穿着厚重的棉衣、棉裤、高筒雨鞋,不走不动,一身身的汗水从脸颊往下流,只有早点进井还能凉快一点。

峒口周围写着鲜艳的大幅标语。

“高高兴兴上班来,安安全全回家去,亲人盼你安全归”,以及“安全生产”等。

下井的人们啊,安全第一!

15:

59从峒口步行约400米左右,来到790井口,790指的是此处的海拔为790米,下井的工人们在此处须听从信号工的安排,乘罐笼下到各自的工作面上,背后峒壁上写着醒目的“乘罐制度”。

孔令响:

26岁,安徽人,做岩工1年多,与其表哥一组,常做其辅助工作,每月收入三、四百元。

16:

02高约2.2M,长约3M,宽1.5M左右的罐笼里挤满了下井的工人,数了数约20人左右,因为是初次下井,图中的老刘时刻在提醒我注意安全。

我呢,只想把真实的一切留在我的胶片上和脑海里。

16:

07漆黑的罐笼里,不时闪过一个个的断面,在我的心脏跳动了100多次的时候,罐笼停了。

这段时间里我们下到了地下300M处。

穆井寒:

31岁,安徽人,招工来此做岩工已有7个年头,属老工人,一直从事打眼工作,能吃苦,晋南本地人不愿做的脏活、累活、危险活他都愿意干,风险大意味着收入高,他一个人要养活四口人,月收入好的时候—千多元,平时七八百元

16:

13下罐笼沿平峒步行约400M左右,来到一分叉口,二人一组的工人们在此处分手,一人背上两人的工具继续往前走,另一人则从叉道进去,到火药库,去背火药。

16:

16继续沿平峒步行400M左右,来到又一立井口,该立井口被称之为490。

16:

16在此处继续乘罐笼往下,罐笼的两侧用红漆刷着醒目的标语“注童安全”,人们上罐后,要挡住进出口,然后才发信号开罐。

16:

19罐笼下降150M后,本人与三班的岩工在340下了罐,还有部分工人继续往下。

刘金红:

垣曲本地人,招工做岩工已两年,36岁,但岁月刻划的脸庞与他的实际年龄并不相称,他穿的棉衣棉裤已破烂不堪,问他是不是把新衣服省下了?

他说一年就发一身,夏天穿破旧的无所谓,留下新的好冬天穿,不然太冷。

他身上透着晋南人的聪明和农民的朴实。

16:

20到340水平的工人己不多,从罐笼沿平峒步行约300M后再次进入一叉道,该叉道又黑又窄,没有照明灯,只能凭借手中的电石灯照明。

峒壁上的粗管子为风管,负责给各个工作面通风,细管子为水管,上面的则是电缆线。

l6:

25从小叉口再前行50M左右,来到了一个地井前,地井口用木板搭盖,只留容一个人上下的口子,从此口下去就是该组二人的工作面。

16:

26此口为临时搭建,口子仅容一人上下,木梯分三节,直上直下约十七八米,底下漆黑一片,老刘提着电石灯,凭着微弱的灯光先下去接电灯。

16:

27好不容易下到了梯子的底端,穿着臃肿的衣服一手提灯,一手扶边,下这样的梯子还真不是件容易事,何况我还是空手赤拳呢?

这就是今天要工作打眼的地方,狭窄、低矮、潮湿的地洞!

这里是真正的地底下,这里的工人真正是在淘金,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感觉是震惊!

16:

19先到工作面的工人安好照明灯,脱掉外衣凉快一下,抽支烟喘口气,此时的我已经是大汗淋漓了。

脱掉棉衣,灯光下,我的上身像是从蒸笼里刚出来一般热气直冒,安全帽沿上直住下滴水。

那是头顶上的汗水蒸发后在帽内形成水后滴落的汗珠!

老刘劝我小心感冒,顿时觉得身前身后又有了一种凉嗖嗖的感觉。

16:

37老刘开始跑前跑后安装设备,拉水管、接风管,做着打眼前的准备工作。

16:

40该工人要搬这台机器到上一工作面去打眼,他要一手利用身体夹住这台45kg重的凿岩机爬上这十多米高的三截木梯,还须一手提着电石灯照明,对于常人来说空手上下已不易,像他这样负重更是难上加难,实际上,这种事对岩工们来说只是小菜一碟。

16:

48岩洞里铁丝上挂着的工作牌和提示语牌,“检查炮烟”。

标牌旁电石灯发出微弱的光。

(回到家后给孩子讲起井下的事时,孩子好奇的问,什么是电石灯?

他们为什么不用手电筒或电灯?

大城市里孩子们衣食无忧,他怎么能体会得出来井下工人的艰辛与维持生计的艰难呢?

16:

58在岩工们还未打眼前的这段时间,维修工抓紧时间检修设备,正好这台YsP45型凿岩机老结冰需要修理,虽然坑内温度很低,他还是脱掉了棉衣,得争取时间快点修好,机主正等着使用呢。

李林波:

40岁,芮城人,中共党员,86年来此,打眼8年,之后搞维修工作,月收入七百元左右。

17:

04背火药的工人也来到了工作面,他们每次背8包药,每包药重7斤共计56斤,也是从这架十多米高的木梯上一手持灯一手护药一步步小心行进。

17:

34二人一组共同来安装设备,调试机器,测量中线等,做着打眼前的准备工作,井下的二人都是生死兄弟,因为环境复杂,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只有对方能帮你!

