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古代中国的经济备战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3658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4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8 古代中国的经济备战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专题08 古代中国的经济备战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专题08 古代中国的经济备战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专题08 古代中国的经济备战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专题08 古代中国的经济备战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8 古代中国的经济备战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docx

《专题08 古代中国的经济备战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8 古代中国的经济备战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8 古代中国的经济备战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docx

专题08古代中国的经济备战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

 

专题08古代中国的经济

 

易错点1不能全面把握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尽量利用生产者自发地工作意愿来代替从上而下的监督工作,这里,家庭农场就发挥了特长,因为家庭农场靠家庭成员为劳动力骨干,具有最大最可靠的激励机制,只需最低限度的监督工作。

”作者旨在说明

A.家庭经营方式的存在有其必要性

B.生产监督对小农生产至关重要

C.家庭农场有利于克服小农经济弊端

D.家庭经营是最有效的生产形式

【错解】B或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结合材料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积极作用。

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

D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没有与之对比的其他经营方式,因此D项是错误的。

【正解】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根据材料中“家庭农场就发挥了特长,因为家庭农场靠家庭成员为劳动力骨干,具有最大最可靠的激励机制,只需最低限度的监督工作”可知,我国传统的家庭式的经营方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生产监督对小农生产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家庭农场就是小农式的经营,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其他经营模式,因此不能得出家庭经营就是最有效的生产形式,故D项错误。

易错点击

通过该典例可看出,同学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小农经济,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条件

(1)生产工具:

铁农具和牛耕。

(2)生产关系: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农民自身: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4)政府扶持:

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3.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面对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4.地位

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年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推动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古代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

②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障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这些特点使之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在小农经济下,人们只有通过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来解决这一矛盾,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即时巩固

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答案】C

易错点2不能准确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

这表明

A.均田制下的土地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被取消

C.政府不再对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授田

D.封建国有和私有土地制度并存于均田制范围内

【错解】A或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结合材料理解均田制。

错选A、B两项的原因是没有结合材料信息“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这一信息说明了土地私有的存在。

【正解】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

依据材料可知,均田制下登记的土地不仅包括以桑田、露田为名目的公田,还包括原有的私田,故D项正确。

“原有的私地……不变动所有权”,说明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A、B两项错误。

私有土地所有者将原有土地登记以“充抵应受额”,数量不足的,国家还要对其再授田,C项错误。

易错点击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历程是重点知识,也是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点,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

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均田制。

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

③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即时巩固

唐代均田令中有这样的规定:

老男、笃疾、废疾受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受口分田30亩,如为户主,则受口分田30亩,永业田20亩;道士、和尚受田30亩,女冠(注:

女道士)、尼姑受田20亩……官户与工商业者减百姓之半。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唐代

A.社会结构的变化

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佛教、道教的盛行

D.男尊女卑、重农抑商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均田令增加了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的授田,这实质上是顺应唐朝社会结构的变化而采取的土地措施。

B项不符合史实,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C、D两项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

【答案】A

易错点3不能准确区分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类型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重视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错解】A或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官营手工业重视对工匠技术的培训学习,但并未体现对技术的研究和严密的制作工序,故A、D两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正解】C

【解题思路】材料体现了重视技术的传承,但是不能说明重视技术的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技术的垄断,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D项错误。

易错点击

该典例考查的是学生对官营手工业特点的理解,复习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类型:

中国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

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此后,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便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方式。

古代手工业的多种经营方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官营手工业

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其特点是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集中优秀工匠进行生产,资金雄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促进了手工业技艺的提高,其产品代表了中国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私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此后因封建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长期处在夹缝之中,在曲折中发展。

明中叶以后在许多领域超过官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拥有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3.家庭手工业

“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使用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从秦汉时期开始,“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渐趋稳定。

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成为封建经济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因其阻碍商品交换而成为新经济因素产生、发展的最大障碍。

4.关系

(1)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为官营手工业奠定了基础。

(2)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由于其本身的封闭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即时巩固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

A.田庄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田庄手工业是豪强地主依赖政治特权取得或者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的,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民营手工业即生产资料私有,产品用于出售,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家庭手工业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产品自给自足,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排斥于市场之外”“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可知应为官营手工业,故D项正确。

