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2我们小点儿声 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8983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2我们小点儿声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2我们小点儿声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2我们小点儿声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2我们小点儿声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2我们小点儿声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2我们小点儿声 教案教学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2我们小点儿声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2我们小点儿声 教案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2我们小点儿声 教案教学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2我们小点儿声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12我们小点儿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们小点儿声》一课,所在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旨在通过对“公共财物”“公共卫生”“公共秩序”以及“公共文明修养”这四个方面的重点引导,帮助学生养成公共场所,所需要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在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本课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课程结构框架中属于“儿童与社会”的这条轴线,在课程内容中,则是属于“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栏目下的 “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 的范畴。

本课教材由“教室里面有点儿吵”这个话题展开,呈现了四种学生日常忽略或认识不清的、经常出现的噪音现象,并结合小主持人的话,来说明自己班教室里吵闹的现象;在“做个小小调音师”的活动中,提出解决噪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这里也要小点儿声”这一活动,将教材内容从班级教室延伸到社会中哪些地方要轻声不吵闹。

 二、学情分析:

 

课前教师组织本班学生,针对“大声说话是不文明的行为吗?

在很吵的地方,你也会大声说话吗?

大声的小组讨论是吵闹吗?

以及你关注过公共场所的警示标志吗?

这四个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

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显示,认为大声说话是不文明的行为的占28.7%,在很吵的地方自己也会大声说话占73.2%,认为大声的小组讨论不是吵闹占41.1%,不关注公共场所的警示标志的学生占57.2%。

由此看出,二年级学生他们对公共空间要讲文明已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但是对于公共场合声音过大,无意制造出来的噪音,往往被孩子们忽略。

他们知道在教室、学校以及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

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孩子们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容易不知不觉地大声讲话而打扰他人,而自己却毫无所知。

尤其是在人多、热闹的地方,很多学生会用自己的更大声来解决。

所以,本课首先让学生们寻找教室、学校、公共场所的吵闹声,引发学生关注,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教室、学校以及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

 

三、教学目标:

 

1.感受到安静的环境给人带来的愉悦,嘈杂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不悦; 

2. 知道在教室、学校以及公共场所应低声说话,不影响别人; 

3. 能做到在教室、学校以及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在公共场所应低声说话,不影响别人; 

难点:

能做到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人。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完成课前调查问卷; 

教师准备:

1. 根据学生的课前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学情; 

2. 制作教学课件; 

3. 结合课堂教学制作教具——调声板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揭示课题 

1、教师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关声音的游戏———声音PK赛。

仔细听,猜一猜下面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教师课件呈现几组不同的声音,请同学们辨析) 

2:

第一组:

课件播放小鸟、流水的声音,学生猜声音。

同时教师进一步追问:

这个声音你喜欢吗?

大自然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

 

第二组:

课件播放学生读书,钢琴、合唱的声音。

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美妙的声音令人心情愉悦。

 

第三组:

课件播放学生课间休息时大声背诵课文、用力关门、教室里追跑、大吵大闹等声音混合在一起的声音。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发生在什么的地方的什么声音。

 学生猜声音,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声音给你什么感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

优美舒缓的声音,可以创作一个舒适的环境,舒适的环境给人带来愉悦,而大声吵闹的嘈杂的环境给人带来不悦;) 

3、教师揭示本课课题:

我们小点儿声 

【设计意图: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选取辨别声音的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更主要的是想通过对比不同的声音,让孩子们关注声音,并能感受到安静的环境给人带来愉悦,嘈杂的环境令人不舒服,从而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一。

】 

二、游戏互动 我是小小调音师 

1.教师过渡:

在我们班,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类似刚才视频中看到的,那些让你不喜欢,不舒服的吵闹声?

课前老师布置了调查作业,并让同学们将找到的吵闹声记录下来,现在就快拿出你的记录单,说一说你找到的班级吵闹声。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意无意制造出的吵闹声对别人会带来很多困恼。

 

教师将孩子们找到的吵闹声的记录单收集起来。

 

【设计意图:

这里是引导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真实生活,寻找身边发生的不文明现象。

一方面唤起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引发他们真实的道德认知;另一方面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使我们的教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并能更好的指导学生们今后的生活。

】 

3.互动游戏,师生共同制作调声板,学生来当小小调音师。

 

(教师利用学具,将孩子们找到的吵闹声贴在调声板上,调声板音量变大。

) 

4.利用课件,请学生听一听,同学们找到的吵闹声都充斥在教室的声音,感受吵闹带来的不适。

 

5.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都来当小小调音师,针对班级的吵闹声,想办法如何将班级中的吵闹声降小点儿。

 

6.小组讨论,将好方法再次记录下来。

教师巡视。

 

7.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同时将找到的好办法贴在调声板,并将调声板音量键降一个格。

 

8.教师小结:

你们都是称职的小小调音师,只要我们按照调声板上的小方法认真去做,我们的教室就会有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

 

9.课下我们就把这个调声板挂到我们教室的墙上,让它时刻提醒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去维护班级良好的学习环境。

 

10.请同学们进一步想一想除了教室,在我们的校园里,还有哪些地方也需要我们小点儿声,在这些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

此环节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其目的都是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之中,去深入思考、去讨论交流。

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里还是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的方法性的指导,为今后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 

三、对话交流 这里也要小点儿声 

1.教师过渡:

同学们,为了维护我们教室、校园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经常能在学校里看到警示牌。

其实,我们走出校园,经常也能在一些公共场所看到这样的标志。

(课件呈现保持安静警示牌) 

2.你认识这样的标志吗?

