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4303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1.docx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1.docx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1

课时作业20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济南调研)《后汉书》载:

“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不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

2.(2016·南通调研)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

“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等信息说明农业种植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水利灌溉的信息,故C项错误;私有制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 B

3.宋人诗云: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解析】 由题干“小麦青青大麦黄”“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明日西门卖丝去”等信息可以看出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从事家庭手工业,并在市场上销售,故D项正确;“西门卖丝”可见手工产品质量不一定低下,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很小,故B项错误;由题干“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可见农民家庭生活很忙碌,故C项错误。

【答案】 D

4.(2016·滨州一模)有学者指出: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

A.具有落后性B.具有再生性

C.具有脆弱性D.具有稳定性

【解析】 材料前一部分强调小农经济生产组织简单,进而在此基础上强调此种生产方式容易重建即具有再生性,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脆弱性,但材料未强调小农经济的这些方面,故排除A、C两项;小农生活及生产活动是稳定的,但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低,是脆弱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6·石家庄质检)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卖易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  )

A.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

B.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

C.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

【解析】 “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表明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在削弱,“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实际上表明政府强调私人的土地产权,故A项错误,C项正确;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健康发展,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

6.(2016·郑州质检)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

下列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

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

C.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D.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解析】 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伴随土地私有,土地可以进行转让、买卖,导致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故A项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导致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租佃经营方式盛行,从而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衰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符合题意;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社会分化严重,故C项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也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致使封建政府出现严重统治危机,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7.(2016·莆田质检)《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

这反映了当时楚国(  )

A.水利事业发达B.青铜铸造业发达

C.铁器应用于军事D.铁农具普遍使用

【解析】 据题干“取铁英……铸成……三剑”可知所铸为兵器,故C项正确;A项同题干所述内容范围不同,故A项错误;题干中所提为冶铁,故B项错误;题干所述为兵器而非农具,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6·东南模拟)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解析】 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积累,故A项错误;政府对手工业规模的限制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是阻碍手工业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外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机器生产更能确保产品质量,故C项错误;明朝手工业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内部因素是小农经济,农民贫困,外部因素是闭关锁国,生产革新缺乏动力,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6·长春调研)《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道:

“(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解析】 从题干欧洲器皿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使中国瓷器也包括欧洲风格,故A项正确;官窑的产品主要是为政府、皇家服务,故不会出现大量投放市场的现象,故B项错误;C项在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意思是说中国瓷器有了欧洲风格,而不是欧洲采用中国制瓷技术,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2016·杭州质检)据史书记载:

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

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

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

【解析】 由材料中的人数规模可知此时官营纺织业规模已经相当大,故C项正确;“坊市分离”发生在北宋,棉花广泛种植发生在明代,故A、B两项错误;D项内容从材料里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6·盐城模拟)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

“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

……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 从“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可知体现民间手工技术不外传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虽在不同朝代都有体现,但与题意无关。

【答案】 B

12.(2016·梅州质检)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

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

……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

据材料可知(  )

A.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B.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

C.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

【解析】 材料只是反映北方经济状况,没有描述江浙地区经济,而且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生态环境破坏后对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联系紧密,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环境恶化影响经济发展,不是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6·无锡期末)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记》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

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

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

6万担,开仓

米4万担

粮米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

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

……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

……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

农贷制度:

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

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

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

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

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

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

【解析】 第

(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的表格“类别”中,可以归结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贷;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物”一栏可以概括出“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有“赈灾救济”性质的特点。

(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图表中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出观点,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

第(3)问,可从“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中概括归纳。

第(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答题时围绕农贷的用途、管理和民生等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 

(1)特征:

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

(2)目的:

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

判断:

不能。

理由:

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

(3)困境:

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

(4)理解:

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对农贷的利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还贷能力;国家农贷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对农贷的推行要有效监管;农贷实施要关注民生,不与民夺利。

14.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它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简残卷记录了这样的内容:

三坞燧①长居延西道里公乘②徐宗,年五十……宅一区,直③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居延汉简甲乙编》

(注:

①燧:

最基层的哨所。

②公乘:

爵位。

③直:

值。

材料二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

明初规定:

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办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

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办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

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

该材料可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哪些领域的史料?

(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知识其影响。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归纳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第二小问,结合标题提示“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它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以及材料“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等信息分析其研究的领域。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分析其前后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概括归纳。

【答案】 

(1)信息:

燧名、职务、住址、姓名、身份、年龄、财产(田产)。

领域:

户籍管理;边防军事;官职(爵)设置;土地制度;农业生产。

(2)变化:

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

影响:

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