老刘的搭挡叫胡军,32岁,垣曲人,招工来做岩工两年。

他们趁着维修工在此,赶快开机,如果发现机子有毛病可马上修理,所以今天比往常早开机二十分钟。

时间就是效益,机子坏了,打不了眼,也就挣不上钱。

17:

36另一组工人打天井,踩着矿渣全力把机器往上拉,还有电线、风管、水管,没有强壮的体力根本无法从事这项工作。

17:

37穆井寒蹲在高高的木板上安装机器,他一再叮嘱我要小心,身后就是深深的岩洞,本想拍下他工作时的情景,可开始打眼后我根本无法靠近他,水汽弥漫,燥音太大,他穿戴着雨衣和帽子,脸上全是泥水,一块矿石划破了脸,直流血,我要替他擦,他却笑着摇摇头……岩工们每个月打二十多个班,收入四五百到七八百元不等,若打天井每班还有三十元的补助。

17:

42老刘早早开了机器,整个坑道里顿时水汽蒸腾,凿岩机发出的燥音足有一二百分贝,人与人之间根本无法对话,可工人们竟然没有任何防燥音的装备,怪不到岩工出身的工人们都是高嗓门,因为这项工作最大的牺牲就是听力!

本人在井下呆的时间才几小时,但之后的一个多星期内,耳朵里一直都是那种嗡嗡的耳鸣声,与人谈话不得不一次次侧过耳朵或倾过身子。

岩工们是在拿身体换取金钱,那么年老了呢?

再用多少金钱才能赎回健康的身体呢?

!

19:

44老刘的机器刚打了一个炮眼,便出现了故障;机器无法供水,正好付队长来此检查工作,便一起帮忙修理。

17:

50修好机子后,李队长操起机器帮老刘打炮眼,从他老练而熟悉的动作上也可看出他是一个老岩工出身。

李广庆:

掘二队付队长,沁水县人,86年招工来此,做岩工打眼到98年,曾创造了胡矿单日进尺最高纪录,一个月收入曾达到1700余元,98年后任掘二队付队长,每月下井检查工作20次左右,至今,因坑下燥音严重,左耳听力严重下降,必须大声讲话才能听清,他是掘进队的一员虎将。

18:

36与李队长离开12-1段工作面时,两组机器同时开足了马力来打眼,整个巷道里烟雾迷漫,几米开外看不清东西,燥音大的无与伦比,我在纸上写了两个字“辛苦”举到正开机器打眼的老刘面前,老刘笑着对我摇了摇头。

李队长在340竖井口打电话给调度要罐笼送我上井。

18:

38此时乘坐罐笼的乘客只有我和李队长,走出490罐笼时,我给李队长拍了一张标准的井下工人照,刚才在井下,一名工人的安全帽掉到了地井里,李便把他的安全帽给了工人,拍照时他不愿以一个违章者的形象出现,执意要带上我头上的安全帽。

满身油污的衣服,挖出的却是黄灿灿的矿石!

18:

52我与李队长再次乘坐罐笼升上到了790平峒,拐过几个弯道,远远地看到了亮着阳光的洞口。

18:

55再一次呼吸到阳光蓝天下的新鲜空气时,我才明白我下了一趟井,心情竟莫名地激动起来。

真想让所有的人都来铜矿下当一天矿工,体会一下岩工们的酸、甜、苦、辣……

18:

55790平峒两侧的春联仍可辨认,“为矿山寻求再度辉煌,向自然索取宝贵财富”。

峒口旁详细写着“入坑须知”,要求入坑做到:

一必须,四注意,十不准。

新工人到来的第一课就是安全培训,之后要经过几级考核,合格后签订了师徒合同才能正式下坑。

虽然已是盛夏,可在这深山里竟然听不到蝉鸣,大概这里远离尘世吧,就连知了也难以逾越这重重群山而另落它方了。

18:

59来到了南河沟坑口前的工人雕像前,工人脖子上系着一条红领带,尽管已经退色,但仍然在风中飘动着,“以人为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大概是这个矿的矿训吧。

虽然锈迹斑斑,但清晰可辨,真正把“人”放到第一位来考虑究竟要等到何时呢?

西边的山头上太阳快要落下去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胡家峪矿这座刚到中年的铜矿,你难道也走到了黄昏吗?

我不相信!

后记

走马观花跟随李队长到岩工们工作的地方走了一趟就用了三个小时,而且累得腰酸背痛。

回到单位好长时间了,井下的一幕幕场景一直在我眼前浮动,脑子里响着的还是工作面的轰鸣声……岩工们的工作面燥音大,汽雾大,地下潮湿,找不到一块干燥的地方可供坐一会休息一下,只能站或靠在凸凹不平的岩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