这些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

 

3.请你猜一猜,这些标志会出现在哪些公共场所?

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4.还有一些公共场所,虽然没有这些标志,但是也需要我们小点儿声。

你知道是哪些地方吗?

为什么?

 

5.教师小结:

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都知道要时时、处处保持安静、小点儿声,都愿意做一个不大声喧哗、不打扰别人的文明的人。

(呈现板书) 

【设计意图:

该环节是前一活动的提升,也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教师更多的是通过充分地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开展教学的。

通过教师的追问及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提升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这样深入心灵的对话正是学生熏陶情感,发展品德,培养价值判断的前提,是为今后有效落实行动的基础。

】 

四、情境模拟 我能做个文明人 

1.下面,就跟随陈老师去这些公共场所——电影院、图书馆、公交车,看看你们在这些公共场所怎样做,才是一个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的文明的人。

 大家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一会上台前来给我们演一演。

 

2.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汇报表演。

 

3.教师根据学生表演,适时的请同学给予评价,他们哪里做到了文明值得大家学习。

 

总结全课:

 

同学们,你们真的太棒了,今天你们做了称职的小小调音师,把教室、学校里的吵闹声调小点了,还学会了在公共场所做一个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的文明的人。

 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将今天所学,用实际行动落实到今后的每一天。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探究、去尝试、去思考。

学生思考表演的过程,就是落实具体文明行为的过程。

我们说学生道德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此活动正是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今后生活的尝试。

小组的表演作为教学的范例供,就是同学们得以借鉴与反思的教学内容,是真实的教育话题,也是教师要善于把握的课堂生成,是更好的达成目标的关键。

】 

七、作业布置 

1、全班同学都来争当文明小学生,完成争章记录表。

周一至周五同学们自评、互评,周末请家长为同学们来进行评价。

一个月后,根据争章记录表来评选文明小学生。

 

【设计意图:

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一目标的达成在一节课中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有意识地注重学生的课后延伸与拓展,发挥同伴、家长的作用,让良好习惯的养成,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此外,将品德教育与学校德育活动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校教育的作用。

】 

2.制作警示牌。

教师课件呈现一些警示牌,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警示牌,自己动手制作警示牌,并把它张贴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地方。

 

八、板书设计 

我们小点儿声 

  时时                             

处处 

 做个文明人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10我们不乱扔人教教案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初步懂得不乱扔垃圾,能维护学校公共卫生,但因为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对于作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市的厦门市民如何准确投放垃圾这方面意识比较薄弱。

如何教会孩子做到随手捡起垃圾,学会分类;如何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帮助孩子理解维护环境的公共卫生不只是为了干净,更是一种责任和文明,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明理导行。

基于学生的现实情况,立足学生现况,精心设计,用心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希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教材分析】                        

教材设置本课的目的是引导二年级的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绘本故事了解乱扔垃圾的危害;认识垃圾与生存环境的关系;阅读详实的数据,初步了解环卫工人的生存现状,体会其为洁净家园付出的辛劳,懂得尊重劳动者;在实践体验中学会准确的垃圾分类,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任,不让垃圾落地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体现,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素养的体现。

 

【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教会学生对垃圾进行准确分类,从小养成不随手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教师课前对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二年级学生在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这两类垃圾处理时比较容易混淆。

孩子在家里不会乱扔垃圾,在社会和学校还存在随手丢弃垃圾的现象,针对这一现状,在本课教学中围绕四个中心词“环保”、“尊重”、“责任”、“文明”,精心设计五大环节,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学会垃圾分类的紧迫性,在实践体验上感悟保护环境、洁净家园、人人有责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乱扔垃圾的危害,认识垃圾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劳动者。

 

2.学会垃圾分类并于生活中自觉践行,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提升保护环境的核心素养,争当环保小卫士,为缔造美丽厦门作出应有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环卫工人的生存现状,体会其为洁净家园付出的辛劳,懂得尊重劳动者。

  

2.学习垃圾分类基本知识,能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并带动家人一起进行环保活动。

 

【教学难点】 

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任,不让垃圾落地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素养的体现。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观察生活:

垃圾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2.教师准备:

搜集相关音乐、视频材料;制作PPT和微课;准备板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绘本,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先请你们来欣赏一则绘本故事——《公园里的野餐》请同学们认真听,动脑筋想一想:

你从故事里知道了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小结:

垃圾不落地,家园才能洁净美丽。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究的环保课题,请读——《不只是为了干净》。

 

【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