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学习效果检测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2407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学习效果检测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学习效果检测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学习效果检测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学习效果检测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学习效果检测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学习效果检测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学习效果检测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学习效果检测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学习效果检测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文档格式.docx

5.从全国水资源管理角度分析( C )

A.减少华北地区虚拟水调出,会加大南水北调工程的压力

B.华南地区大量调入虚拟水,是因为经济发达,水资源不足

C.西北地区可以通过加大虚拟水的调入,改善生态环境

D.当前我国的虚拟水跨区域调配状况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解析】 减少华北地区虚拟水调出,会降低南水北调工程的压力;

华南地区水资源丰富;

我国水资源北少南多,当前我国的虚拟水跨区域调配状况会加剧北方水资源的短缺,不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大同高二质检)下图为“某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6~8题。

6.我国东、中、西部能源状况差异的原因是( D )

①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资源缺少

②东部地区能源出口量大

③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消费量小

④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不畅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用电量和发电量都较大,说明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用电量大于发电量,说明能源资源缺少;

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说明能源资源丰富,消费量较小。

7.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下列节流方面的措施可行的是( D )

①降低能耗 ②进口煤炭 ③开发新能源 ④调整产业结构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④

【解析】 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调整产业结构,都为节流措施。

进口煤炭和开发新能源都为开源措施。

8.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在区际协调方面的对策可行的是( A )

A.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

B.东部地区大力支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

D.加大东西部之间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

【解析】 针对东部地区能源短缺,西部地区能源丰富的状况,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既可缓解东部能源短缺状况,又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既会加重西部地区的生态压力,又不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下图是“世界汽车工业基地及产业转移方向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第一次转移是从乙地转移到甲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乙地是欧洲,甲地是美国

B.甲地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汽车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C.甲地出现逆城市化,促进汽车工业发展

D.乙地向外转移的是资金密集型产业

【解析】 甲地是美国,乙地是欧洲,汽车工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美国的钢铁、石化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美国还未出现逆城市化。

10.进入20世纪80年代,丙地汽车产量迅速上升。

其主要得益于( D )

A.原料、燃料丰富

B.位置优越,分布集中

C.水能丰富,动力投入多

D.重视科技投入,人力资源丰富

【解析】 日本发展汽车工业的最大优势在于技术力量雄厚,同时丰富的高素质人才也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读“中国政区图”,完成第11~12题。

11.乙省向甲省转移的主要产业是( C )

①技术密集型产业 ②资金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劳动密集型产业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山西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价格低。

由台湾向山西转移的应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12.产业转移对甲省的有利影响有( A )

①提升产业结构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提高城市化水平 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移入山西的工业会耗费大量资源和能源,排放大量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二、综合题

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油价的上涨和矿难的频发,显示了能源短缺的困局日益严重。

“电荒”在我国不少地区愈演愈烈,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也给百姓生活造成强烈冲击,而节约能源则是我们必须达成的全民共识。

下图为“我国三大常规能源运输方向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说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征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生产大于消费;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消费大于生产__。

(2)C能源在调出区十分丰富的原因是:

①该区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__;

②地处我国地势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__。

(3)从能源对环境影响的角度看,A、B、C三类能源中属于最清洁能源的是C(水电) ;

B能源对调入区的发展有何影响?

(4)图中B能源输入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有哪些?

为了缓解B地能源紧张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3)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

(4)B地电力紧张的原因:

①该地区常规能源缺乏;

②该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耗电量大。

措施:

①跨区域调配能源,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②发展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建设核电站;

③宣传节约用电等。

【解析】 第

(1)题,考查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区域差异,这是能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之一。

(2)题,考查珠江流域水能丰富的原因,应从河流的流量大、落差大两个方面来回答。

第(3)题,要明确A是火电,B是天然气,C主要为水电,这三类能源中水电是最清洁能源。

第(4)题,B能源输入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此处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常规能源缺乏,需要进行跨区域资源调配。

14.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泛珠三角”简称“9+2”,“9”指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

“2”指香港和澳门。

材料二 “泛珠三角”略图(右图)。

材料三 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例如我国沿海地区企业向内地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下图显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工业的“二次转移”,导致边远地区产业出现集群效应。

(1)上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 (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区。

(2)“9+2”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香港地区和西南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各是什么?

