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 第5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6958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 第5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5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5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5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5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 第5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地理 第5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 第5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 第5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西气东输是我国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据此回答1~2题。

1.表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A.有利于缓解电荒,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能源

B.利用丰富的能源,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

C.改变农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D.促使源地能源以天然气为主,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我国的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为主。

第2题,A选项是对东部地区的主要作用。

B选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C选项中,西气东输主要面向城市,减轻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D选项西气东输可调整源地的能源结构,减少薪柴的使用,利于生态保护。

2014年,备受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实现通水,为北京“解渴”。

结合下面“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完成3~4题。

3.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正确叙述是(  )

A.东线工程从杭州取水,沿大运河输水到北京

B.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取水,水位较高,可自流输水

C.西线调水路线最短,工程量最小,是经济有效的调水方案

D.南水北调工程全都完工后,长江水将大部分调往北方地区

4.关于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黄河含沙量太大,不能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B.华北平原供水紧张,长江流域水源富余

C.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重心将向北方转移

D.为了减少长江的洪涝灾害

答案 3.B 4.B

解析 南水北调东线从扬州取水,中线优势是可自流输水,西线穿越地区地形高峻,工程难度大,南水北调只是将部分长江水调往北方。

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南北方水资源蕴藏量与消费量存在区域矛盾。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

据此完成5~6题。

5.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

A.石油、天然气丰富

B.太阳能资源丰富

C.煤炭资源丰富

D.水能资源丰富

6.若“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

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节径流量

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

答案 5.D 6.A

解析 川、渝地区多峡谷急流水能丰富;“调水变调电”,可稳定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减少对黄河上游的生态破坏。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39%,据“西电东送示意图”,回答7~8题。

7.西电东送是把西部的水电和坑口电站的火电输往东部,图中坑口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

A.aB.bC.cD.d

8.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主要是因为(  )

A.使东部电价升高,其他能源消耗增多

B.使东部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使东部地区煤炭使用量减少

D.使东部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答案 7.A 8.C

解析 第7题,坑口火电站主要分布于煤矿附近,图示a位于我国山西和陕西省北部,煤炭资源丰富,坑口火电站较多。

第8题,由于西电东送能为东部地区提供大量的电力,减少了东部地区煤炭的使用,故可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缓解环境压力。

根据典型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把产业分为开发期(a)、增长期(b)、成熟期(c)和衰退期(d)四个发展阶段。

读图1和图2,回答9~10题。

9.根据图1所示规律,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是哪一阶段的产业(  )

A.aB.cC.dD.b

10.按图2所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产品的哪一环节(  )

A.设计B.加工

C.营销D.设计+加工

答案 9.A 10.B

解析 本题组考查了典型产品的生命周期及微笑曲线。

第9题,发达国家重点生产开发期(a)产品,这类产品附加值高。

第10题,主要是中间环节,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环节,生产的附加值有限,而初始环节——设计的技术含量高和终端环节——销售产品多被经济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和经销商垄断。

读图,完成11~12题。

11.箭头①可能表示(  )

A.技术输出B.资金输出

C.劳动力输出D.土地输出

12.如果箭头②表示服装厂的迁移方向,则对迁入地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①改善生态环境 ②降低生产成本 ③促进城市化发展 ④增加就业机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11.C 12.B

解析 第11题,沿海地区具有资金、技术的优势,内陆地区具有劳动力、土地的优势,箭头①表示劳动力的输出。

第12题,服装厂的迁移不会改善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不是对迁入地的影响。

读“东亚产业转移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20世纪60~80年代初最有可能从日本、香港迁移到珠江三角洲的工业部门是(  )

A.服装制造业B.钢铁工业

C.微电子工业D.化学工业

14.影响该产业转移到珠三角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劳动力的数量B.技术因素

C.国家政策D.优越的自然条件

答案 13.A 14.C

解析 第13题,20世纪60~80年代初从日本、香港迁移到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符合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故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第14题,20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故主导因素是国家政策。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16题。

材料一 为了顺利实现产业转移,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广东省政府提出了“腾笼换鸟”的决策,就是把珠三角的某些产业转移到粤东、粤西和粤北,腾出空间来,再引进和发展其他产业。

材料二 目前珠三角某市与粤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

投资地区

招商门槛

土地价格

平均工资水平

环保门槛

珠三角某市

5000万元

30万元左右

3500元左右

禁引污染企业

粤北某市

<5000万元

2万元左右

1500元左右

免征排污费

15.有关珠三角向粤北地区转移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劳动力需求量大B.生产规模大

C.技术含量高D.环境污染较轻

16.“腾笼换鸟”对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15.A 16.C

解析 第15题,通过珠三角某市与粤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招商门槛和环保门槛高,会将生产规模小和环境污染重的产业转移到粤北地区土地价格和平均工资高会将占有土地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转移到粤北地区。

第16题,“腾笼换鸟”有利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面积减少,也会将污染重的企业引入粤东、粤西和粤北,加重环境污染。

