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浙江版二轮文档第四章 专题十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4855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浙江版二轮文档第四章 专题十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步步高浙江版二轮文档第四章 专题十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步步高浙江版二轮文档第四章 专题十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步步高浙江版二轮文档第四章 专题十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步步高浙江版二轮文档第四章 专题十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浙江版二轮文档第四章 专题十五.docx

《步步高浙江版二轮文档第四章 专题十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浙江版二轮文档第四章 专题十五.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浙江版二轮文档第四章 专题十五.docx

步步高浙江版二轮文档第四章专题十五

专题十五 精准把握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内涵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1)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2)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论和与同》)

注 ①献:

进言指出。

②干:

违背。

③据:

指大夫梁丘据。

1.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思想。

答案 中庸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和”,讲究原则以寻求各方的统一与平衡,如材料所言,君认为可行之事而实则有不可行的因素,臣应加以指出,切不可君云亦云,反之亦然。

“同”,则是无原则的调和,君云亦云。

(2)“和”的结果是达到整体的和谐,使可行的更加完备;不可行的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

“同”的结果,则因异口同声而趋于单调沉闷,给事业带来损害。

参考译文 

(1)孔子说:

“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

(2)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

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百姓没有争斗之心……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

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

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能听得下去?

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材料一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三 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材料四 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材料五 子曰:

“君子易事而难说。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

3.《论语》中“君子”常常与“小人”对比,请分别说出材料一、二中君子与小人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材料1中君子、小人是就外在身份而言,君子是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者,小人是指统治下的老百姓;材料2是从德行修养来区分,君子是有道德的人,小人是德性败坏的人。

4.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简析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子、小人志向不同:

君子的志向是修持德行操守,小人追求更多的产业及个人私利。

(2)行事原则不同:

君子不易讨好,但办事秉公而行,衡量人的才能加以任用;小人喜欢阿谀奉承,但用人时会求全责备,苛刻挑剔。

(3)心态不同:

君子敬畏天命,敬畏身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懂得敬畏,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视圣人之言。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

“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

”孔子答道:

“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

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

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

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孔子说:

“君子有三种敬畏:

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的话。

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知道敬畏,拿大人不当回事,轻侮圣人的话。

孔子说: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说:

“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但却难以讨他欢喜。

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是不会欢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总是量才而用。

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但却容易讨他欢喜。

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也会欢喜;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总是求全责备。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②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康有为《论语注》)

③学有未得,愤而忘食。

学有所得,乐以忘忧。

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

如是孽孽,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

……言之甚卑近,由之日高远。

圣人之学,人人所能学,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而其所不能及者,则仍在好学之一端。

此其所以为大圣欤!

(钱穆《论语新解》)

5.根据①③两则材料,用一个词语概括孔子的主要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好学

6.对孔子的那句话,康有为和钱穆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者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康有为谈的是因好学而达到的境界,关注的是结果:

不在乎世俗的贫贱和忧苦,忘记了岁月的流逝。

钱穆说的是学习的不同状态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关心的是两者间的关系:

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不知老之将至。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

(1)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2)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3)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

注 ①齐:

通“斋”,祭祀时的斋戒。

②饐而餲:

指食物腐败变味。

③食气:

指主食。

“气”同“饩”。

7.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庸。

席上肉虽多,但不要比饭吃得多;只有酒不限量,不要醉就可以了。

这体现了孔子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

8.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

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矛盾。

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是对“道”的强调。

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追求正道(“志于道”),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如颜回一般“安贫乐道”。

后者孔子之所以对饮食极为重视,则是对“礼”的强调。

(“礼”是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祭祀斋戒是重要的礼,自然要讲究相应的饮食。

参考译文 

(1)孔子说:

“颜回多么有道德啊!

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狭窄的小巷里,别人受不了那种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颜回多么有道德啊!

(2)孔子说:

“士人追求正道,却以吃穿不好为耻辱,这样的人不值得跟他讨论。

(3)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住处也要变动。

食物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

食物变质馊臭,鱼肉腐烂,不吃;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火候不当,不吃;不是时候,不吃;切得不合刀法,不吃;没有合适的调味酱,不吃;肉虽然吃得多,但不超过主食;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

问题直击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是浙江卷的特色板块。

考生经过选修学习及一轮复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内涵有所积累,对这种题型有所掌握,但在做题过程中,存在着对所给材料中的思想内涵理解不准、把握不透及缺少一定的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评价能力等问题。

解决之道还是在深入理解材料的思想观点尤其是《论语》选段的观点态度上狠下功夫,在不同题型上精准突破。

一、理解传统文化经典重要思想观点或态度

1.明确章句核心概念(词语)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①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②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韩非子·二柄》)

③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名不为指也。

(公孙龙《指物论》)

(1)①③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名”分别是指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分析①②两则材料中孔子、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不同见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定)名分 名称

