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史二问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626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0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史二问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古文史二问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古文史二问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古文史二问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古文史二问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史二问答.docx

《古文史二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史二问答.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文史二问答.docx

古文史二问答

1、宋初“三体”诗:

宋初诗坛主要有三派:

一是白体,代表人物是李昉、徐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多写闲情逸趣。

 2、柳开的先驱地位。

(1)柳开,在宋初以恢复韩、柳古文的传统为己任,最先起来反对五代体。

(2)他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

他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揭开了序幕,成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3、王禹偁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

第一、提出了“传道而明心”的主张。

实际上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并表现了重“文”的倾向;第二、他在推尊韩愈时,去其奇险而取其平易,有意继承和发扬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这种平易晓畅的文风,对有宋一代文风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昆体工夫”主要是指西昆诗人在讲究修辞技巧方面的才学和工力。

西昆派诗人特别注重修辞,又十分讲究典故的运用,对宋诗“以学问为诗”这一突出特点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西昆诗人特别讲究修辞技巧,在这方面表现了很深的工力,实际上也是他们有意对“白体”末流诗庸俗化、鄙俚化的矫正,与“白体”、“晚唐体”相较,它具有堂庑大、气象宽、思致深、措词婉等特点。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宋诗的创造者

1、下列诗篇属于王安石的作品的有《登飞来峰》、《江上》、《泊船瓜舟》、《题金陵此君亭诗》

2、北宋诗文革新:

是在政治革新、儒学复兴的推动下,并遵循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蓬勃兴起的。

欧阳修是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主张重道以充文,提倡文风平易、诗风平淡。

3、唐宋八大家之说定型于明朝中叶茅坤编成了《唐宋八大家文钞》

4、六一风神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欧文语言平易自然,精炼而富于变化;条达疏畅,笔触多情,意境高远,于一波三折、吞吐往复之中别具情致韵味。

这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六一风神。

5、王荆公体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其晚年退居于江宁之半山,写诗主要用七绝体,诗风由早年的奇险劲峭而变为闲淡沉郁。

这一时期的诗歌被编定为《半山集》,人称“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于宋代诗体中列有“王荆公体”,实则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其晚年七绝的主要特点是:

既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典、造语和炼字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巧,又深婉。

6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王安石将政治上的革新精神引入词的创作中,突破了“以清切婉丽为宗”和“务求协律”的传统观念,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和表现范围。

(2)其词多写景、抒怀和怀古之作,绝少儿女情长的艳词丽句。

如《桂枝香·金陵怀古》,此词上片写金陵萧瑟的秋景,下片感怀六朝盛衰兴亡的旧事,立意高远,格调苍凉悲壮,为怀古作品的优秀之作。

(3)本着表达思想意趣的需要,王安石把词当作诗来写,尽情地描述,自由地抒发,不为传统的做法所拘束,丰富和提高了词的表现功能及艺术境界,为后来的苏、辛词开了路。

2、简述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色。

苏舜钦是一位热切关注现实、力主改革时政的诗人,1故其诗内容充实,感情激烈、直抒胸臆。

2构思雄奇,境界阔大;3、语言夸张遒劲,豪迈明快。

4、在修辞上稍有生硬粗放,但其豪犷雄放而超迈横决的风格特色,使其诗面目自具,对宋诗的发展和成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3、简述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点。

梅尧臣是开创宋代诗风的重要作家。

梅诗追求“苦硬”、“瘦劲”,又喜平淡风格,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深邃其里,即平淡而深远。

其诗特点:

1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2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3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4寓奇峭于朴素,淡而有味。

4、简述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王安石的散文尤以政论文、书札、序跋、记叙文和小品文为重要。

1其文章思想内容充实,现实性、政治色彩浓厚。

2以议论说理见长。

3、语言朴素简洁,犀利明快,表现了极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5、曾巩文章的艺术风格。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理论和创作均接近欧阳修。

1他特别强调“贯道”与“振文”“经世”之间的关系,更强调儒学的正统地位和作用。

2讲究“义法”,追求雍容典雅的风格。

3语言洁净,质朴平易,节奏舒缓从容;4善于征古引经,委婉周详,藏锋不露,给人一种循规蹈矩、冲和平淡的醇正之感。

1、欧阳修诗歌的散文化倾向及对宋代诗风的影响。

(1)、主要表现为:

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句子彻底散行,长短句杂出,少用偶句,故意做得似对非对,造成散文调而非诗调。

(2)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的介词,喜以议论为诗。

(3)欧阳修的诗,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诗风,这是对传统诗意绪表现范围的解放,代表着当时诗歌发展新的方向,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创造精神。

2、论述欧阳修散文的基本特点及其风格。

散文是欧阳修文学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

其基本特征:

第一、继承和发扬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能巧妙地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其语言平易流畅,精炼而多变化;节奏抑扬顿挫;多用虚词、感叹词和语助词, 

  3、论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组织和领导了诗文革新运动。

他是当之无愧的文坛盟主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第二、杰出的创作成就。

欧阳修身体力行,积极从事诗文创作,成就斐然。

其散文众体兼长,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体现了当时宋诗发展的新方向。

第三章、苏轼

 1、东坡体,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

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2、以文为诗:

这是苏轼诗歌的显著特色之一。

即以写散文的方法来写诗,亦即诗的散文化。

苏轼不仅在诗中融入散文的句式笔意和气格,而且在诗的整体上更多地吸取文章开阖变化,灵活丰富的特色。

 3、简述苏轼小品文的写作特点。

1从内容上说,多记述作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不拘成规,独抒性灵,而且极富主观感情色彩。

2从写作上看,是信手拈来,随笔挥洒;情景事理,无所不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3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作者的真思想、真性情、真见识,体现了作者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极富情趣的心灵 

4、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是对宋词发展贡献最大的作家。

1他突破了传统词的题材局限,彻底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大大促进了词“士大夫化”的进程。

2苏轼“以诗为词”,以诗人的句法入词,以议论入词,并在词中大量用典故,有意识突破音乐对词的约束,创造了词所独有的境界。

3、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于婉约之外,又开豪放、旷达风格,使宋词与唐诗并列而豪无愧色,以至被后人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

5、苏轼词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其词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最主要的是,他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准备了条件。

1、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影响:

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以及元好问《中州集》中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

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元干、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等所写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而辛弃疾成就最高,于南宋别开宗派,遂与苏轼并称苏辛词派。

南宋亡国之后,元、明、清各代词作,也都不同程度地受苏词影响。

 1、试论苏轼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

(2)苏诗的另一特色是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而多具哲理。

(3)苏诗在宋代即被称为“东坡体”,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拉长,七绝吐语清丽精美(4)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5)苏轼在宋代诗歌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实不亚于唐代的李白、杜甫,尽管苏诗也接受李、杜和其他唐代诗人的影响,但在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方面却能与唐人争胜,开辟出宋诗的新园地,造就宋诗的新生命。

 2、论述苏轼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

 1苏文“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率真之美。

2,苏文喜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3,苏文富于想象,以感情和才气为文,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4苏文的总体艺术风貌,“如行云流水”“随物赋形”,既“文理自然”,又“姿态横生”;既能“求物之理”,又可“达物之妙”。

3、论述苏轼词的多样化风格。

1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变歌者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2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刚健含婀娜”。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念奴娇·赤壁怀古》,均为此类词的代表作。

但苏词同样有大量的言情咏物之作,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蝶恋花·春景》等,均写得缠绵清婉、缘情绮靡。

 1、山谷体与夺胎换骨1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

他提倡以学问为诗,力主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2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诗为“山谷诗体”;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则将其列为“山谷体”。

3、其基本风格有三:

1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是“山谷体”总体风格特征的突出表现。

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其实质是力求在用典问题上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工于炼字,好奇尚硬。

山谷诗体两种风貌

(1)一是青年时代的“淫词艳曲”,二是晚年比较严肃的“言志”之作。

(2)山谷词中有艳词四十余首,是他早年寻花问柳生活的写照,多写男性对女色的倾心和相思离别之情,词语艳冶俚俗(3)黄庭坚诗晚年趋于追求自然简易,有“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老成境界。

 2、后山体即指陈师道的诗。

陈师道号后山居士,著有《后山集》,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

他作诗学习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他的诗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是典型的宋诗。

但陈师道也有一些不一味追求简缩字句为工的诗,如《示三子》等作,均能以朴素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情真意切,化巧为拙的诗歌境界,显然又出于山谷诗之上。

 3、“活法说”及对宋诗发展的影响1吕本中提出的作诗之法。

“活法”,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

2他提倡“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有意识地“以苏济黄”,将江西诗派的“有意于文者之法”和苏轼的“无意于文者之法”统一起来,3其“活法”说较全面地反映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的精神,清除江西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为宋诗的发展开拓出“流转圆美”的新途径。

 4、简斋体与陈与义即指陈与义的诗。

陈与义号简斋,著有《简斋集》,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

其诗学杜甫,又深受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

他虽重视句法,造语凝炼,但并不株守江西诗派之成规,能突破黄、陈瘦硬诗风格局限,主张“不可有意于用事”,少用典故、比喻和想象,多用简洁的白描手法。

他的诗被称为“简斋体,作为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诗多写怀、咏物、唱和之作表现出萧散闲淡的风格特色。

南渡后,在国破家亡的颠沛流离中,他对杜甫诗有了深切体味,有意学杜甫直面社会现实,诗中多寓家国之思,苍凉悲壮,形成了雄浑慷慨、沉郁悲壮的独特艺术风格,给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对宋诗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5、简述江西诗派发展的过程。

按照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提供的线索,江西诗派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关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发展时期,指北宋后期。

在黄庭坚周围和他去后追随其风格者,人数多,影响大,初步确立了江西诗派在诗坛的地位。

(2)全盛时期,指南宋初期。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出现了“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整个诗坛都笼罩在江西诗派影响之下。

(3)衰落时期,指南宋中期以后。

此时的重要诗人如陆游、杨万里等,学诗皆从江西入手,但后来都抛弃了江西诗派的传统,突破了江西诗派的束缚,先后各自走上了新的创作道路,江西诗派逐渐分化变异,以至难以成为一个诗歌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