(3)产业集群效应对广东边远地区的发展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

(4)从世界地域分布来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工业类型主要有哪些?

【答案】 

(2)香港:

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高,土地租金高,资源、能源短缺。

西南地区:

地形复杂、崎岖,交通不便;

资金短缺、科技落后;

劳动力素质低。

(3)积极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差距;

促进城市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消极影响:

加剧当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占用耕地。

(4)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污染严重的工业。

(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解析】 第

(1)题,该题考查学生对农业的有关地理主干知识的掌握,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2)题,注意回答两个地区的不利条件。

第(3)题,注意要抓住关键词“对广东边远地区的发展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

第(4)题,从世界地域分布来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工业类型主要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污染严重的工业。

知能提升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如图)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大型管道工程。

读图,回答1~2题。

1.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D )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D.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2.该工程建设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C )

A.加快新疆天然气资源的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

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D.促进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

【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是我国第一级阶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并没有经过;

此外,也没经过阴山和寒带地区。

第2题,二线工程是从中亚土库曼斯坦运输油气,不会加快新疆天然气的开采;

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不在该工程的显著影响范围内;

天然气为清洁能源,输入能源短缺的珠三角,既可以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还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珠三角污染;

管道运输并不能带动人口流动,对于促进各国人民社会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微弱。

读下面“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某路线剖面图”,回答3~5题。

3.图中①、③所在的大运河河段南下运输的主要货物是( D )

A.稻谷B.铁矿石

C.石油D.煤炭

【解析】 京杭运河北运粮食、南运煤炭。

4.此工程完成后,如不合理利用,图示区域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 )

A.土地次生盐渍化B.海水入侵

C.水旱灾害加剧D.水土流失加重

【解析】 南水北调会使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地次生盐渍化。

5.南水北调中线方案最大的优点是( B )

①节省建设投资 ②充分利用地势条件自流 ③充分利用三峡水库 ④沿途城市、人口密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中线的最大优势是顺地势自流,从三峡水库引水能提高丹江口水库水位,更利于自流。

读河北“环京新城”位置示意图,回答6~7题。

6.“环京新城”吸引珠三角地区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A )

A.“环京新城”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较低

B.“环京新城”科技力量雄厚

C.两地原有工业企业类型相同

D.两地之间交通便利

【解析】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市场、内部交易成本等,珠三角地区由于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等,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因此企业向生产成本更低的“环京新城”转移。

7.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环渤海地区转移将( B )

A.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B.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使环渤海地区由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D.利于两地改善交通条件、缓解就业压力

【解析】 产业转移对转入区的影响主要有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从而带动城市化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对转出区的影响主要有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8~9题。

8.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B )

Ⅰ.①河流域内降水量小,蒸发较强

Ⅱ.①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②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Ⅲ.①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Ⅳ.①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Ⅰ、ⅡB.Ⅰ、Ⅲ

C.Ⅱ、ⅣD.Ⅲ、Ⅳ

【解析】 该地南部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水资源紧缺;

再加上该地人口密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较大。

9.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D )

A.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

B.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

C.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300千米

D.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

【解析】 该工程主要经过东北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输水干线的建设。

下表为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区位的变化,根据所学的地理原理回答10~12题。

甲产业

乙产业

丙产业

1990年主要生产省份

上海、广东、北京、天津、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

2001年主要生产省份

广东、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

北京(39%)

广东(26%)

上海(35%)

广东(28%)

江苏(20%)

10.影响甲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B )

A.原材料的供应B.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交通的便利程度D.市场的开放程度

【解析】 从表格可以看出,甲产业主要布局在人口较多的省区,所以甲产业应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11.决定乙、丙产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C )

A.经济因素B.环境因素

C.技术因素D.劳动力因素

【解析】 乙、丙产业在1990年还没有分布,在2001年主要分布在技术水平较高的京沪粤三地,所以乙丙产业应属技术指向型产业。

12.有关甲、乙、丙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甲产业因生产条件优势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内地迁移的趋势

