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与分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8652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迁与分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变迁与分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变迁与分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变迁与分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变迁与分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迁与分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docx

《变迁与分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迁与分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迁与分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docx

变迁与分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

变迁与分化(2004-2011)——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

2012-05-10|访问次数:

41|编辑:

enablesite|【大中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内地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城乡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打工,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加速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由于城乡差距及户籍制度等问题未能解决,这种流动也带来种种新的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完善,待遇完善伤害不断;一方面农民工成为边缘人,在城市族群中勉强适应等问题,同时,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不少难题。

但是,中国农民工更给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潜力。

此前的一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显示,在过去20年中,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为16%左右。

农民工进城就业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工创造的增加值更是惊人。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对劳动力将持续产生较大需求,同时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巨大推力;而都市文化也对农民进城就业具有巨大引力。

根据统计局数据,2004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1390万人,到2011年外出数量发展到15863万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如候鸟般奔波于乡土和城市之间。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处于历史巨变洪流中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又有什么仍然根深蒂固存在着?

而对于农民工群体自身,又呈现出怎样的新特征?

附图2004-2011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增长情况(单位:

万人)

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数据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分别于2004年和2011年进行了“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研究”为主体的农民工群体调查。

对比2004年与2011年调查结果,我们发现:

虽然农民工的生活工作境况都有所改善但是农民工的基本情况生活基本改变不大,他们的生活还生活状态与7年前基本一致,维持在温饱略上水平。

另外,可以佐证这一事实的是: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农民工2011年的生活水平与2004年的差距并不大。

通过考农民工的恩格尔系数发现,农民工2004年的恩格尔系数为46.1%,2011年下降为37.6%,这种下降也符合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04年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是47.2%和37.7%,2011年下降至41.1%和35.7%。

农民工恩格尔系数则始终介于城镇和农村居民之间。

附图2000-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及农民工对比情况(%)

资料来源:

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系数含义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界定

另外,通过对农民工主观的生活感受也能看到他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调查显示,2004、2011年的被访者中:

自认生活很困难的比例分别为8.3%和6.9%,收入刚够维持日常生活的比例分别为38.4%和37.9%,维持日常生活之外有一点储蓄的比例47.5%和50.6%,仅有3.8%和3.9%的人目前生活比较富裕。

通过以上几组数据对比发现,2011年农民工对自己生活状态认知的分布,与2004年并无明显差别。

附图2004-2011年农民工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定位

数据来源:

零点集团2004年、2011年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调查

变迁

通过对比2004年和2011年的调查结果发现,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之外,2004年农民工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而2011年该群体中,低学历群体比例有所下降,而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占调查总体的近五成(46.1%)。

除此之外,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亦有很大变化:

经济收入有所好转

国家统计数据也显示,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从2004年的34%,上升至2011年50%。

零点2004年调查也发现,大部分进城务工者(67.5%)的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

而2011年调查发现,农民工的收入的中位值为2000元,其中近六成(56.3%)农民工的收入高于2000元,还有5.7%的农民工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这说明,农民工收入水平比2004年有很大改善。

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资性收入及其所占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消费行为愈加理性

2004,2011年数据显示,农民工的消费结构也比较稳定。

其中饮食、住房支出仍然是农民工城市生活的最大支出项,2011年(37.9%,24.2%)与2004年(46%,17%)此消彼长。

同时,子女教育、医疗也是农民工的主要支出项。

附图2004和2011年农民工消费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

零点集团2004年、2011年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调查

在考察农民工的消费与储蓄之间的比例时发现,农民工的支出结果日趋保守,日常开销的比例降低,而储蓄的比例有所增加。

2004年,平均而言,进城务工者的日常花销占其收入的41.5%,储蓄占其收入的22.1%,寄给家里人的钱占其收入的大约22.9%;2011年调查发现调查则显示:

农民工会将47.4%收入用于储蓄,而21.2%会寄给老家,而用于日常生活开支的比例为20.1%。

附图2004和2011年农民工月收入的分配情况(%)

数据来源:

零点集团2004年、2011年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调查

通过数据对比,也可以看出农民工目前越来越善于精打细算,开源节流:

2004年,日常开支超收入一半的农民工的比例为49.5%,约占半数;到2011年,日常支出超过收入一半的农民工仅有34.9%。

2011年农民工象征性消费观念倾向比2004年下降。

调查发现,2011年考察象征性消费观念的均值2.2分,低于2004年同类调查得出的2.4分,相对2004年,2011年农民工群体的象征性消费倾向出现下滑趋势,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正逐渐理性。

工作更加不稳定

虽然农民工的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仍然缺乏稳定性。

零点调查发现:

2004年,被访者中有跳槽经历的农民工比例为23.7%;到2011年,这一比例为40.6%,上升了近二成。

对2011年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2011年农民工人均跳槽次数为1.85次,基本上年纪越小换工作的次数越多,90后人均跳槽2.1次,而50后的人均跳槽次数为1.6次。

当问及农民工的未来打算时,有39.5%的农民工计划在1-2年内换工作。

虽然农民工的所从事的行业的季节性等特征影响了就业情况,但是这种较高的工作更换频率,无论是一种主观选择,还是为情势所迫,对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都不能说是一种好事。

农民工不满企业待遇频繁跳槽,而许多企业面对却希望找到“熟工”,这种困局加使得打工者为寻求一份更好的工作总是在不停地流动,而用工企业则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

可以说,部分的因为这种现象,导致了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出现整体下降。

2004,农民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为3.57(5分制);2011年,农民工的满意度下降为3.11分。

2004年,70.6%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工作比较满意或者非常满意,而2011年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仅为40%。

附图2004年和2011年打工者工作满意情况对比(%)

数据来源:

零点集团2004年、2011年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调查

身份认同更显焦灼

首先,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转而更趋向农民身份:

农民工的归属感下降,2004年认为自己是城市一份子的比例为67.2%,2011年下降为57.9%。

2011年调查还发现,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上,认为自己是农村人的比例为68.5%,认为自己是城市人的比例是15.7%,而认为既不是农村人又不是城里人的比例更是占到13.6%。

其次,农民工自认与城市的关联程度逐步缩小,与城市居民社交意愿降低。

2004年,农民工对城市社区事务的关注度(5分制)为3.5分,而2011年则下降至3分;同时,2011年农民工对农村的关注度的分值差异略有下降(4分),但是与2004年关注度(4.1分)差距不大。

另外,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交意愿也呈现走低态势,2004年愿意与城市人交往的比例为72.4%,而2011年下降至63.6%,下降近10个百分点。

这一点也农民工的城市友人数量上反映出来,2011年调查发现:

23.9%的农民工没有任何城里人朋友。

社会保障改善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农民工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附图2006-2011年我国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覆盖农民工人数情况

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注:

暂无2006年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数据

2011年调查也显示,农民工工作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社会保障情况明显好于2004年同期调查。

从调查结果来看,2004年的合同签约率,四险一金覆盖率,以及企业培训率,分别为23%,25.3%和34.3%,2011年都有很大提升,比例依次为43.9%,66.4%,57.9%。

附图2004年、2011年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情况(%)

数据来源:

零点集团2004年、2011年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调查

虽然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有所改善,但农民工权利受到损害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2011年调查发现,三成多的农民工面临着无合同用工、拖欠工资等情况。

社会贡献认可度高

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境遇已然尴尬:

农民工虽然在城市生活工作,却为感受到城里人的尊重。

调查发现:

2004年,认为在城市受到非常尊重和比较尊重的比例为69.2%;而2011年则下降至59.2%,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其中,建筑行业农民工自认为被尊重度下降的程度最高,为10个百分点。

附图2004和2011年农民工对城市尊重度的感受比较(%)

数据来源:

零点集团2004年、2011年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调查

虽然城市仿佛“壁垒森严”,难以融入。

但是,农民工对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还是为城市居民所普遍认可。

零点“2001-2010年居民生活质量调查”中,就市民对农民工的认可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城市居民认为农民工给社会带来有利影响的比例持续保持高位,对农民工价值基本表示认可。

数据显示:

2004年认为农民工给社会带来有利影响的比例为36.1%,2011年上升为44.2%。

同时,不认可的比例相应下降,从2004年的32.6%下降至13.9%。

分化

随着80后90后农民工涌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崭露头角。

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虽有农村烙印,或从小成长于城市,或深受城市流行文化浸淫,但因种种因素,他们并不被城市认可,同时也被乡村逐渐放逐。

这个有着上亿规模的群体,如何逐渐融入城市,需要提前战略决策,需要全社会关注。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那么,对比传统意义的农民工而言,新生代的核心特征有哪些?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农民工调查显示,除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是新时代的“四有”青年。

更有个人发展诉求:

通过对两代农民工打工动机的对比发现,传统农民工外出打工的首要动机是“在农村收入低”(59.6%),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以“增长阅历和财富”(41.6%)为主要动机。

而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城市梦的比例明显高于传统农民工。

附图两代农民工在打工动机上的差异

数据来源:

零点集团2004年、2011年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调查

更有资源意识:

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初具资源意识。

传统农民工通过老乡、亲戚介绍而找到工作的比例(80.9%)高于新生代农民工(66.6%);而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网站(9%)、招聘会(6.6%)、电视报纸(4.7%)找到工作机会的比例高于传统农民工。

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年龄、学历上都有相对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