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7901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docx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docx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

*******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学:

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在英国,我国张丽珠教授培育出第一个试管婴儿。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尿液,汗液和呼出的气体等。

]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应用:

珊瑚机器人钟乳石不是生物,因为它们不具备生物的特征。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1、调查:

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调查时应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生物的归类[生物的种类约200多万种,动物约150多万种]

按形态结构特点分:

植物,动物和其它生物三大类。

按生活环境分:

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和空中飞行动物。

按用途分:

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

1、概念: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

2、范围(20千米)大气圈的底部:

生活着昆虫和鸟类,细菌等微小的生物。

水圈的大部:

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水层中。

岩石圈的表面:

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点”。

3、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注:

宇航员携带的维持生命的物质有水,营养物质,空气(氧气)。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

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如:

捕食,合作,竞争[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等]关系

2、科学探究

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变量)不同以外,其它条件(恒量)都相同的实验。

例:

光(变量)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花始盛开”,说明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大雨过后,土壤中充满了雨水,蚯蚓因缺氧而爬出地面。

海洋不同深度,植物不同,影响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骆驼及骆驼刺是对干旱的适应,海豹的脂肪是对寒冷的适应,旗形树是对风的适应,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生物是普遍适应环境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植物影响空气湿度,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风固沙,大量饲养山羊,会破坏植被。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第四节生态系统

1、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产者:

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生物部分消费者:

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2、组成分解者:

细菌、真菌(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

3、食物链: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因吃与被吃形成。

植物体→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可多个)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顺着食物链,生物数量越来越少,有毒物质越集越多。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物数量和比例处于动态的变化中,但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注:

大量捕捉野生青蛙,使害虫大量繁殖,造成农作物减产。

水族箱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系统

环境条件及功能

生物部分

森林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绿色水库”

动植物种类繁多,最稳定

草原

干旱

草本植物为主,动植物种类极少

海洋

海水

微水的浮游植物,种类繁多的海洋动物

淡水

河流、湖泊、池塘

淡水植物、动物种类多

湿地

沼泽(典型)、净化水源、蓄洪抗旱

沼泽植物、动物种类多

农田

人工生态系统

农作物,最不稳定

城市

城市、信息的集散地

人类起支配作用,动植物少

2、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非生物因素”、“地域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三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节观察细胞的结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使用步骤

(1)取镜与安放:

目的:

避免摔坏显微镜,显微镜偏左安放,方便左眼观察,右眼画图。

(2)对光:

做到:

A转动转换器(此时眼睛只能注视物镜)

B转动遮光器(选用较大的光圈)

C转动反光镜(此时眼睛才能看目镜)

(3)观察:

放→压→降(侧视)→看→升→调

二、注意事项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灰尘是在目镜里还是在玻片上(移动法)

A转动目镜:

灰尘在动,判断灰尘在目镜上

B移动装片:

灰尘在动,判断灰尘在玻片上都不动,则在物镜上。

2、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物像越小,细胞数目越多,范围越大,视野亮度越亮,放大倍数越大,则相反。

3、成像:

倒立放大的虚像,如标本上“P”则看成为“d”。

4、物像移动“同向移动”,即显微镜中“左边”图像移动到“中央”,则向“左移”标本。

5、外界光线经过显微镜,哪些部位后才能进入人眼:

依次写出各部位的名称。

[反光镜→遮光器(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眼]

6、调节光线强弱,遮光器和反光镜。

强光:

小光圈、平面镜。

弱光:

大光圈、凹面镜。

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

一、玻片标本——显微镜所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1、切片:

切取材料的薄片制成(如叶的横切、茎的横切等)

2、涂片:

用液体生物材料经过了涂抹制成的(血液、细菌培养液)

3、装片:

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皎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二、实验:

观察植物细胞

1、材料:

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2、步骤:

准备(1擦2滴)—制片(3撕4展5盖)—染色(6染7吸)—观察

3、操作:

①擦:

用洁净纱布。

②滴:

用清水。

③撕:

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

④展:

防止细胞重叠。

⑤盖:

盖玻片一端先接触水滴,轻轻盖下(避免出现气泡)。

⑥染:

稀碘液。

⑦吸:

另一侧,促进标本完全染色。

观察:

显微镜下,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一般看不到细胞膜。

三、植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壁:

