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727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docx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6.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2课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画

 

1.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像》

 

《西斯廷圣母像》是为比亚森萨的西斯廷教堂作的祭坛画。

画中有一圣徒是教皇西斯廷,因此把这幅圣母像称为《西斯廷圣母像》。

此画创于1516—1519年间。

 

画面上帷幕慢慢启开,平凡可亲的圣母玛利亚抱着婴儿耶酥缓慢地从云端走下来,帷幕两边跪着迎接圣母的圣徒,右边是女圣徒巴尔巴拉,她衣着朴素,神态是禁不住内心的欣喜,低垂着头向下望,表示出自己的崇敬之意;左边是教皇西斯廷身披金黄色的锦袍,抬头仰望圣母和耶稣,做着欢迎的手势,显出有点激动的神情;下面两个小天使(安琪儿)天真地向上翻着白眼,好像在沉思。

整个构图使人有亲切之感,仿佛事情就发生在眼前。

 

拉斐尔所塑造的西斯廷圣母形象,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这里除掉圣母从云端走下来异于常人之外,没有任何一点宗教神秘色彩。

作者表现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她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献出自己唯一的爱子,在这里作者歌颂了人的伟大,人类崇高的感情,歌颂了那些为了理想而不惜牺牲自己最宝贵的一切的人们。

这里体现了作者的理想。

……

 

──陈小川、郭振铎、吕殿楼、吴泽义《文艺复兴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84—285页

 

【解读】《西斯廷圣母像》是拉斐尔圣母像创作中最著名、最卓越,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佳作。

这幅画完全是人间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表达了母亲挚爱自己的幼儿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艺术家对婴儿的爱,对妇女的爱,对人的爱,对生活的爱。

 

2.拉斐尔的《雅典学派》

 

使拉斐尔成为当代巨匠的作品主要是罗马教皇宫殿的壁画,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学派》。

这是一幅罗马纪念碑式的杰作。

 

《雅典学派》是以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兴办雅典学院为题,塑造了许多古代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共聚一堂,展开热烈的讨论,构成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场面的画。

这幅画的背景是一间宏伟壮丽的古典式大厅,在大厅中央有通往外间的宽阔走廊,在两旁墙上的壁龛中有智慧女神雅典娜(右边)和阿波罗(左边)的雕像。

大厅中央是古代哲学家最杰出的代表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谈,看神情他们两人好象在争论什么,柏拉图用手指着天,而亚里士多德却反对他的老师,以手指地。

其他站在台阶上和在台阶下的众多人物,是古代希腊不同流派、不同辈分的著名哲学家。

在台阶上,柏拉图的左边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一组人交谈。

左下方以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主的一组人,在看他写什么,在他后面有一围白色头巾的是中世纪伟大的阿拉伯学者阿维洛依。

坐在阶梯上沉思的是赫拉克里特,离他不远,半裸体躺在阶梯上的是哲学家奥基尼斯。

在亚里士多德的右边有天文学家托勒密,还有一位是古代波斯教的创立者琐罗亚斯德,右边台阶下有一群年轻人围着正弯着身子手拿圆规画几何图形的欧基米德。

画面右角第二人,头戴无沿帽的是艺术家自己。

 

这幅画的特点之一是人物众多,但多而不乱,每个人物形象都很生动,姿态和活动很丰富,具有多样性特点,然而却很集中,人物都朝向中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由一根为探求科学真理的红线所贯穿,换言之,人物的多样性,统一在追求真理的主题之中,这是艺术家巧妙地运用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多样统一构图原理。

 

《雅典学派》最成功之处是拉斐尔善于运用空间构成,他把近五分之三的画面画上穹形大厅,用三道拱门作为衬景,造成了画面建筑物构造复杂、内部广阔和深远的效果,给人以气势雄伟、壮观的深刻印象,这样使整个构图显得非常和谐有力和统一。

 

──陈小川、郭振铎、吕殿楼、吴泽义《文艺复兴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86—287页

 

【解读】这条材料详细介绍了拉斐尔的杰出壁画《雅典学院》的主题、画面内容、作品特点以及作品成功之处。

这幅壁画充分表现了拉斐尔高超的写实技巧和人文主义思想,并鲜明地昭示了文艺复兴时代传承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和倡导理性、崇尚人性的新气象、新活力。

 

3.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

 

从1508年5月10日开始,至1512年10月31日止,历时四年半之久,米开朗基罗不用助手,独自完成了巨幅西斯廷教堂的天顶壁画《创世纪》,创造了一个宏伟惊人的“巨人世界”。

