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8634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1.docx

《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1.docx

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1

甲型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无肝炎症状和体征,但血清感染指标呈阳性者)。

粪-口途径是甲肝传播的主要途径。

人群对甲肝病毒普遍易感。

症状:

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呕吐、恶心、腹痛、部分病人出现黄染现象,如眼睛巩膜、皮肤和尿发黄。

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适当休息。

预防:

甲肝的预防主要是以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通过接受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避免到无证经营的饭馆就餐,饮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源。

预防甲肝最好的办法是对甲肝易感者接种甲肝疫苗。

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饮(食)用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污染的生活用品传播;戊肝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可以传播病毒。

人群对戊肝普遍易感,以大龄儿童和青壮年为主,幼儿少见,孕妇易感性较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自然感染后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不长。

一般的免疫球蛋白对此病预防无效。

症状:

临床上表现为明显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

半数患者出现发热,一般38℃~39℃。

老年人患戊肝,常有明显的黄疸且黄疸期长,恢复期的残留黄疸不易消退,常发生胆管炎、胆囊炎等合并症。

戊肝患者肝脏损害较甲肝明显,恢复缓慢,病程也较长,至少2个月,多为3~4个月,甚至超过半年。

孕妇感染戊肝病毒,病死率高于一般人,可高达20%~40%。

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适当休息。

预防:

全国戊型肝炎抗体调查显示,感染率在7%~15%,感染率随年龄而增长,20岁左右达到高峰,发病者主要为青壮年,孕妇病死率可高达10%~25%,是一种全国普遍流行、危害比较严重的疾病。

在高危人群中或在戊肝流行开始时应急接种戊肝疫苗是防止戊型肝炎有效措施。

接种对象适用于16岁及以上易感人群。

推荐用于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点高风险人群,如畜牧养殖者、餐饮业人员、学生或部队官兵、育龄期妇女、疫区旅行者等。

乙型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传染源为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

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人群对乙肝普遍易感。

症状:

乙肝临床上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

治疗:

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到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进行规范化的治疗。

预防: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目前国家对新生儿实行免费乙肝疫苗接种。

在切断传播途径上应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窥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接受皮肤创伤性的美容服务时应选择有资质的美容院。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m)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病原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通过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打喷嚏、咳嗽等形式,使病菌随飞沫进入其他人呼吸道而感染。

冬春季多发,一般在11~12月份病例开始增多,次年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7岁以下儿童病死率较高,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

近年中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是发病的主要人群。

历史上我国流脑病例以A群脑膜炎奈瑟菌为主,近年来流脑病例中C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检出呈增多趋势,部分地区C群脑膜炎奈瑟菌已成为流行优势菌群,少数地区检出W135群、X群脑膜炎奈瑟菌。

症状:

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斑)和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及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残留有听觉损伤、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治疗:

病人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就地隔离治疗。

密切接触者医学随访观察。

脑膜炎奈瑟菌对阿奇霉素、美洛培南、米诺环素、氯霉素、利福平、头孢曲松、头孢噻肟、PG青霉素、AM氨苄西林敏感。

 预防:

预防流脑的主要手段是接种流脑疫苗。

对密切接触者及早选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性服药。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勤刷牙(刷牙后用温生理盐水漱口);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如周围有流脑病人时,增加开窗通风换气的次数,避免穿堂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有上述症状的病人应佩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

托幼机构、学校、工地等集体单位或商场、影院等公共场所搞好环境卫生,保证空气流通。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媒介蚊虫传播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传播的蚊种有库蚊、伊蚊、按蚊等,三带喙库蚊为主要媒介。

人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和稳定的免疫力。

乙脑病例多为15岁以下儿童,部分地区成人和老年人亦有病例。

乙脑病例高度散发,家庭成员中罕有多人同时发病。

我国除新疆、青海、西藏无病例报告以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发病。

症状:

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昏迷等。

病死率较高,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癫痫等。

治疗:

目前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但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

应积极对症治疗和护理。

重点需针对性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

预防:

预防乙脑的关键是预防接种乙脑疫苗及防蚊、灭蚊。

消灭蚊虫孳生地,灭越冬蚊和早春蚊,喷药灭蚊,使用蚊帐、蚊香,涂擦驱蚊剂等。

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居住地尽量分开。

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关键措施。

2008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目前除西藏、青海、新疆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我国现行国家免疫规划程序为:

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

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

所有适龄儿童均需按时接种乙脑疫苗。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吸气有特殊“鸡鸣”样高亢声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儿童。

本病病程较长,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

传染源为病人,包括非典型病人和轻型病人。

百日咳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吸入患者排出的飞沫或空气中的呼吸道分泌物,接触感染者污染的物品很少引起传染。

