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培训模块二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8573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标培训模块二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标培训模块二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标培训模块二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标培训模块二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标培训模块二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标培训模块二5.docx

《国标培训模块二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标培训模块二5.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标培训模块二5.docx

国标培训模块二5

课改中的震撼与洗礼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新课程在原有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广大的品德课教师在进入新课程的大门后,发现一切都是新鲜的,许多都发生了改变:

课程环境变了、课程定位变了、课程目标变了,连最为熟悉的教材也变成了新的模样。

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们一时还真难以适应。

然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历经几年的打拼与磨砺之后,老师们不仅变茫然为欣然,大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而且,从总体方向来看,我们的品德课教师们普遍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轻松,增添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兴趣和信心。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归属与落脚点,且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堂上,跟随教师们一起,去共同亲历课堂上那一段段鲜活、生动的情感历程,从中见证新课程改革中的成功与探索。

一、感受魅力课堂

一直以来,笔者始终都赞同这样一个观点:

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

当我们的课程回归到人自身,回到儿童的生活,就会重新赋予它应有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新课改所带来的魅力——

(一)围绕教学目标,尊重学生需求,为学生而设计

新教材推出后,围绕教学目标,我市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至少出现两大可喜的现象:

一是教师们能精心研读教材,目标把握更准。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新课程标准目标更明确,编排更严密,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

不少老师在备课中能力求站在落实《课程标准》的高度,从整体和内在的逻辑上把握教材内容,目标意识明确。

以二年级下学期“美化家园”的主题活动为例,从教材内容的编排来看,它分别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的诸多要素:

“健康、安全地生活”主题中,培养学生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愉快、积极生活”主题中,鼓励学生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等等。

教师精心研读本课教材,以《课程标准》为纲,准确把握了目标,从而为正确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下了基础,做到了心中有底。

二是能从学生生活中挖掘话题,针对性更强。

因教材为老师提供的是教育主题或活动,不是一篇篇的课文,因此,老师要善于在学生生活中挖掘教育话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道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们在执教时,基本能把握到这一点,如在上《我和伙伴》一课时,教师课前了解到执教的学生普遍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平时被父母带着到处参加兴趣班的学习,没课时也大都是呆在家里,与小伙伴相处的时间很少。

于是教师在课前以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为范例进行录相:

满屋子的玩具,但没有小伙伴,孤孤单单真没意思。

这段录相放完后,教师问:

“你们平时有这样的感受吗?

”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从而上活了这一堂课。

(二)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

“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感动和欢乐。

”创设巧妙的情景,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去体验,在快乐的参与中享受德育之美,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此理念下,我市品德课教师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创设有趣的导入情境,让学生产生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如二年级《秋天在哪里》一课,教师就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如梦的童话世界:

白雪公主和春、夏、秋、冬四个好朋友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她在五颜六色的花丛里找到了春、在郁郁葱葱的大树上找到了夏、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找到了冬,可她总也找不到秋。

秋天在哪里呢?

这有趣的导入情境充分吸引了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是设计有效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乐于参与,深有体会。

如在上二年级《你真棒》一课时,教师设计的活动形式很生动有效:

①感悟“棒”:

教师扮演棒棒照相馆的摄影师。

棒棒照相馆开张,摄影师介绍照相馆中部分照片的内容(本校在各方面表现很棒的学生代表)。

棒棒摄影师能发现别人身上“棒”的地方(优点、强项、闪光点和进步都值得夸奖)。

②寻找“棒”:

招聘“棒棒摄影师”。

会找到同学“棒”的地方的人,才能被招聘为“棒棒摄影师”。

被别人夸奖的同学可以把照片贴到照相馆里去……这种活动形式有趣,学生人人都乐于参与其中并深受启发。

三是选择有益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生活,情为所动。

如三年级《叔叔阿姨辛苦了》一课,为使学生感受各个职业的重要性,真正走进这些平凡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辛劳,从而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者的情感,教师拿着摄像机在生活中搜寻材料,拍摄到了如下画面:

凌晨三点多,清洁工人开始打扫街道了;凌晨4点多,送奶工开始给各家各户送奶了,而且上上下下来回爬好几百层楼梯等。

当教师把这些熟悉而又“不熟悉”的情境呈现给学生时,带给了他们强烈的震动。

原来,一罐平常的牛奶是那么来之不易,一条干净的马路也饱含着清洁工艰辛的劳动……真实材料的选择,引发了学生对不常直接接触的劳动者的敬意和关注。

(三)有效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得以充分调动

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和运行的动力所在。

品德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

每一节课都需要问题来推动,因此,问题又是课堂教学得以实施的前提和基本因素。

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喜的是,教师们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日渐成熟,更显思维价值。

以往那种课堂上满堂问、问而无效的现象越来越少。

老师们意识到,问题的价值首先是引发学生思考,一些平淡的,浅层次、咀嚼得很碎很小的问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力也不能得到培养。

