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5800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

《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docx

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

濉溪县2017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

在西方哲学史上,流传着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

一次,一位学生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

“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

”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

“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

我的知识比你们多。

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

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

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在这个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作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这个故事表明:

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缺乏知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

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类的知识视为一个圆圈(有知领域)在另一个更大的闭合圆圈(无知领域)之内不断扩展的过程。

其实,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有知与无知矛盾运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无知的领域并不是一个闭合的圆圈,而是一个无限的、开放型的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对于人类整体还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说,知识的扩充和增长都意味着所知越多,无知的领域就越大。

人类认识发展史也表明: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人类的认识活动不断地把人的知识推向一个尴尬的境地,即所知越多,无知越多。

在有知与无知之间,人类知识呈现出的这种不确定性,给人类理性包括哲学思维提出了严峻挑战。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再告诫人们:

一定要自知其无知。

哲学就是在人类理性思维对无知进行不懈追问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人们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

一个对事物和现象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就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人们是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的。

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说:

哲学不是一般的知识,哲学的起源是由于我们要用一种非常沉毅的企图去追求一种真实的知识。

人们常常以为哲学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学问,或者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概念。

自从“哲学”这个西方术语被介绍到中国后,我国学者就无休止地询问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并一直对哲学的定义进行探索。

其实,哲学是人类精神世界里一块古老的天地,它来源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宇宙和自然的好奇,来源于人类对于智慧、思想、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冯友兰先生曾感慨地说:

“现在,如果有人要我下哲学的定义,我就会用悖论的方式回答:

哲学,特别是形上学,是一门这样的知识,在其发展中,最终成为‘不知之知’。

”哲学作为一种“不知之知”,是一种特殊的知识。

这种特殊的“不知之知”有什么功用呢?

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

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知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知识圆圈说”虽然生动地揭示了有知和无知的辩证关系,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B.我国学者关于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的无休止的询问和对哲学定义的长期探索,没有探求未知,均不属于哲学的范畴。

C.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其中“无用”指哲学不能增加实际知识,“大用”指哲学可以提高精神境界。

D.亚里士多德和罗素两位哲学家关于哲学起源的观点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源于好奇,并对知识进行求索。

2.下面对原文“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知识呈现出“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

B.“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等成语,可以说是对“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生动的阐释和解说。

C.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无知的领域,随着知识的扩充和增长,在不断扩大。

D.我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发现不了问题,是因为我们所知太少,无知太多。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更大的无知空间是开放的,根据芝诺的观点,我们当然可以得出“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结论。

B.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是因为他们对哲学本身无知,而这种无知也会促使他们进行探索。

C.“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它不能增加实际知识,也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这样说:

哲学没有实用价值。

D.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而人类无知的领域又是无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将永远存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累迁辟雍①博士。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或指为生事,格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缙绅侧目。

禾曰:

“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

”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复劾经臣:

“怙宠弄权,夸炫朝列。

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

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

“正言碎朕衣矣。

”禾言:

“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曰:

“卿能如此,朕复何忧?

”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

“留以旌直臣。

”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

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

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

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

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

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或谓其失对,禾曰:

“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

愿得分贤者罪。

”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

寻母忧,服除,知秀州。

王黼新得政,禾曰:

“安能出黼门下?

”力辞,改汝州。

辞益坚,曰:

“宁饿死。

”黼闻而衔之。

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

”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

①辟雍:

太学名。

②宦寺:

宦官。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B.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C.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D.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对在殿试中进入前三甲考生的称呼,其第一名为状元。

科举制度中各级考试对第一名的称呼是不同的,如会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B.缙绅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C.在中国封建时代,赦是体现皇权的重要标志。

所有赦令概出于帝王,其它任何人都不可颁布赦令。

目的是笼络人心、巩固其统治地位,所以赦也是帝王们的一种政治手段。

D.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元符三年中的“元符”就是年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或指为生事,格不下。

(6分)

②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

愿得分贤者罪。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8-9题。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

①霹雳:

琴名。

8.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9.

(1)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3分)

(2)“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夜雨寄北》中,“,。

”虚写未来情,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2)杜甫在《登高》中,以“,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抒发了自己长期漂泊他乡、晚年孤苦寂寞的惆怅之情。

(3)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流逝的古典

①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

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②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

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

在幽幽浮动的墨香里,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未晞”。

我看见远古时代的一个芦塘,清晨,纤纤芦苇被牛乳般流动如烟的雾霭轻柔地包裹着。

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

怀念这一种意境:

我不想把这说成是一种诗情,而情愿把它归为一种古典。

“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令我们咀嚼、玩味不够。

 

③我读到《关雎》,读到《桃夭》,读到“青青之麦,生于陵坡”,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伧江潭。

”我想到为什么,这些很远古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淙淙如诉,让人可感可悟。

真如澹澹的渌水,我们的心田仿佛千万年来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

 

④想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些不知作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复又戛然而止的谜一般的诗歌群落。

为什么就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为之佩服得五体投地?