读“日本产业向外转移比例变化图”,回答17~18题。

17.1951~1994年间,日本产业向外转移增加最多的地区是(  )

A.亚洲B.北美C.欧洲D.非洲

18.日本把产业转移到该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接近原料地 ②劳动力廉价 ③科技发达 ④市场广阔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17.A 18.C

解析 第17题,据图即可判断出日本产业向外转移增加最多的地区是亚洲。

第18题,日本向亚洲进行产业转移是因为亚洲原料丰富、劳动力廉价、消费市场广阔。

世界著名十大电脑公司之一的某公司总裁指出,若东莞通往深圳口岸的公路瘫痪,全球70%的电脑将加价。

目前,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其中港、澳、台同胞70万。

东莞约有3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南东莞”之说。

读“世界电脑产业空间发展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台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A.交通便捷,劳动力廉价

B.高校众多,技术先进

C.地形平坦,气候优越

D.资源丰富,农业发达

20.大量电脑生产企业在东莞投资建厂,不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B.提升产业结构层次

C.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

D.吸引大量移民迁入

答案 19.A 20.C

解析 第19题,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知,东莞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交通便利。

高校众多、技术先进不是东莞的优势;地形平坦、气候优越、农业发达与电脑生产的关系不大。

第20题,大量电脑生产企业在东莞投资建厂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就业、提高产业结构的层次、吸引大量移民迁入等方面。

产业集中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二、综合题(共50分)

21.阅读材料图表,完成下列各题。

(12分)

材料一 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走向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受益于西气东输的部分上市公司简况表

上市公司

流通股本(万)

2001年每股收益(元)

行业属性

宝钢股份

187700

0.20

钢铁

中国石化

280000

0.162

石化

禾嘉股份

7650

0.084

农业

华菱管线

450000

0.2682

钢铁

新兴铸管

21970

0.616

钢铁

石油龙昌

7581

0.041

石化

太原重工

14400

0.055

机械

申能股份

41099

0.64

电力

(1)输气管道尽量经过大、中城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主要目的是什么?

(2)目前,我国用于“西气东输”沿线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投资重点是四段中的________(填序号)段。

(3)表格中,因“西气东输”工程而收益较多的上市公司有两家,请你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减轻城市大气污染。

(2)③

(3)“西气东输”工程需要大量钢管,从而使新兴铸管生产规模扩大,收益增加;“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使申能股份公司发电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了效益。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图

材料二 川气东送(图甲)被列为继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五大工程,新方案中的线路设有宜昌至濮阳支线,还有几条支线分别到达南京、重庆和四川的各城市。

2010年该工程达到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是我国又一条能源大动脉。

材料三 图乙是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目标图。

(1)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在长期的工业发展中已形成以汽车和摩托车制造为主的机械工业,简要分析其机械工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2)重庆市吸引IT产业转移会带来哪些有利影响?

(3)依据甲图说明川气东送(普光—上海)与西气东输主干道(轮南—上海)相比,有何优点。

答案 

(1)近钢铁工业基地,原材料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市场需求量大;工业基础条件好;有较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劳动力资源等。

(2)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有利于与发达国家IT产业的分工与合作;有利于对汽车、摩托车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等。

(3)沿线地区经济较发达,市场需求量大;经过高原山区少,工程量小;运输线路较短。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1)题,注意从图中获取信息,紧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机械工业的特点进行分析。

(2)题,应把握IT产业的特点,联系产业转移产生影响答题。

第(3)题,充分运用知识积累,结合图示信息作答。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受金融风暴影响,珠三角地区产业纷纷向外转移,部分产业转移至我国西北地区。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析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宁蒙交界处形成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

(3)宁蒙交界处的工业园区因“高能耗、高污染”工业的大力发展,成了中国西部的“百里污染带”。

试分析产业转移给该地区农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答案 

(1)对外开放范围逐步扩大,政策优势不明显;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因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小。

(2)水源丰富;廉价的土地;煤炭等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3)大面积草场、耕地被占用,草场、耕地面积缩小;牲畜质量下降;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严重;农作物产量不断下降。

解析 第

(1)题,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中小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因成本增加、市场环境转变而带来的压力,出现关闭、停产等现象,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困难重重。

(2)题,可以从水源、土地、能源、劳动力、交通、政策等方面综合分析。

第(3)题,产业转移带来了污染和环境的破坏。

从农业的角度分析,会带来如西部地区草场破坏、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下降等问题。

24.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材料二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三 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

(2)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3)分别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浙江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十二五”期间,新疆欲将乌鲁木齐打造成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的核心城市。

(4)分析乌鲁木齐成为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城市的主要区位优势。

答案 

(1)接近原料产区(或原料丰富);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

(2)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人才聚集;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或原有的销售渠道好,或消费市场广阔);易于获取市场信息。

(3)对新疆:

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对浙江: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经济发展。

(4)省级行政中心,商业贸易基础设施完善;陆、空交通便利,利于我国与邻国的商贸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