而有效问题的设计却能彰显每个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使教师通过属于自己个性化的问题,让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达成情感的默契,更准确地帮助学生去学习,体验与生成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由于品德课程教学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的自主建构,这是无法强加给学生的,因此,课题教学隐含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就为课堂上随机生成问题提供了可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问题的生成过程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特别是来自于学生的问题,尤其显得珍贵。

许多品德课教师注意设计具有开放性或启发性的问题,给了学生在课堂上生成问题的空间环境。

如《我能行》一课,老师在“面对胆怯,愿意挑战”这一环节中,请学生站在会场当中的小台子大声将“秘诀”展示给大家,进行挑战大声发言的体验活动。

不少学生都参与了挑战。

这时,老师注意到一位看起来文静秀气的小女孩一直没有举手,于是他有意识地请这位小女孩上台一试。

这个同学很犹豫。

在老师的鼓励、支持下,她终于走上了前台,并且说出了“我能行”三个字。

为了强化教育的效果,老师要求她再大声地说一遍,这次小女孩表现得更加勇敢了。

当她再次大声地说出“我能行”时,老师和同学们不由自主地给她热烈的肯定的掌声,课堂气氛温馨感人。

可这时,富有经验的教师却发现有个男生不仅没有鼓掌,而且还满脸不屑!

对这一突发的看似不和谐的小插曲,老师没有担心影响听课效果,漠然视之,而是马上抓住这一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进行疏导。

他走到小男孩的旁边,问他刚才是不是没有鼓掌,为什么?

小男孩没有说话。

老师又耐心地问,是不是觉得自己比她说得更好,所以不服气?

男孩表示了肯定。

老师说:

“那好,你比她说得好,你上去试试。

”这个同学兴奋地跑上去大声说:

“我能行”!

话音刚落,老师带头给他鼓掌,并连声称赞他是好样的!

孩子脸上挂满了喜悦。

这时,老师引导说:

“刚才那位同学也尽力了,勇敢地表现了自己,是不是也应该给她点鼓励呢?

”男孩心悦诚服地笑了。

面临这一突发事件,老师的教学机智不仅没有影响所谓的教学效果,相反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舞台。

通过师生的沟通与交往,实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变革,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趋活跃、更趋自然、更趋自主、更富情感。

在这充满魅力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这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

1.参与性学习

一是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

如二年级《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一课,教师首先让学生们参观其他教室,然后让学生用比较的眼光参观自己班,并让大家谈感受,接着宣布在五分钟内每个人开始动手打扫教室,时间一到,再让他们谈感受。

教师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使我们的教室永远保持干净、美丽?

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所说的方法多达20几种,甚至还有学生自荐当“监督员”。

教师马上发了一枚“监督员”的证章戴在这个孩子胸前。

榜样效应带动了全班同学,个个都想当保洁员,同学们还分组进行承诺。

下课铃响了,但同学们似乎还未尽兴,整堂课,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没有说教话语,一切教育融入活动中,融入学生全方位的参与中。

二是多种渠道实践,让学生全过程动起来。

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已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不仅在课堂中,其实,课前、课后的活动都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感受、去实践,要让品德学习的过程成为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

2.合作性学习

《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的“合作性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已日渐成为一种时尚。

每个教师在课堂上都设计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交流思想,也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3.体验性学习

“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体验性学习已愈来愈受到教师们的重视。

如在《分享的快乐》一课中,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和小伙伴一起分享的快乐,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几种体验场景:

▲吃荔枝(吃和未吃荔枝同学的不同心理感受)

▲同吃水果(共同分享的体验)

▲玩玩具(一个人自己玩自己的玩具,不能做声)

▲和小伙伴一起玩玩具(体验快乐)

从中可以看出老师的用心良苦,所选取的活动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的,因此有利于孩子们从中进行体验。

(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

相比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课堂模式已不复存在。

教师们普通能做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师生双向互动,彼此融洽,学生乐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情感体验。

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课程内容的开放

一是用多媒体课件补充教材内容。

现代多媒体工具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如《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来延伸教材内容:

让学生回忆如何过中秋节时,屏幕上出现了若干幅美奂美仑的月亮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一下子沉浸在中秋节特有的浓烈的亲情氛围中。

学生的情感即时得到了熏陶与提升。

这样,通过课件使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是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来扩充教材内容。

不少教师十分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对教材进行恰倒好处的删减,把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如《做个快乐鸟》一课,教师将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作为开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设计了“开心屋、快乐鸟”等生动的卡通形象和快乐鸟要送礼物给找到快乐的孩子的情节,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欢乐情景中,讲述、展示自己最快乐的事,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生活中的快乐的目的。

这种紧密结合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不仅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而且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2.师生关系的开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课堂成为学生开放心灵、思潮翻涌、体验内化的过程。

教师的思想是开放的,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朋友谈心一般,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如《学做“小雄鹰”》一课,教师把长征小学的王雨山同学请到了课堂上,通过现场采访,让学生们了解到王雨山同学利用暑假骑自行车历经艰险游深圳的故事。

在小小座谈会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共同参与采访,提出问题,达到学习身边的榜样,学做勇敢、坚强的孩子,不做娇宝宝的教学目标。

这样开放的动态式讨论让学生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

3.时间、空间的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