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

全球均有本病,但多见于温带、寒带。

常为散发,也可引起流行。

近年来,全球百日咳发病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在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美国等,屡有局部爆发或流行。

这对于控制百日咳流行、减少发病率的全球卫生目标提出了严重挑战。

我国各地均有百日咳病例,春夏为高发季节,约70%病例集中在≤2岁。

症状:

发病初期,可有低热、咳嗽、喷嚏、流泪等。

初为单声干咳,2~3天热退后咳嗽加剧,以夜晚为甚。

第7~14天后热退而有出现阵发性痉咳。

常为短促咳嗽10~30声,继之深长吸气。

吸气时空气经狭窄、紧张状态的声带而发出"鸡鸣样"哮吼声。

随后反复连串阵咳,直到大量粘痰咳出或随胃内容物吐出。

痉咳常夜间明显。

年长儿和成人可无典型痉咳性咳嗽。

治疗:

采用敏感性抗生素治疗,如出现痉咳剧烈或脑病、惊厥等并发症时,需对症治疗。

预防:

做好预防接种。

我国现行国家免疫规划程序为:

接种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4剂次,儿童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充分利用日光照射,必要时可进行空气消毒,接触病人时应戴口罩。

百日咳病例需要隔离至自发病日起40天,或隔离至痉咳后30天。

流行期儿童集体机构的可疑病例应先予隔离,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医学观察14~21天。

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白喉杆菌能较长时间停留在外环境,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等传播。

白喉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儿童易感性最高。

症状:

白喉临床特征为鼻、咽、喉等处黏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导致呼吸障碍以及外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

治疗:

给予足量白喉抗毒素是治疗白喉的特异性措施,青霉素或红霉素可加速病菌的清除。

预防:

接种疫苗是预防白喉的有效措施。

疫苗包括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和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五联疫苗等。

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外毒素引起的创伤感染性疾病,不具有传染性。

破伤风杆菌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人体,感染方式包括脐带感染和创伤感染两种。

几乎人人都是易感者。

症状:

破伤风以特有的肌肉强直和阵发性痉挛为特点,包括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严重者出现呼吸肌痉挛导致呼吸暂停而死亡。

治疗:

破伤风的治疗原则是尽早彻底清创,伤口不宜缝合或包扎;及早足量使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以中和血液中游离的毒素;抗生素首选青霉素;使用止痉剂以控制痉挛发作。

预防:

预防破伤风的疫苗包括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和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五联疫苗。

破伤风抗毒素和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均为脊灰病毒的传染源。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人群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

症状:

大多数感染者无症状,约四分之一的感染者临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和肢体疼痛, 极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并留下终生残疾。

在一些罕见的病例中,脊灰病毒可破坏延髓细胞,导致呼吸麻痹甚至呼吸骤停、乃至死亡。

流行时以隐性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主,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在脊灰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平均每200名感染者中会出现1例麻痹病例。

麻痹病例的典型神经症状是四肢(尤其是下肢)出现不对称的急性弛缓性麻痹,通常无感觉障碍。

持续的麻痹及由此产生的畸形是脊灰常见的后遗症。

麻痹型病例的病死率在2%~20%之间,如延髓受累病死率可急剧升高,尤其是青少年和成人。

治疗:

急性期:

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康复期:

物理治疗为主,改善肌肉营养状况,促进肌肉的恢复。

预防:

接种脊灰疫苗是预防脊灰的重要手段。

脊灰疫苗有OPV和脊灰灭活疫苗(IPV)两种疫苗供选择。

我国现阶段采用OPV作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进行常规免疫接种,进口IPV已在我国上市,作为第二类疫苗,本着“知情、自愿、自费”原则进行接种。

结核病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肺结核患者,尤其痰涂片阳性,并有咳嗽、咳痰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

经呼吸道传播是结核病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其次是饮用未消毒的患结核病奶牛的牛乳。

所有人群均可感染结核并患病,结核感染患病的重点人群包括:

婴幼儿、青少年、60岁以上老年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糖尿病、矽肺、糖皮质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者等。

肺结核可造成肺功能受损和肺心病等并发症;耐多药结核病病情严重,传染期长,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甚至危害生命。

症状:

结核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低热、无力、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及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相似的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常无特征性。

治疗:

结核病治疗应遵循现代结核病化疗的原则:

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

只有按照这个原则彻底治愈肺结核患者,才能消除结核菌在人群的传播。

预防:

早发现传染源并推行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DOT)以消除传染源;通过行政控制、环境控制、个人呼吸防护以防止结核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