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825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ocx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ocx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课题

阶段性总结

一、问题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现代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合作学习,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团体协作的精神,好处多多。

但是随着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入,我们通过对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和实际观测中了解到我校各科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不少学生在小组合作得到的收获比在集体授课中得到的还要少,更在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中养成了不注意倾听、不尊重他人的坏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摸索,我们逐渐调整了心态,以冷静的态度来看待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我们看到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也看到了它的不足,于是我们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这样一个课题进行探索,如今已初见成效。

在一些课堂上,小组合作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小组分工明确,轮流当中心发言人,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合作中体会到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乐趣。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各科课堂教学中开展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

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评价,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内容

1、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探索出具体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实验。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3、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发展。

四、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概况

1、本次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3—6年级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2、本次研究的时间是2014年9月——2015年6月

3、具体的研究方法:

准备阶段——调查法:

调查对象是3—6年级320名学生。

调查的内容:

(1)在课堂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

(2)你认为合作学习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

(3)合作学习中遇到意见分歧时怎样表现?

(4)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在干什么?

(5)你们在课堂上经常进行小组合作吗?

(6)你们小组的组员分工明确吗?

如果分工明确,你愿意承担小组里的什么角色?

(7)你们小组的组员是怎样组合的?

同时对三至六年级学生现有的学业水平、心理特征、个性专长等各方面进行调查,为分组做准备。

实施阶段——行动研究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围绕课题目标,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操作,不断丰富实践体验、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结题阶段——经验总结法:

对照研究目标找出问题,改进方法,作好课题实施的阶段性总结报告。

4、研究的基本过程:

在充分进行前期调查,文献检索,专题研讨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如下:

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确定专题研究的主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拟定研究计划(确定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具体方案)

实施行动(实施具体方案,观察、反思)

总结评价研究结果(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方法)

进入第二循环行动研究

五、实验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教学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复杂性和主体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不会成功的。

因此,课题一确定,我校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合作学习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提高教师对这个研究课题的认识。

然后再从中挑选六位优秀的老师组成实验组。

为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在人力、财力上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成立了课题指导小组,制定了课题小组活动制度。

课题小组每两周召开一次调度会,每月进行一次汇报交流活动。

每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总结,学校开辟研究专栏,及时展示实验成果。

(二)调查、分析造成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

实验初期,学校课题组为深入了解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对我校320名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以下是我们调查结果统计情况:

1、在课堂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

30%愿意

40%不愿意

30%认为无所谓

2、在课间或休息时间,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探讨、解决问题吗?

40%愿意

20%不愿意

40%认为无所谓

3、你认为合作学习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

10%认为帮助很大

50%认为有所帮助

40%认为没有帮助

4、合作学习中遇到意见分歧时怎样表现?

5%不知道

65%坚持自己的意见

30%问老师

5、你们课堂上多是几人进行合作学习?

80%4人

20%6人

6、你们小组的组员是怎样组合的?

100%教师指定

7、你们小组的组员分工明确吗?

如果分工明确,你愿意承担小组里的什么角色?

90%分工不明确

90%愿意当组长

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互相帮助合作学习。

课题组及时进行诊断分析,发现我校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症结:

(1)合作重形式,轻实质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

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样几种现象:

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

从上述现象中可知,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孩子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显然重视不够,指导不够。

(2)探索重主体,轻主导

本次课改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

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探索伙伴可自己选,想与谁就与谁。

在时间的调控上也是随心所欲。

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这是一种随意的、毫无组织的学习方式,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

(3)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

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4)评价不全。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

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

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

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三)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1)合理分组。

许多教师认为,让多个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完成任务,这就是合作学习。

其实,组成小组只是形式,而实质在于小组是怎样构成的,有效的分组才是合作学习。

a“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小组合作学习多是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很多学者把此原则看成是合作学习的要素之一,即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中,各个同学各尽所能、互相帮助,并且得到不同的锻炼。

而各组之间,为了体现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每个组的总体实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

成功的合作小组分组并非“强强联合”,即并不是最优秀人员的组合,而应该是“互补”的,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b“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即把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合“直接辅导、互相学习小组”,其余学生自愿组合若干个“间接引导、自主学习小组”。

“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编组有利于分层教学,分类辅导。

这两种分组方式是我校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分组方式,一般以4-6人为宜,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应针对教学内容与课型,灵活选择,交替运用,以达到理想效果。

(2)分工明确。

组内成员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质疑员、汇报员。

小组长的责任是组织成员有序地发表意见,引导组员倾听他人的发言。

记录员的责任是清晰地记录小组成员的算法、开放性习题的答案等,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

质疑员的责任是对解题思路、算法等进行提问,引发组员进一步思考,促进知识内化。

汇报员的责任是集合组内成员的观点,在班级进行反馈交流。

这样,组员各司其职,人人参与,避免不劳而获的学生的“搭车”行为。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每隔2周,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质疑员的下次去搞记录,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

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

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

“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