怎会洋洋洒洒醉酒般地写下整卷《古风》?

我想,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

它们以其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震撼、陶冶着无数的后人!

 

⑤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髓和撑起的时代魄力。

而它们又是那样宁静,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

这些源自第一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牵引着人类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

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那么质朴、厚重,它们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

这些久远的古典文字的确“旧”了,但那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超越了彼时彼地,在这个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刻渐入我们的心灵、血脉,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 

⑥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

古人在最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自自然然,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渌水澹澹”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

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

古典与古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

而我们呢?

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

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

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

 

⑦怀念古典,这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契约。

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一个宽敞、透亮的空间,让飘溢着灵性、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诗情灿然长流。

 

濉溪县2017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8

12

(1)

13

14

15

选项

7、翻译:

(1)

(2)

9、古代诗歌阅读

(1)

(2)

10、名篇名句默写

(1)

(2)

(3)

11、文学类文本阅读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写听“老教授的课”的作用。

(3分) 

(2)文章第⑥段,作者说“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请根据文意概括其原因。

(4分)

(3)根据全文内容,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举例谈谈“古典”给你带来的独特体验。

(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陈寅恪:

为学术的一生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

有人请教他: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

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

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

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

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

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

为了给他补充点营养,家里养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课后带着女儿放羊,父女闲聊着走过山间小路,那是他难得的愉悦时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

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

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

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远在美国的胡适把西方医生的最后诊断结果写信告知陈寅恪。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我写此信,很觉悲哀。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

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

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

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

他拒绝了。

《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

他在文末题诗:

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

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

他不再教课。

他说:

“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

”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

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

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

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

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

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

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结合原文,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按时间顺序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展现在读者眼前,集中体现了陈寅恪是一个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

B.陈寅恪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

C.陈寅恪认为:

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D.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

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E.陈寅恪认为:

“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这展示了陈寅恪独立坚持的一面,要想让真理得以发扬,必须摆脱包括意识形态等在内的观念。

(2)文章题目是“陈寅恪:

为学术的一生”,请梳理他一生做学术上做出的贡献。

(4分)

(3)文章结尾只有一句话: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试对这一结尾进行评价。

(5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为将事故的危害减到最小,相关领导应对迅速,下车伊始便认真查看具体情况,指挥调度,赢得了群众和媒体的普遍好评。

②为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诞辰100周年,首都京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将相和》《李逵探母》《九江口》《野猪林》等经典剧目。

③李晓的文化散文,曾有十多篇在《学语文》杂志上发表,因为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作者才连篇累牍地写下去

④21世纪,自主知识产权与高精尖核心技术成为国家实力竞争的主要筹码,而与此相关的人才自然也就炙手可热,成为人才市场争夺的焦点。

⑤韩国空军远程空对地导弹今年6月进行发射训练时坠毁,然而,韩国空军方面5个月来对此一直秘而不宣。

⑥人生短暂,就如白云苍狗,我们要用只争朝夕的刻苦精神,书写人生路上不悔的篇章。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从2016年秋季开始,育才中学在高一年级开设茶文化选修课,来自三个制茶公司茶艺师的精品课程,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场茶文化盛宴。

B.福建土楼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经百年风雨和战争硝烟,至今仍巍然屹立,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

C.由于近年来调整城市功能,重新定位产业结构以及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等战略的实施,北京市将严格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常规引进人才进京的数量将逐年减少。

D.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俄全力开动宣传机器,试图将土耳其与IS“暗通款曲”的种种罪名坐实,令他在国际舆论场上观感不佳。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

有的人止于形,    ;    ,而逞其力;    ,    ;    ,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    。

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①而用其智 ②只用其技 ③不持于技 ④以售其貌 ⑤有的人止于心 

⑥有的人达于理 ⑦有的人止于勇

A.④⑤⑦①⑥③②B.②⑦⑥①⑤④③

C.④⑦⑤②⑥①③D.①⑥⑤④⑦③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分)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   ①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②  ?

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  ③  ,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请写出这幅漫画的画面内容(不超过60个字),并说明漫画寓意(不超过10个字),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6分)

18.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的气概;人们也崇尚“老黄牛”生命不

息、犁耕不止的精神。

但也有人总感到不满意,想让“千里马”和“老黄牛”优势互补,

渴望“千里马”式的“老黄牛”,或“老黄牛”式的“千里马”。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

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