这一天顶壁画全长四十米,宽十四米,距离地面二十多米。

壁画上包括九幅描写《圣经》创世纪和挪亚(又译诺亚)故事的画面:

《上帝区分黑暗与光明》、《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鱼和其他海中动物》、《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堕落和逐出乐园》、《挪亚筑祭坛》、《洪水》和《挪亚醉酒》。

还有十二个先知的画像和很多装饰性的人体。

一共画了一百多个比真实人体大两倍的巨人形体,都有赫叩利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般的力量,人物有强烈的重量感,他们的重量,似乎要使整个建筑物震动起来。

 

……

 

画家所画的第一幅天顶壁画是《洪水》。

它取材《圣经》传说,说的是上帝用洪水惩罚人类的故事。

耶和华看到亚当夏娃的子孙后代罪恶深重,十分忧伤,下决心结束这个罪恶的人世,将所造的人和一切动物用大水从地上把他们消灭掉,但又不忍全部毁掉,希望新的一代人能听话,能建立一个幸福的世界。

上帝认为挪亚安分守己,允许挪亚带领全家和各种动物一公一母进入在事先造好的方舟避难。

上帝命令下了四十个昼夜的滂沱大雨,把罪恶的人世淹掉了。

挪亚的子孙从此分布全世界。

大师避开了这个传说的主要内容,即上帝用雨和水淹没大地所造成的灾难,而是用人物形象来表现这个人类的悲剧。

 

《洪水》整个构图是把人物形象分成四组配置在画面上。

前景上是一座小山岗,山顶上有一棵枯树,人们领着孩子携带包裹从山坡下爬向山顶,以避洪水。

画左角下一裸体妇女和一小孩,似乎沉浸在家破人亡的悲痛中,左侧老人抱着小孩,孩子见了母亲高兴得手抚母亲的头部。

枯树下有一组五人,劫后余生,正在庆幸全家团圆。

画的右边一组在棚檐下,坐着一群绝望的人们。

一老人正抱着一个美少年的尸体非常吃力地向坐着的人群走去,坐着的长须老人和一个妇人正向抱死者的老人伸出双手,表示要支援他。

米开朗基罗的主要构思在这里似乎要表现对人的赞美,歌颂人的崇高思想,即使在大难临头时,人们还是互相支援,互相关怀。

和这一组感人的场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正中一组人物。

在一只小船上,人们为了自己逃生,拼命地疯狂地阻止水中的人爬上小船,他们用拳头敲打、用木棍驱赶那些爬上船和抓住船舷的人。

在画画远景的方舟上,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洪水》画完后,艺术家总结经验,认为画的空间不清楚,物多,人物小,离地太远,下面看不清楚。

因此在画第二幅《挪亚醉酒》(礼拜堂入口处的第一幅画)时,人物数目减少,尺寸画大了。

故事说的是洪水退后,挪亚重新务农,种地、饲养牲畜、栽种葡萄,还学会了酿酒。

有一天,他喝醉了酒,把衣服脱光了。

儿子含见后把此事笑着告诉了两个兄弟。

但是闪和雅弗对父亲很尊重,为了不看父亲赤身裸体,他俩倒退着进去,用衣服盖在父亲的身上。

事后父怒,诅咒含,说他的后代要成为闪和雅弗的奴隶。

画面上喝醉了酒的挪亚躺在屋檐下的大酒桶旁边,是一巨大的强壮有力的裸体。

他左手扶着弯曲的腿,右手弯曲放在身后,支撑着巨大的身躯,半躺着。

三个儿子也是裸体,拿着衣服,指手划脚地交谈着来给挪亚遮盖身体。

左侧是一个拿锹掘土、穿鲜艳服装的老人。

 

大师接着画了《挪亚筑祭坛》。

挪亚筑了一座祭坛,向上帝耶和华供献祭品,感谢他赐生之恩。

这幅画的空间感很强,构图中心是方形的祭坛,其角面正对观众,祭坛周围配置群像,后面是挪亚及其妻子儿女,前景和左右两边是抱着燔祭的柴和牵牲口的青年形象。

 

……

 

第四幅画是《堕落和被逐出乐园》。

故事是说亚当和夏娃受了蛇的引诱,吃了智慧果而堕落,违反了上帝的意志,上帝大怒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

