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3705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安徽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安徽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

安徽省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

安徽省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城郊中学李卫全

安徽省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

本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

第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辨义

彭国华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

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孔子说:

“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

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

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

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

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

“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

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

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

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2、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

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

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

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

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

操皆厚赏之,曰:

“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

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

“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

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

“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悉宥之。

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

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

“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基累求进讨,

诏引诸军据北山。

基守便宜,上疏言:

“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书奏报听。

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

“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

“谁任其咎?

”司马王仪曰:

“责在元帅。

”昭曰:

“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引出斩之。

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

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

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

“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

”竟杀之。

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傅嘏(g),字兰石。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全军之长策也

全:

整个,全部

B、是以相赏

相:

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C、诏引诸军据北山

引:

率领

D、谢之不暇

谢:

道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败于官渡

B、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纵一苇之所如

C、袁绍不用田丰之计

悉宥之

D、弟昭时为监军

卒为所笑

6、下列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3分)

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A、B、

C、D、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

(5分)

(2)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

(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游湖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8、”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

请简要分析。

(4分)

9、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

,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5)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7)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8)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雪花

[日本]

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

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

外面下雪了。

”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

”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

”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

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

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

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

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

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

”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

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

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

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

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

“谁呀?

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

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

”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

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

”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

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

”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

”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

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

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

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

“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

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

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

害得我一脚踩空。

真晦气。

”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

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

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

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

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

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逾的真挚亲情的歌颂的深沉的亲情主题。

B、作品以极平淡的故事和语言来表现极其哀痛的人间真情,作品通篇没有一个“哀”字,但当读者读完作品之后,心理却蒙上了浓浓的哀怜。

C、通过刻画老人的异乎寻常的举动和想法,凸显日本社会中老人的孤独,落寞以及难以得到社会关爱的冷酷现实。

D、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小说直接表现了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强烈批判。

E、小说把雪花比做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

12、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象”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别概括出来。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请分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篇小说营造了富有想象空间的悠远意境,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见解。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这里花草遍地,绿树成茵,鸟啭莺啼,天蓝水清,的确是人们消夏避暑的一块佳处。

B、”建设文化强省加速安徽崛起”恳谈会在京举行,会议对去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等作了充分肯定。

C、印度尼西亚当局把默拉皮火山的警戒提高至最高级别,显示火山有随时暴发的可能,并下令居民撤离。

D、经验表明,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抓典型,树标杆,以点代面,榜样的力量会激发出其他人竞相上进的热情。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儒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强调人与自然鼎足而立,人可利用自然,掌握运用规律,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

B、实施”阶梯电价”本应是大快人心的改革之举,可是实际的问卷调查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受访者都支持这项改革,这样的结果确实值得决策者深思。

C、日本福岛核电站接连发出的爆炸声牵动人心,同时也让核电站的所有者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成为众矢之的。

D、住建部表示今年将投出资金1.3万亿用于保障房建设,一项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的政策呼之欲出。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温暖。

B、影片《唐山大地震》首播后就取得了5个亿的票房收入,成功原因是讲述了一个被撕裂的亲情故事所致。

C、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表示,环保总局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来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保税收、生态补偿等经济管理。

D、我们的民族骄傲与文化自信其实是来自于历史深处,关于这一点,即使是普通人也不怀疑。

18、写出填在下面横线处一段话的正确语序(5分)

在广袤的原野上,一株株、一簇簇的树木迎风挺立,

抬头看天,天空在茫茫草原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明净深邃

洁白而富有质感的云朵,在天地间悠然浮动

为草原增添不少生动和妩媚

又像上苍之手对大地轻轻抚慰

或秀丽俏拔,或风姿傲然

云影掠过草原,像锦缎在碧波中起伏

19、把下面画线的一段话改为整句,可适当增删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

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的。

有的人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却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却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有的人愿自己成为体育明星,却怠于”闻鸡起舞”进行训练。

