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试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400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综合测试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单元综合测试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单元综合测试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单元综合测试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单元综合测试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综合测试4.docx

《单元综合测试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综合测试4.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综合测试4.docx

单元综合测试4

单元综合测试四(第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

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

”(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  )

A.整顿吏治B.禁止吸食

C.严惩贩卖D.断绝外贸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根据题干信息“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后面叙述了官员腐败的种种表现,因此体现了林则徐整顿吏治的观点。

答案:

A

2.1943年1月,中英签署新约,取消英国在华诸多特权。

至此,英国在中国获得的“关税协定”等特权在百年后最终消失。

与“关税协定”特权的最初取得有关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南京条约》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

故选A。

答案:

A

3.据北京汇文中学校史记载“本校肇建于前清同治十年(1871年),时有美以美会(美国基督教会)初立教堂于北京崇文门内,因附设蒙学馆一所”。

据此推论,下列史实对汇文中学的创办有一定影响的是(  )

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

C.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

D.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解析: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可在中国内地传教,与题干中美国基督教会初立教堂于北京崇文门内这一史实相符,故选B。

答案:

B

4.《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  )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平分土地,反映其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打破土地兼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故选D。

答案:

D

5.“天京天兵威如猛虎,汉口胡儿(胡儿:

指满洲贵族)呆如寒鸡。

”这一标语大致出现于太平天国(  )

A.太平军东征时

B.太平军沿江东下进攻南京时

C.太平军西征时

D.太平军挥师北伐攻占汉口时

答案:

C

6.1896年,有人作诗如下: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与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  )

A.火烧圆明园B.《马关条约》签订

C.列强瓜分中国D.南京大屠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提炼史料的能力。

要注意材料中的“1896年”“春愁”“一哭休”等关键信息。

答案:

B

7.有一位学生对近代中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了以下一些连线,其中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割占台湾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天津条约》及《辛丑条约》未有割占中国领土的条款。

答案:

C

8.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

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

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

解析:

材料反映对民族矛盾的认识和理解,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倾向,材料主要体现了这一特点。

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9.20世纪初,中国各省资产阶级立宪派策动清朝官员“反正”,宣布“和平光复”。

其直接背景是(  )

A.《辛丑条约》的签订B.同盟会的成立

C.武昌起义爆发D.清帝退位

解析: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有十几个省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因此,各省宣布“和平光复”的直接背景是武昌起义爆发。

答案:

C

10.某高中生从近代化角度分析《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时提出以下论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提倡“自由”“平等”思想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解析:

A、B、C只符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经济措施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故选D。

答案:

D

11.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

这说明五四运动(  )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解析:

结合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导火线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在会上拒绝了中国外交的合法要求,从而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故选D。

答案:

D

12.1937年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指出: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表明(  )

A.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的抗战方针

B.国民党号召民众持久抗战

C.持久抗战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D.国民党竭力掩饰军事失利

答案:

B

13.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在生死关头(中国)获得百余年来在国际战争中的第一次胜利。

”对黄仁宇所说的这个“胜利”的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这一胜利

②在战争中存在两个战场、两条战线的互相配合

③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有统一的军队番号

④国民政府始终坚持抗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③D.②

解析:

依据题干中“百余年来在国际战争中的第一次胜利”这一信息,可知这一“胜利”是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红军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序列;并且存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两条战线的互相配合,经过八年共同抗战,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

A

14.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

“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

局面开展,胜利可期。

”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优势问题”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  )

A.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

B.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C.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D.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胜利

解析: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主力打到外线去,开展战略反攻。

由材料中“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得出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

答案:

A

15.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解析: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三者领导阶层分别为资产阶级、国共合作、无产阶级,故A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是却被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但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只有解放战争结束后才建立起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故B错误;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三者的革命性质相同,三者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故C正确;三个领导阶级不同,革命对象也不同,故D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2分,第17题18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血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

材料二: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

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

主力军是谁呢?

就是工农大众。

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毛泽东

材料三:

是不是推翻否定礼教,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

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

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地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

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1941年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

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

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1943年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异同。

(6分)

(2)根据材料三,简述蒋介石对五四运动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结合当时形势分析其原因。

你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何看法?

(10分)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五四时期的历史为何被后人反复解释。

(6分)

答案:

(1)相同点:

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

不同点:

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认为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2)态度:

批判新文化运动片面否定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肯定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原因:

中国处于抗战时期,需要激发民族情绪;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

看法:

①蒋的态度有失偏颇,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必须建立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或传统的礼教只能强化农业社会制度下的专制统治)②蒋的态度比较理性,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的基础是民族凝聚力,亟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注意:

只要回答其中任何一方面且言之有理即可)

(3)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不同时代和不同立场的人们为各自目的从不同的视角选取不同的内容解释五四时期的历史。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

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

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曾任曾国藩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

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煽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

……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

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而未可不分皂白,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

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三也。

——袁昶(时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