艺术家把两个情节画在一幅画上,构图被处理得非常匀称协调。

中间用智慧果树和蛇分开。

左边是半躺着的夏娃和站着的亚当在蛇的引诱下伸手拿智慧果。

右边是天使,正用剑驱逐亚当和夏娃出乐园,亚当用富有表情的姿势掩护自己和夏娃躲避天使刺过来的剑。

在《堕落》构图中夏娃居于中心地位,她的容貌和体形非常健美,这是大师有关妇女美的杰作之一。

整个乐园之美就是用这个形象体现出来的。

在这个裸体中,既无肉欲,也无纯真,但我们从她的脸上感觉到了形象的思想、性格和意志。

在《逐出乐园》中,亚当成为观众注意的中心,从他的手势上,看到他试图保护自己和妻子,既看不出他有后悔和羞耻之感,甚至连一点宗教信仰痕迹也没有留下,一点虔敬的表情都没有,表现的完全是势不两立。

 

《创造夏娃》的画面仍按均衡构图。

右面是裹着宽大法衣侧身站着的上帝的巨大身躯。

他用右手以命令的姿势呼唤夏娃走向生活。

夏娃的产生传说是上帝从亚当身上取下肋骨造成的。

画的正中是裸体的夏娃躬身合掌面对上帝祈祷。

画幅左面,亚当靠在一棵枯树上睡着了,表达了创造夏娃时亚当处于不寻常的梦境之中。

粗的树干与上帝的形象形成了均衡构图。

画面中上帝形象没有一点神圣或神秘的味道,我们从这个巨人的目光中看到,他正聚精会神地用自己的理智和意志,举起右手,轻轻地呼唤新的生命走向生活,这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不是出世,而是入世,把幸福建立在人间。

 

《创造亚当》是描写上帝创造人类始祖亚当的宗教神话传说。

大师在这幅画中画的风景比前几幅显得小,目的是把观众注意力集中在形象上。

米开朗基罗把亚当画成一个身体健美的青年,把上帝描绘成既威严而又慈祥的老人。

上帝身穿玫瑰色的衣服和飘扬着形似贝壳的深的红色斗篷,由无翼天使们扶持着,自由地飞翔在天空。

上帝把手伸向亚当,亚当从不知不觉的梦幻状态中苏醒,获得了生命与力量,他抬起了头,半支撑着巨大的身躯,把手伸向上帝,表现出渴望上帝给他以人的智慧和力量。

这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的赞美,对人充满了信心。

 

最后三幅画是《创造鱼和其他海中动物》、《上帝区分黑暗与光明》和《创造日、月与动植物》,登场的人物全是神,艺术家把神描绘成万能的人,因此,这些画成为对人的力量和意志的创造能力的赞歌。

 

──陈小川、郭振铎、吕殿楼、吴泽义《文艺复兴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58—262页

 

【解读】这条材料详细介绍了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构图和主要内容。

此画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一座伟大的艺术丰碑。

画家不拘泥于题材内容的真实性,主要表现人物形象的强大和善良,以及具有复杂心情的英雄人物。

艺术家把自己的艺术作为唤起人民觉醒、坚持正义事业、勇敢地向邪恶势力作斗争的武器,歌颂了人类的强大力量与崇高品质。

 

4.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

 

1534年米开朗基罗被迫接受教皇保罗三世的任务,在西斯廷教堂的正面墙壁上,画那构思雄浑的《最后的审判》祭坛画。

前后花了六年多时间,到1541年10月31日完成。

当时米开朗基罗已是花甲之年,他的创造力,并未因年迈而衰退,他抱着“要使希腊和罗马人黯然失色”的雄心,用他那大无畏的精神和坚毅的魄力画出了人物众多、构思雄浑的祭坛画。

这幅巨型壁画是过去天顶画的发展与继续。

所不同的是这幅比铪天顶画简单的构图要复杂得多,比天顶画的鲜明调子要阴暗一些,这是与它的内容分不开的。

 

《最后的审判》取材《圣经》故事,内容是说世界末日来到时,将由救世主基督亲自审判世上一切人的善恶,判决谁该上天堂谁该下地狱,故又称《世界末日裁判》。

这幅画的构图是这样的:

一开始是七个天使腾云驾雾,吹着长长的喇叭出现在画面中央下部,宣告世界末日来临,中央上部云端闪电中站立着身躯巨大的救世主基督,其神态威严无比,正高举着有力的右臂一挥,要判决罪大恶极的坏人,他没有愤怒的表情,只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有理性的忧郁。

瓦萨利对圣母子的形象作了如下的描绘:

“基督高高在上,他的威严和坚强的态度转向着罪人,圣母大为震惊,她蜷缩在自己的披肩里,听着和看着这个世界的末日。

 

下面分三个部分介绍《最后的审判》。

画面最上部与天顶壁画相连接,有两幅大小相等的画面,仿佛被暴风雨卷起的云雾,在云雾中有两组无翼天使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