(2)孔子侧重说言,强调言要行得通;认为不能马虎对待自己的言语,要能够说得清相应的名分,说出来还一定要行得通。

韩非子侧重说行,通过考察行是否和言统一来进行赏罚;认为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

参考译文 ①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它一定的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而顺理成章的话也一定行得通。

君子对于措词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

②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

③世界上之所以没有独立存在的物的属性,是因为物有各自的名称,而物的名称并不反映物的具体属性。

点拨 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观点往往集中在一些基本概念(词语)上,如《论语》中最重要的概念(词语)就是“仁”。

在所给的具体章句中往往都有这样的概念(词语)存在。

找出不同章句的核心概念,深入把握它们的含义,是阅读章句及准确把握章句中的思想内涵的快速通道。

如上面三则材料的核心词语是“名”,但各家对“名”的理解是不同的。

理解的重点就放在“名”的不同含义上。

2.整合章句中的共同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材料一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

材料二 樊迟请学稼。

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材料三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注]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注 路:

辛苦劳碌。

(1)孔子为什么说樊迟是“小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谈谈儒家对“稼穑”的态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樊迟问的是种稻种菜的事;②种稻种菜是“小人”(农民、农耕者)所从事的。

(2)①儒家是敬重(重视)稼穑(农业)的,对生产劳动的态度都是积极而又肯定的;②儒家强调社会分工不同,应各司其职;③“小人”从事“稼穑”,“君子”宜“为政”,儒家主张解决问题要先抓主要矛盾,认为治理国家,当务之急不在于当政者参加生产劳动,而在于“好礼”“好义”“好信”,在于德行修养。

参考译文 南宫适向孔子问道:

“后羿善于射箭,奡力大翻舟,结果都不得善终。

禹、后稷亲身从事耕作,却都得到天下。

”孔子不回答。

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说:

“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

孔子说:

“我不如老农民。

”又请求学种菜。

孔子说:

“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

孔子说:

“真是个小人啊,这个樊须!

长上喜好礼,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谨慎从事;长上喜好义,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长上喜好信,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心实意地对待官长。

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孩子来投靠了,哪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

这样说来,那么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事吗?

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

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

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点拨 提炼共同观点时,要善于找出章句中的核心内容,如关键词、中心句等,再分析章句间的联系,分成不同的方面加以概括。

3.比较分析章句不同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而慎率民则一焉。

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

(《荀子·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1)请从文段二中概括出一个成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这两段文字,分别说说荀子和孔子对“正名”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正言顺。

(或“名不正言不顺”)

(2)①荀子认为“名”是人们理解客观事物的前提,“正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②孔子所说的“名”主要是指等级名分,是针对当时违礼僭越等现象而提出的,目的是“复礼”(或:

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名分),正名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和谐。

参考译文 所以,王者制定事物的名称,名称一旦确定,那么实际事物就能分辨清楚了,制定名称的原则一旦实行,那么思想就能沟通了,于是就慎重地率领民众统一到这些名称上来。

在这一前提下,如果还有人以玩弄辞藻、支解词句、擅自创造名称来扰乱正确的名称,使民众疑惑不定,使人们增加争辩,那就要称之为罪大恶极的坏人;他的罪和伪造信符与度量衡的罪一样。

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

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当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

点拨 分析比较不同的观点,首先要找出每个章句的核心观点(态度),再加以区分比较,找出异同。

如上面材料,孔子、荀子都要求“正名”,但“正名”的目的意义不同。

荀子是“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率民则一”;孔子是“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事成”则“礼乐兴”“刑罚中”“民有措”。

二、分析评价尤其是联系实际对文化经典的思想观点或态度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

1.提炼并评价章句中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

孔子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无言”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有效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老师,更需要以自身的治学态度、正确方法和行为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像“天道”之于“四时”“百物”那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参考译文 孔子说:

“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说:

“我想不再有所言说了。

”子贡说:

“老师如果不再有所言说,那么弟子们又传述什么呢?

”孔子说:

“天又说了什么呢?

四时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又说了什么呢?

点拨 此类题要明确章句的主要观点,再阐述其含义,结合实际评析。

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对子贡说,你看,苍天在上,静默无言,而四季轮回,万物滋生。

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这就是说老师不需要多言,让学生自己去领悟,由此概括出孔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评析时要结合今天的现实,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评析。

2.联系实际谈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针对相同的问题,孔子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方法?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认为,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他在教育实践中善于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相对健全的性格。

作为老师,需要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切不可“一刀切”。

参考译文 子路问道:

“听到就去做吗?

”孔子说:

“有父兄在世,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冉有问道:

“听到就去做吗?

”孔子说:

“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说:

“仲由问‘听到就去做吗’,先生说‘有父兄在世’;冉求问‘听到就去做吗’,先生说‘听到就去做’。

我闹不明白,大胆地问一问。

”孔子说:

“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

点拨 从现实角度来审视《论语》章句的现实意义,需要从儒家文化的内涵出发,明确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答题时需要按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序进行归纳。

孔子面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这是他“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我们要先阐述“因材施教”的内涵,再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该原则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