B.乙、丙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明显,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C.甲、乙、丙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D.三种产业布局的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解析】 甲产业在1990年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而到了2001年,沿海省份布局减少,主要分布在内地省份。

乙丙属技术密集型工业,为寻找最佳区位,往往发生工业分散。

甲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乙丙属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种产业布局可以体现产业转移的一些特点,不能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主要石化基地和企业的分布。

完成13~14题。

13.图中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的石化基地是( B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优势,解题的关键是读图。

首先阅读图例,图例中的虚线范围为石化基地,范围的大小表示基地的范围;

点状表示石化企业,黑点实心表示大型石化企业,黑点空圈表示中外合资石化企业。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石油产区,大型石化企业多,石油资源丰富,具有资源优势;

同时,该地区城市密集,人口集中,市场广阔。

14.④地接受境外石化产业转移将首先促进区域内的( D )

A.石油开采B.核电站建设

C.海岛旅游开发D.港口建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条件。

④为珠三角地区,需要综合考虑该地区的条件。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但常规能源缺乏,要接受境外石化企业转移将首先促进区域内的港口建设,便于从外地进口石油等资源。

15.读图,回答问题。

川气东送工程主干道示意图。

(1)川气东送管道主干工程西起普光气田止于上海市,它穿越了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两大地形区;

我国境内与其大致平行的铁路干线是陇海线 。

(2)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和终点都靠近长江,但没有采取长江航运而采取了管道运输,是因为管道运输( C )

①运量大、连续性强 ②建设周期短、费用低

③安全可靠 ④损耗小

A.①②③B.①②④

(3)图中宜昌至上海川气东送输气干线与我国水电 (能源)输送线路基本一致。

(4)除跨区域资源调配外,缓解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状况的措施还有哪些?

(5)从全国整体来看,川气东送工程应属于西气东输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分析川气东送工程的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4)努力开发各种新能源;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实行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等。

(5)①川气东送工程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衔接,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②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③有利于构建全国天然气骨干网络,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

【解析】 本题以川气东送工程为背景,主要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题,川气东送管道主干工程为东西走向,自西向东经过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大致与陇海线平行。

(2)题,管道运输的特点为货物运输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但需铺设专门管道,周期长、设备投资大。

第(3)题,西电东送中线与川气东送的线路基本一致,图中有两水利枢纽即三峡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第(4)题,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状况的解决措施要从开源、节流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来考虑。

第(5)题,川气东送工程的建设能协调东西部天然气的供求关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完善天然气管道网络。

16.根据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环太湖和环杭州湾地区丝绸纺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盛绸、苏缎、杭纺、湖绉享誉海内外。

如今,这两大纺织业集聚区的核心分别是江苏盛泽、浙江绍兴纺织产业集群。

下面左图为盛泽与绍兴产业集群的价值链示意图,右图则表示全球价值链下纺织业集群的空间等级体系。

材料二 2014年以来,美元持续贬值;

出口订单直线下滑,市场大幅萎缩;

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这些都导致企业赢利空间被大幅压缩甚至亏损,一批中小纺织企业倒闭,众多纺织企业的资金链受到了重创。

(1)试分析绍兴、盛泽发展纺织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一回答:

与盛泽相比,绍兴产业集群在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中的优势明显,其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3)从上述材料可知,绍兴、盛泽纺织业集群均处于全球纺织业价值链的低端。

下列哪些措施能有利于提升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正确的是( AD )(多项选择)

A.加强与国际资本、技术、营销网络的交流与合作

B.减少产业集群内部的分工

C.消灭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

D.深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4)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绍兴、盛泽纺织业集群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必须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此地发展纺织工业的区位条件优越,如靠近棉花和桑蚕产地,原料丰富,纺织业基础好,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大等;

产业集群可以取得规模效应,有利于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减少运输费用和能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①在设计阶段,绍兴产业集群主要从事价值量高的纺机、高档面料的研发。

②在生产阶段,绍兴产业集群主要从事价值量高的染整和服装生产。

③在营销阶段,绍兴产业集群主要从事价值量高的品牌的市场开拓。

(4)加强研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

走品牌化路线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