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

20、丰子恺的漫画用笔简洁,平淡中有无限的韵味。

请以”人散后”为开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幅漫画”闲适”或”凄清”的意境。

(50字左右)(6分)

五、(60分)

21、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在2011年“春晚”上,旭日阳刚一曲《春天里》感动了无数观众。

正因为平凡的人有着不平凡的追求,他们才会化蛹成蝶,即便是朵野百合,也会有明媚的春天。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

请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

1D

2A(B“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C“做事平庸”错;D“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

3D(A“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B原文意思是“对‘中庸’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C最后一句“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4A(全:

保全)5B

6C

7、

(1)这次我率兵前往,冒着危险侥幸攻破乌桓,虽然取得了胜利,这是上天的辅佐,不过不可以把这种情况当做常例。

(5分)

(2)但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留给自己,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高兴地尽心竭力为他效力呢?

(5分)

8、“蘸”字,(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1分)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喜悦的心情。

(1分)

9、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2分)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2分)

10、丛菊两开他日泪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千呼万唤始出来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齐彭殇为妄作

落霞与孤鹜齐飞

人比黄花瘦

11CD(6分)

12为儿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怕儿子学习辛苦而要送热茶;不愿儿子有过重的思想负担祝愿儿子顺利通过毕业考试;恳求抢劫犯不要上楼伤害儿子。

(5分)

13小说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老人的儿子早就不在,这在小说的前文已经埋下了伏笔,

例如强盗的惊讶: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

害得我一脚踩空。

”细心的读者还是可以从“正常”中看出“不正常”来的。

通过情节的紧张冲突来展开叙事。

强盗的闯入给作品带来波澜,读者开始关心并未出场的“儿子”的命运:

两位老人的儿子会不会被强盗捆住或者又会发生什么奇迹?

首尾呼应。

开头和结尾对雪花的描写。

(6分,要点1分,分析1分)

14、体现在开头:

雪花悠然地飞落,似乎要预示什么,一两句话营造了一个静穆的氛围,自然地把读者带入故事里。

接下来,冬天、雪花、旧房子、火盆、老人,由远而近,一步步把他描写的镜头推进了,把读者从悠远的雪景拉到现实生活的面前。

体现在结尾:

生活闹剧结束之后,退幕了,“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一切都静静地消失在窗外悠远的雪景中,这一悠远的、纯净的、宗教般的意境,把俗世的生活空灵化了,也美化了,老人对死去的儿子的深情也在“雪夜”的背景中被凸现出来。

(8分)

15B(A“茵”改为“荫”;C“暴”改为“爆”;D“代”改为“带”。

16C

17D(A前后不一致,“温暖”改为“冷暖”;B杂糅,删去“所致”;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政策”。

18、

19、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成为体育明星,却怠于“闻鸡起舞”进行训练。

20、“闲适”示例:

人散后,新月依旧舒眉头,清风恰似你的温柔。

人走香却留,芬芳飘满楼。

月淡如水,心静似水,虽散不寂寞,相约到永久。

“凄清”示例:

人散后,椅空、茶冷、夜凉,四周一片空灵;热闹远去,冷清却登场。

望苍天,月如钩,一股离愁涌心头。

一个人的舞台,只有寂寞在喝彩。

参考译文:

曹操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将领都劝阻。

(曹操)打败乌桓归来之后,询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操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

“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谋求侥幸的胜利,虽然取得了胜利,这是上天辅佐,不过这不可当作常例。

诸位的劝止,才是完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不好意思说出来。

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

傅嘏说:

“(将士们)希望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

”司马师不听从,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大败。

朝廷上下议论,要将(出征的)的众将领贬出朝廷,司马师说:

“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了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

”都宽宥了他们。

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唯独他被削去了爵位。

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把力量合并在一起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这个建议,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

司马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说:

“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

”因此人人都惭愧而又高兴。

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

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让他率领驻军移到北山据守。

王基依据实际情况向司马昭上疏说:

“如果把军队迁移到(北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