极薄、无生命、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

1、保护;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质:

有叶绿体、液泡(有溶解多种有色、有气味等物质的液体叫细胞液)

细胞核:

球形,是控制中心,遗传信息库

注:

(1)染色剂会破坏细胞的生物活性。

在观察活细胞时,应该使用不染色的临时装片。

(2)气泡边缘较黑,较宽,圆形或椭圆形,用手按盖玻片,会变形。

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

(1)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一般步骤:

1擦→2滴→3刮→4涂→5盖→6染→7吸

操作:

2滴:

滴一滴生理盐水;3刮:

在口腔内侧壁用牙签刮;4涂:

在盐水中涂;

1擦、5盖、6染、7吸操作与观察植物细胞操作相同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结构:

相同点:

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不同点: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注:

给病人点滴葡萄糖能增加病人的供能物质;吸氧能促进有机物与氧结合,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中的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

无机物:

一般不含碳,分子比较小,不能燃烧,如:

水、无机盐、二氧化碳

有机物:

一般含碳,分子比较大,能燃烧,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物质。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①允许有用物质进入细胞;②将无用物质挡在细胞外;③促进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

意义:

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3、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

太阳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线粒体:

有机物中化学能→生物生活所需能量

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线粒体(称发动机),植物细胞一般含叶绿体。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遗传信息:

受精卵内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做遗传信息。

1、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结构:

像螺旋形的梯子;

组成:

由许多具特定遗传功能的DNA片段(基因)组成。

3、染色体(人:

23对;水稻:

12对)

概念:

细胞核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组成:

DNA的蛋白质。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细胞的生长:

吸收营养物质,体积由小变大。

2、细胞的分裂:

过程:

核裂→质裂→形成新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细胞壁)

3、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

A.染色体数目加倍,等分到两个新细胞中;

B.新细胞与原细胞有形态和数目都相同的染色体。

意义:

保证了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一样。

注:

生物体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

1、结构层次:

受精卵—------—→多细胞—-------→组织(四种)—--→器官→系统(八大)→人体、动物体

2、四大组织功能:

上皮组织:

保护分泌;结缔组织:

支持、连接、保护、营养;

肌肉组织:

收缩、舒张;神经组织:

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例:

心脏:

属器官层次,由不同组织构成,以心肌为主,由肌细胞构成。

皮肤:

不慎划破,感到疼(有神经组织)会流血(有结缔组织)

不能只靠运动系统就完成各种运动,需要各系统协调配合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结构层次:

由微观到宏观:

受精卵→多细胞→多种组织→多种器官→植物体

2、植物的组织:

分生组织;营养组织(果肉、西瓜瓤);保护组织(表皮、果皮);输导组织(由导管筛管组成)

3、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4、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比较

植物(如向日葵)

动物(如猫)

结构

不同点

植物细胞、植物组织、无系统

动物细胞、动物组织有系统

相同点

由受精卵分裂、分化发育而来,由细胞构成组织由不同组织构成器官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1、常见的单细胞生物:

酵母菌(属真菌)草履虫、眼虫、变形虫(属动物)、衣藻(属植物)

2、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形态:

倒置的草鞋

细胞膜:

又叫表膜

结构细胞质:

有食物泡、伸缩泡前端有口沟

细胞核:

大小核各一个

运动:

靠纤毛的摆动、旋转前进呼吸:

通过表膜

消化:

形成食物泡、在细胞内消化取食:

细菌和浮游植物从口沟进入

胞肛:

排出食物残渣排泄:

由收集管收集,进入伸缩泡,由表膜排出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

鱼饵净化污水(草履虫)

有害:

致病赤潮(单细胞生物在海水中繁殖造成水中缺氧危害渔业)

4、实验观察草履虫的运动

方法:

(1)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表层溶解的氧多)吸一滴培养液用放大镜观察。

(2)在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纤维--目的:

限制草履虫的运动范围,再盖上盖玻片,将光圈调小,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观察:

当身体前端遇到阻碍时,会采取后退方式

观察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步骤:

(1)放食盐:

现象:

草履虫向左运动;

(2)放肉汁草履虫向右运动。

结论:

草履虫能通过运动躲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水生物----病毒

1、发现史:

19世纪末,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研究烟草叶病时发现病毒。

2、动物病毒:

(寄生动物)如肝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