【答案】D

易错点4不能全面把握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

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

这表明当时

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的纽带

C.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正解】B

【解题思路】区域性商人群体是在明清之际出现的,而材料中说的是宋朝,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知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的纽带,故B项正确。

材料信息并没有反映徽州商业发达,只反映了徽州人如何从商,故C项错误。

重农抑商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

易错点击

从以上典例可知,同学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状况。

复习备考时,需要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业兴起: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经商之人被称“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2)初步发展:

秦汉至隋唐发展较艰难,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繁荣时期:

两宋、元朝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以农副产品、手工业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

最初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北宋时还出现了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以地缘为纽带的业缘组织。

3.特点

(1)商业起源较早,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3)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和时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4)历代政府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缓慢,虽取得发展和繁荣,但始终是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商人始终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清时渐趋萎缩。

即时巩固

李攸在《宋朝事实》中云:

“……益州……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

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每岁丝蚕米麦将熟,又印交子一两番,捷如铸钱,收买蓄积。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交子的印刷及管理比较规范

B.钞币的流通地域仅限于四川

C.商品经济发达促使钞币产生

D.地方豪商协商并由官府印制钞币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交子的发行和管理。

“同用一色纸印造。

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反映了交子的印刷比较规范;“每岁丝蚕米麦将熟,又印交子一两番,捷如铸钱,收买蓄积”反映了交子的发行时间比较规范。

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了交子的发行地点,但是无法反映交子的流通地区,B项错误。

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可以排除。

交子最初由四川的地方富商发行,后来收归官府发行管理,D项错误。

【答案】A

易错点5不能全面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可知,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宋代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中国古代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D.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错解】A或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把握不到位,不能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有效解读。

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反映的是从西汉到宋的历史,故A、C两项都不正确。

【正解】B

【解题思路】从图表数据看,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远远超过南方,唐代,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已经超过北方,到了宋代,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远远超过北方。

说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随之增长,宋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远远超过北方,故B正确;A不符合史实;C与材料信息不符;北方户口数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减小,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排除D。

易错点击

全面理解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朝代

表现

特征

魏晋南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即时巩固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鳖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B

易错点6不能正确理解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宋太宗时规定:

“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析颁行天下,揭于板榜,置官宇之屋壁,以遵守焉。

”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逐渐放弃了“抑商”政策

B.商人政治经济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C.统治者以立法手段规范商业行为

D.官商勾结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错解】A或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材料。

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商业进行有效地管理,但放弃“抑商”政策与所学史实不符,材料也未体现商人地位的提升。

【正解】C

【解题思路】材料信息可知,统治者强调商税征收范围及数量,法令条款详细,以防范官员侵犯商人的合法利益,说明统治者以立法手段规范商业行为,故选C项。

材料强调政府立法确保商人权益,既不等于放弃“抑商”政策,也不等于商人政治经济地位有较大提高,故A、B两项错误。

官商勾结现象在材料中未反映,排除D项。

易错点击

全面理解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

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以来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实行的原因

①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②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③通过发展农业,专制主义王朝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④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3)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4)影响

①积极影响: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

a.抑商的结果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b.到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

即时巩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概括指出材料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的经济政策因素。

(要求:

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中的“但几乎毫无例外……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由“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分析出是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现象:

财富主要用于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

政策:

重农抑商。

【记忆点一】全面理解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

1.区别

(1)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它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其生产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

(2)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

其本质属性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

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逐步加深。

2.联系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存在共性,即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3.正确看待不同时期的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形态主要是自然经济。

(2)在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并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

(3)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更多的是满足市场的需求。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代替。

(4)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经营,虽然其本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

现在的小农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记忆点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

(2)鲁国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3)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推动各国变法。

(4)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5)生产力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土地演变的根本因素。

【记忆点三】古代中国手工业

1.古代中国手工业类型

(1)家庭手工业

以纺织业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2)民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3)官营手工业

①历程

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时将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

②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制度)使得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技艺的传承也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技艺失传。

(4)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

①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②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③民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古代中国手工业特点

(1)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场手工业。

(3)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4)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5)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记忆点四】古代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总体趋势:

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宽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

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扬州和成都成为唐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2)宋元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

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